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考、高考就是人生的一個站點,不那么重要又有點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把眼光放長遠,回顧人類千年甚至萬年的文明史,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本就是這樣有起有伏。所以古希臘哲學(xué)才會說,“上山的路和下山的路是同一條路”。我們今天真正需要改變的,是我們的認知------對世界、對自己、對生命、對社會的認知,當然也包括對中考、高考的認知------它們不再是我們父輩、祖輩眼中那條唯一能改變底層命運的獨木橋,而是人生眾多路徑中的一個重要驛站。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正處于中考、高考的各種焦慮之中,那么請你們耐心看完這篇文章,或許能讓你和你的孩子更加坦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人類簡史》這本書里,講到了推動人類發(fā)展最重要的三種力量:知識、工具和認知。我們中國過去46年的快速發(fā)展,形成了三代文明相互共存、“三代同堂”的局面。這種變化,放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需要上千年。我們中國人,其實是站在西方文藝復(fù)興之后巨人的肩膀上,站在了工業(yè)革命之后科技與工程的巨人肩膀上。所以,短短46年,我們就在當下的中國生活中,構(gòu)建了農(nóng)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后工業(yè)文明疊加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會互相發(fā)生反應(yīng)。這時,人面對這個世界,到底哪種生活好?人應(yīng)該追求什么價值?這些邏輯不像以前那樣,在一個統(tǒng)一的宏觀趨勢下,有一個統(tǒng)一的外部價值標準可以直接內(nèi)化為個人價值。今天不行了。你會看到各種各樣的不同邏輯、不同價值。在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教育資源極度稀缺,識字本身即是特權(quán),科舉(或類似的選拔比如后來的中考)幾乎是底層向上流動的唯一窄門;在工業(yè)時代,改革開放初期,百廢待興,標準化人才需求巨大,高考成為國家工業(yè)化進程中分配稀缺高等教育資源、實現(xiàn)個人階層躍升的關(guān)鍵通道;然而到了現(xiàn)在后工業(yè)時代,社會需求多元化、價值評價體系多元化、成功路徑多元化,教育普及程度空前提高,知識獲取方式極大豐富,中考、高考作為“改變命運”的決定性杠桿的時代一去不復(fù)返了。它們已逐漸回歸其本質(zhì),即“重要的學(xué)習(xí)能力檢驗和階段性分流”,而非人生成敗的終極判決。人們對中考和高考的認知在發(fā)生顛覆性的轉(zhuǎn)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放眼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地球都有這個特點------沒有哪個地方是完美的。我記得就在二三十年前的時候,談起美國,感覺真不錯,坐波音飛機,用蘋果電腦,什么都是他們的。但今天你看整個世界,看不到一個真正完美的地方。這不是因為世界變壞了或糟糕了,而是我們發(fā)展了、進步了,能夠平視這個世界了。記得有位學(xué)者講過一個故事,他前不久去美國作學(xué)術(shù)交流,沒想到美方大學(xué)先派人來與他提前溝通。主要是告訴他:“你到我們那兒要有點心理準備,我們有些物質(zhì)條件可能沒你們這里好?!边@讓他大吃一驚。后來跑去一看,果然沒我們好,比如很多投影儀還是用玻璃板,反光燈照上去很別扭。而我們國家各種高精尖的多媒體設(shè)備已經(jīng)很普及了?,F(xiàn)在,我們是用一種常態(tài)的眼光去看世界了。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健全、貫通的目光去重新審視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呼倫貝爾大山上有一個比較小眾的民族叫鄂溫克族,他們生活比較貧窮。有人想改造他們,讓他們下山,不要在山上養(yǎng)馴鹿,因為那種生活收入太低。但他們不愿意。那是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文明。你看他們住的圓錐形房子,上面有個洞,是用樺樹皮搭起來的棚子,看著特別簡陋。有人就問他們:“你們住的房子上面怎么還露了個大洞,住在那么高的山上?”他們說:“我們一定要有這個洞,晚上睡覺看不見星星就睡不著?!