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六月的榆林,晨光穿透書房的玻璃窗,落在一位皮膚黝黑、笑容樸實的陜北漢子身上。榆陽區(qū)城市書房的“荷風(fēng)大講堂”內(nèi)座無虛席,李建軍的聲音在靜謐中格外清晰:“石獅子拱繡球,好事在后頭——這不僅是手藝,更是咱陜北人心里對平安日子的念想?!?lt;/p><p class="ql-block"> 這位講述著黃土高原文化密碼的人,正是陜北黃土地民俗博物館館長李建軍。然而回溯時光,他的起點遠非講臺——蹬三輪車的汗水曾浸透綏德街巷,殺豬刀在案板上的寒光映照過謀生的艱辛,汽車修理的油污也曾沾滿雙手。</p><p class="ql-block"> 車輪碾過謀生路:從綏德少年到商海弄潮。1964年,李建軍出生于綏德一個貧苦農(nóng)家。生活的重擔(dān)過早壓上肩頭,初中未畢業(yè)的他便被迫輟學(xué),踏入社會洪流。謀生之路崎嶇漫長:三輪車夫的雙腳丈量過榆林的大街小巷,殺豬匠的刀刃直面生活的粗糲,修理工的扳手擰緊過生存的螺栓。命運在顛簸中轉(zhuǎn)折,當(dāng)他開始接觸汽車銷售,商海的浪潮終于向這位堅韌的弄潮兒敞開懷抱。</p><p class="ql-block"> 憑借陜北漢子特有的韌勁與誠信,他從個體經(jīng)營起步,一手創(chuàng)立榆林龍?zhí)庸べQ(mào)有限公司,在汽車行業(yè)站穩(wěn)了腳跟。事業(yè)有成之時,他身上的標簽卻早已超越了“商人”——榆林市慈善協(xié)會龍?zhí)臃謺L、汽車協(xié)會會員、收藏協(xié)會會員、孝文化協(xié)會會員……一顆心始終在榆林大地上深深扎著根。</p><p class="ql-block"> 五萬件“老伙計”:收藏路上的赤子心。“從小就對老物件著迷,它們身上有故事,有溫度?!崩罱ㄜ妼κ詹氐臒釔郏缤S土高原上倔強生長的檸條,從未因生活的風(fēng)沙而枯萎。當(dāng)事業(yè)逐漸安穩(wěn),這份赤子之情終于破土而出。他傾注心力與財力,足跡遍布溝峁村落,從一只斑駁的瓦罐、一張泛黃的報紙,到一件褪色的繡片、一本殘破的農(nóng)書,都成了他眼中無價的珍寶。數(shù)十年光陰流轉(zhuǎn),五萬余件承載著陜北記憶的“老伙計”在他手中匯聚——從日常農(nóng)具到紅色文獻,從七十二行匠人的工具到寄托信仰的石獅雕刻。這些沉默的物件在他眼中是活的歷史,是祖先在這片黃土地上生存、抗爭與熱愛的見證。</p><p class="ql-block"> 一座免費博物館:黃土深情化作公益豐碑。當(dāng)收藏的數(shù)量與價值日益龐大,一個更深的念頭在李建軍心中萌發(fā):如何讓這些沉睡的珍寶開口說話?如何讓它們滋養(yǎng)更多人的心靈?2022年,一個大膽的決定落地生根——創(chuàng)辦榆林黃土地民俗博物館。更令人動容的是他的堅持!</p><p class="ql-block"> 博物館永久免費開放?!斑@是我們?nèi)覍ι鐣龅囊稽c公益事業(yè)?!崩罱ㄜ娫捳Z樸素卻重如千鈞。館內(nèi)每一件展品,從“七十二行”里漸行漸遠的匠人工具,到寄托著“石獅鎮(zhèn)村”“石獅巡河”“獅子拱繡球”等厚重信仰與吉祥祈愿的石雕,都訴說著農(nóng)耕與游牧在此交融的獨特文明“七十二行,莊稼為強”“一當(dāng)官,二打鐵”……那些懸掛在展廳墻上的民諺,正是陜北人口耳相傳的生存智慧與歷史回響。</p><p class="ql-block"> 講臺上的守護者:讓千年老根在新時代吐綠。如今,作為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陜西省收藏家協(xié)會成員的他,身份早已從商人徹底轉(zhuǎn)向文化守護者與傳播者。博物館不僅是一個陳列空間,更是他踐行文化傳承的基地。正如在“荷風(fēng)大講堂”上,他將深奧的民俗文化轉(zhuǎn)化為生動的講述:“千年老根黃土里埋。我們守護的不僅是器物,更是這片土地的靈魂,是老百姓在時代變遷中活生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李建軍深知,守護是為了更好的新生?!懊窀欢嘉模烁欢d藝?!彼e極呼應(yīng)榆陽區(qū)“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文化戰(zhàn)略,他的博物館成為堅定地域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的一個生動注腳。從綏德農(nóng)家走出的少年,到蹬三輪謀生的青年,再到坐擁企業(yè)的商人,最終成為一座公益性民俗博物館的掌燈人——李建軍的華麗轉(zhuǎn)身,飽含著對黃土地最深沉的眷戀。他守護的,是石獅眼中凝視千年的家園守望;他展示的,是七十二行匠人手中不曾冷卻的指尖溫度;他打開的,是一扇讓所有人免費走進歷史、理解陜北的厚重之門。在這片“大漠草灘與黃土高原交界,游牧文化與農(nóng)耕文明交融”的傳奇土地上,李建軍用半生跋涉證明:最動人的傳奇,莫過于將個人的熱愛,淬煉成照亮一方水土的文化之光。這束光,源于黃土地,最終又溫暖地照亮了每一個走近它的人。(圖文 楊子江)</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