<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歡迎圍觀????感謝瀏覽????</b></p> <p class="ql-block"><b>天一閣</b></p><p class="ql-block">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占地面積2.6萬平方米,<b>已有400多年的歷史。</b></p><p class="ql-block">天一閣藏書樓坐北朝南,為兩層磚木結構的硬山頂重樓式建筑,通高8.5米,斜坡屋頂,青瓦覆上。</p><p class="ql-block">一層面闊、進深各六間,二層除樓梯間外為一大通間,以書櫥間隔。閣前鑿“天一池”通月湖,園林以“福、祿、壽”作總體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獅一象”等景點。</p><p class="ql-block">天一閣及其周圍園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園林特色。</p><p class="ql-block">天一閣的藏書和建筑為研究書法、地方史、石刻、石構建筑和浙東民居建筑提供了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b>1982年2月23日,天一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29日,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月湖景區(qū)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b>天一閣 展館特色</b></p><p class="ql-block">天一閣博物館是以藏書文化為特色,融社會歷史、藝術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天一閣博物館環(huán)境幽雅,園林精美、建筑古樸,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b></p> <p class="ql-block"><b>天一閣的簡介</b></p><p class="ql-block">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q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天一閣不僅是藏書樓,還具有典型的明清時代古典建筑風格,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天一閣始建于1561-1566年,</b>由范欽主持建造,是中國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最初藏書七萬余卷,現(xiàn)為三十五萬卷。</p><p class="ql-block">天一閣是中國現(xiàn)存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位于浙江省寧波市。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建造。?</p><p class="ql-block">天一閣不僅是我國現(xiàn)存最悠久的私家藏書樓,更是被后世眾多藏書樓視為建造典范。?</p><p class="ql-block"><b>天一閣的藏書特色</b></p><p class="ql-block">天一閣藏書以明刊本為主,涵蓋經(jīng)、史、子、集四大類,采用防火設計、古籍修復等措施保護古籍,體現(xiàn)對典籍的敬畏。</p><p class="ql-block">天一閣作為亞洲現(xiàn)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其藏書特色在于其豐富的古籍資源和獨特的保護措施。</p> <p class="ql-block"><b>歷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欽開始于宅東建造藏書樓,并命名為“天一閣”。時藏書七萬余卷。</b></p><p class="ql-block">明永歷十九年(1665年),范欽曾孫范光文在天一池增構池亭,環(huán)植竹木,堆“九獅一象”假山。</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黃宗羲登上天一閣,這是外姓人首次登樓。自此以后,天一閣逐漸結束對外封閉的狀態(tài),有選擇地向一些大學者開放。黃宗羲為天一閣編制書目,并撰寫《天一閣藏書記》??滴跏迥辏?676年),范欽后人范光燮傳抄天一閣百余種書籍供士子閱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一閣現(xiàn)存的古籍善本大都為明代的刻本或抄本,有的已成為海內(nèi)孤本。藏品中最稀珍的是明代的地方志和科舉錄,分別有271種和370種。科舉錄分進士、會試和鄉(xiāng)試三種,藏量占該類文獻存世量的八成以上。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萬歷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無缺的進士登科錄,堪稱鎮(zhèn)樓之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一閣博物館的藏品,包括古籍、字畫、碑貼、各種出土和傳世的陶瓷器、銅器、玉器等和地方工藝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寧波老外灘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原名圣母七苦堂)是位于寧波市江北區(qū)三江口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1872年,由法國籍蘇主教興建,融合哥特式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是浙江省等級最高的教堂建筑,也是寧波近代史的重要見證。</p><p class="ql-block">江北天主教堂,原名圣母七苦堂,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興建,哥特式建筑風格。