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器材:Mate60 Pro</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shù)寶庫之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位于河南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另三大石窟是: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dá)一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shù)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延續(xù)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cè)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jì)、宗教、文化等許多領(lǐng)域的發(fā)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xiàn)。</p><p class="ql-block"> 200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此處素為文人墨客觀游勝地。又因石質(zhì)優(yōu)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擇此建造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龍門山青山綠水,萬象生輝,伊河兩岸東西山崖壁上的窟龕星羅棋布,密如蜂房。</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公元493年),之后歷經(jīng)東魏、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營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guī)模營建有140多年,從而形成了南北達(dá)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p> <p class="ql-block"> 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多占30%,唐代占60%,其它有代僅占10%。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商17.14m,頭高4m,耳長1.9m;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cm,稱為微雕。</p> <p class="ql-block">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fā)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xiàn),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fēng)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yán)、雄壯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傾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zhì)樸。</p> <p class="ql-block"> 在北魏時期雕鑿的眾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tài)。這些形制瑰異.琳瑯滿目的石刻藝術(shù)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p> <p class="ql-block">攝影/后期:都市閑人</p><p class="ql-block">器材:華為mate60 Pro</p><p class="ql-block">文字:網(wǎng)絡(lu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