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值此父親節(jié)之際,謹以此散文追思我那如松柏般正直的父親海鵬先生。他生于書香門第宦官之家,長于時代風云之際,一生踐行"公道三尺劍,慈懷九曲腸"的家訓,在她80歲的人生旅程歷史的褶皺里,寫下平凡而壯闊的人生詩篇。</p><p class="ql-block"> 家學淵源育正氣 </p><p class="ql-block"> 父親出身于三代宦官及書香門第世家,幼時承襲"讀書明理,立身端行"的庭訓。祖父常讀的《朱子家訓》懸于書齋,晨讀暮誦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教誨融入血脈。父親自小飽讀詩書,琴棋書畫多才多藝,成績名列前茅,在戰(zhàn)火紛飛年代仍堅持"筆桿子比槍桿子更能喚醒愚昧",這份赤子之心,恰似他晚年所言:"知識分子的脊梁,要挺在民族存續(xù)的要沖。"</p><p class="ql-block"> 崢嶸歲月見肝膽 </p><p class="ql-block"> 1949年深秋,22歲的作為進步青年學生的代表,父親在縣城主持南下和西進的解放軍進城儀式。記得老首長緊握他手說:"政權(quán)交接要像遞捧接力棒,要讓百姓看見新天新地。"此后幾十年,他輾轉(zhuǎn)從縣某學校校長,調(diào)到到公安局任預審股長,始終秉持"審案如照鏡,毫厘不可差",能力和魄力令到不少工農(nóng)干部強烈羨慕嫉妒恨,果然槍打出林鳥,1957年父親蒙冤調(diào)離公安系統(tǒng),轉(zhuǎn)戰(zhàn)教育局學?;?,他任然干到同行中無人能及。1979年右派平反后,他用筆和法律當武器,堅持為勞苦大眾代寫訴狀,用墨跡未干的紙張為他們爭取尊嚴。</p><p class="ql-block"> 赤子之心照寒門 </p><p class="ql-block"> 平反后首任縣法律顧問處主任的父親,辦公室永遠為弱勢群體敞開著。記得有次暴雨夜,他披著蓑衣為被蒙冤的委托人風里雨里奔走調(diào)查取證,歸來時渾身泥水卻笑著說:"這身泥巴比錦袍金帶更配得上'律師'二字。"他常說:"法律不是衙門的枷鎖,而是百姓的拐杖。"這份情懷,讓他在縣百姓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薪火相傳承家風 </p><p class="ql-block"> 父親的喜歡一副對聯(lián):"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他教導我們"做官要像竹,清白立世;做人要如谷,謙卑向陽"。如今我們兄妹五人都花甲之年分處教育、建筑醫(yī)療、司法等崗位,遺傳著父親年輕時都干過的職業(yè),皆恪守"服務(wù)大眾無小事"的祖訓。去年清明,我們帶著子女跪拜祖墳,父親墓前的野菊與碑文相映:"公生明,廉生威,德潤身。"</p><p class="ql-block"> 父親節(jié)的晨光里,我撫摸著父親用過的硯臺,墨香猶存。追思著父親給我教誨,教我為人處世的點點滴滴,不禁潸然淚落。這位用一生詮釋"公生明,廉生威"的老人,早已將家風鑄成傳家寶。他的背影,永遠站在我們?nèi)松L卷的扉頁,提醒著后來者:真正的豐碑不在青史,而在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