</p><p class="ql-block">2014年7月,教堂因失火嚴重損毀。</p><p class="ql-block">2016年7月,天主教堂完成修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江北天主教堂興建。</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年(1876年),擴建后,為主教常駐堂,增建主教公署,藏經(jīng)樓等。</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寧波老外灘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百年歷史與浪漫氛圍。</p><p class="ql-block">寧波的老外灘天主教堂,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歲月的變遷。</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建筑風格是典型的哥特式,可以在外部欣賞到其獨特的美感,拍照留念。教堂內(nèi)部則能體驗到西式傳統(tǒng)教堂的氛圍,感受到西方的浪漫主義情懷。</p><p class="ql-block">整個建筑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感,接地氣的同時又不失復古美感。教堂側(cè)面有一面紅磚墻,顯得格外獨特,給人一種粗獷而不拘束的感覺。墻后的圣女像周圍擺放著生機盎然的花草植被,使得整個涼亭顯得生動起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寧波老外灘</b></p><p class="ql-block">坐落于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三江口(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的三江匯流之地)的北岸江北區(qū),是進入寧波古城的門戶。</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唐朝為中國四大港口之一,并成為鑒真東渡的起點;</b><b>在南宋為中國三大港口之一,并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對外貿(mào)易;當《南京條約》簽訂后,寧波便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并于1844年正式開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寧波老外灘</b></p><p class="ql-block">老外灘于1844年開埠。唐宋以來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也是著名寧波幫的發(fā)祥地。它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對外開埠區(qū),<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比上海外灘還早20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外灘簡介</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寧波·老外灘”坐落于寧波市核心區(qū)域——三江口北岸,東臨甬江,西接人民路,南依甬江大橋,北接輪船碼頭,是浙江省省唯一現(xiàn)存的能反映中國近代港口文化的外灘,是百年寧波的重要見證地,也是寧波精心打造的第五張城市名片(寧波幫、寧波港、寧波景、寧波裝)。老外灘融東西方建筑文化之美,</i>以新興的BlockS商業(yè)街區(qū)概念集中打造一個集購物、美食、娛樂、旅游、居住為一體的特色區(qū)域,塑造寧波城市時尚地標。</b></p> <p class="ql-block"><b>外灘文化</b></p><p class="ql-block"><b>外灘的概念界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外灘”一詞出現(xiàn)于19世紀中葉,英文為“BUND”,意即“碼頭”。</b>關于“外灘”有廣義和狹義二種解釋。廣義的外灘是指從事對外經(jīng)貿(mào)和文化交流的碼頭區(qū)塊,而狹義的外灘是指產(chǎn)生于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以上海為代表的對外通商口岸。不管是廣義的外灘還是狹義的外灘,均有一些基本的組成要素。從地域特征來看,外灘都靠河靠海,是連接大陸和水域之間的一塊特殊的地塊;從存在方式看,這里曾是繁華的碼頭,是當?shù)貧v史上的水陸交通樞紐;</p><p class="ql-block">從外部形態(tài)來看,這里領事館、外商洋行、銀行等建筑林立,并呈現(xiàn)出中西合璧的特征。由于“外灘”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的特殊的角色,使這一區(qū)塊一直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人們對“外灘”這一概念理解的客觀化、寬泛化,加在“外灘”頭上的殖民意味漸漸消散。如今在人們心目中的“外灘”已回歸了它的本義,即靠水靠河的狹長的碼頭地塊。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外灘在不同的城市被復制。</p> <p class="ql-block">外灘紀事</p><p class="ql-block">寧波老外灘位于寧波市三江口的江北岸,是進入寧波古城的門戶。寧波在唐代即為中國四大港口之一,鑒真東渡的起始點就在寧波,在南宋時期為中國三大港口之一,并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對外貿(mào)易的。雖然清政府一直采取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但寧波與日本、南洋各地一直保持著藕斷絲連的貿(mào)易往來。在清代實行全面閉關之時,寧波是唯一保留了對外貿(mào)易的特殊港口。這種特殊的港口地位從1644年到1684年左右,時間長達約40年。</p><p class="ql-block">1842年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國商人蜂擁至寧波,英、法等國采用奪取主權,建立據(jù)點,霸占海關、控制海口,壟斷航運,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寧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質(zhì)的港口。1844年正式開埠。不久,江北岸便發(fā)展成為英、法、美三國僑民居留區(qū)域。歷史上也稱為“外灘”,其開埠歷史比上海外灘還要早上2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外灘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寧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漸削弱。</p><p class="ql-block">1927年,中國政府收回了江北岸外人居留地的行政管理權江北外灘也在歲月的洗禮中完整地記錄下了近代寧波的歷史變化,體現(xiàn)西方工業(yè)文明的器物與各類設施集中在這里出現(xiàn),如寬敞的馬路、整潔的街面以及電燈、自鳴鐘、腳踏車、洋房、教堂、醫(yī)院、銀行等首先在這里出現(xiàn),在客觀上也推動了寧波城市的近代化進程。成為了浙江省唯一現(xiàn)存能反映港口文化的外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寧波老外灘天主教堂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確實曾作為指揮部使用?。1954年,中央軍委為了發(fā)起以強攻一江山島為突破口的大陳列島戰(zhàn)役,成立了 中央軍委浙東前線指揮部 ,并設在寧波。該指揮部負責指揮 中國人民解放軍 陸??杖姷穆?lián)合作戰(zhàn), 張愛萍 將軍擔任司令員兼政委。由于當時處于保密狀態(tài),寧波的居民并不知曉這一重要軍事行動的指揮中心就設在老外灘的天主教堂附近?。</b></p><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它始建于1872年,由法國傳教士建造,具有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教堂在清代多次重建和擴建,最終成為中西合璧的藝術精品。盡管在2014年經(jīng)歷了一場大火,教堂的主體部分被毀,但鐘樓得以保留并隨后修復?。</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這段歷史不僅展示了天主教堂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其在寧波歷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歷史文化</b></p><p class="ql-block">天主教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人費教士傳入寧波,設教授徒。</p><p class="ql-block">永歷二年(1648年)意大利人衛(wèi)濟泰繼李類思來鄞傳教設立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p><p class="ql-block">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蘭西人郭中傳至鄞傳教,且在藥行街購地建天主教堂。雍正帝即位,毀教堂。</p><p class="ql-block">清末,法蘭西教士顧芳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抵甬,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覓得康熙時郭中傳所建教堂舊址重修。</p><p class="ql-block">咸豐元年(1851年),由羅馬教廷委顧芳濟繼任駐用專司浙江教務,自此寧波始有主教。</p><p class="ql-block">咸豐三年(1853年)城內(nèi)天主教堂開工建造,翌年落成,逾年倒塌,咸豐十年(1860年)重建后于同治七年(1868年)增建鐘樓。</p><p class="ql-block"><b><i>現(xiàn)江北天主教堂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代牧主教蘇(法籍)興建,名圣母七苦堂。</i></b></p><p class="ql-block"><b>文物價值</b></p><p class="ql-block">江北天主教堂具有較典型的哥特建筑風格。同時也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影響,是現(xiàn)存較早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實例,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也是當年法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重要見證。</b></p><p class="ql-block">江北天主教堂的興建與延用,不僅帶動了江北岸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推進了寧波近代港口城市的發(fā)展,因此對于研究寧波近代建筑的傳承脈絡,探索寧波城市與港口的興盛軌跡,映襯寧波城市文化遺產(chǎn)的結構類型,均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價值。</p> <p class="ql-block">老外灘的建筑也是一大看點,雖然都不能進去參觀,但僅是外觀也很有味道。無論白天還是晚上,南面的哥特式建筑江北天主教堂都是游客的焦點,旁邊的斷壁有幾分圓明園的感覺,是老外灘的標志。教堂周邊有和德坊、和泰坊、紫林坊、宏昌源號、江北巡捕房,都是很有特色的老建筑。另外值得一看的是位于揚善路和中北路口的石庫門建筑群朱宅,西式雕花和寧波傳統(tǒng)民居相結合,梅雨紅石做的門框配上黑漆厚重的木門和一副銅環(huán),非常別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