蹦鞘撬麄儶毺氐奈拿鳎踔磷屛覀兂鞘腥松钌盍w慕。在像我的老家那種小鄉(xiāng)村,現(xiàn)在很難看到年輕人了,那里沒搞什么旅游開發(fā),是革命舊址,是個特別完整的村落。進去以后,看到的都是老人。我和一位快80歲的老人聊天,他說現(xiàn)在生活比以前好,吃穿用度什么都不愁,把病治好了,生活是好了,但人變得孤獨了。三個孩子都出去工作了,逢年過節(jié)有時才能回來看看。一個老人或老奶奶守著個大宅子生活。你看,自然農(nóng)耕文化的那種生活節(jié)奏還在,但人孤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最關(guān)鍵的是年輕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在中國14億多人里有3億4000萬。這意味著中國年輕人的成長過程,其物質(zhì)條件的變化在全球都是獨特的。雖然我們現(xiàn)在發(fā)展不均衡,但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真是人類歷史上特別壯觀偉大的一段歷程。是三代人前后連續(xù)、艱苦跋涉才走到今天。老一代革命家,他們的使命首先是民族獨立、國家統(tǒng)一。經(jīng)過了艱苦卓絕的努力,這代人當之無愧地向民族交出了一份答卷。他們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明明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標可能畢生看不見,依然義無反顧地投入。1978年,我們?nèi)司鵊DP只有220美元,81%是農(nóng)業(yè)人口。在那樣薄弱的基礎(chǔ)上,要發(fā)展經(jīng)濟,整個民族都被動員起來搞工業(yè)化。今天五六十歲的這代人,用40多年的時間打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全要素都齊全)。但在起步時,是用一船牛仔褲換一架波音飛機,用龐大的市場換取技術(shù),最終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F(xiàn)在輪到年輕人了,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在于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鏈接、每個人的價值觀、整個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都需要再創(chuàng)造。整個社會向前快速發(fā)展時,得到的是經(jīng)濟物質(zhì)上的收獲;但遇到坎兒的時候,往往得到的是精神的升華,需要你去體會、沉淀、思考,更真實地看清世界。新的發(fā)展階段來了,但前方是未知的“空域”,沒有經(jīng)驗。所以,這個時代對年輕人來說,既是一個偉大的學(xué)習(xí)時代,也應(yīng)該是一個偉大的探索時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是攀登文化再造之山的時代。這個文化再造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充滿了無形的挑戰(zhàn)。也許很多人現(xiàn)在還在沉溺于小目標里,可能你得到這個小目標后,比如40多歲有了房子、車子、票子,忽然感覺目標消失,人生目標迷失。更重要的東西------生命是什么?回答不出來。我想,這就是我們今天年輕一代------“爬山的一代”------正在經(jīng)歷的。今天必須有個新理念,下山的路和上山的路是同一條路。下山的時候,千萬不要只看下山,你要看到下面是一個巨大的、正在上升的山------這是一個原創(chuàng)的時代!是一個張騫鑿空通西域的時代,也是一個玄奘穿越茫茫沙漠求取真經(jīng)的時代。所以,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在經(jīng)歷這些艱難之后,我們正身處一個偉大的上坡時代,這是最有價值的一種人生。我們這個時代走向了什么?不是說我們?nèi)ナ斋@一些現(xiàn)實的、量化的目標,而是今天這個時代終于開始要進行接力棒交接------從經(jīng)濟建設(shè)走向人的建設(shè)。新的一代人,今天的年輕人一定要明白,大家是真正意義上的現(xiàn)代中國的第一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40年之后,我們沒辦法展開全面發(fā)展,積貧積弱,首要任務(wù)是救亡圖存。所以我們必須萬眾一心,集中力量實現(xiàn)目標。沒有這個集中和團結(jié),國家就生存不下去,談不了個性。那時,外部的宏大敘事、偉大價值就是你的價值,你無需自己想。今天,我們終于走到了這一步,人均GDP達到13000美元,進入一個個人既追求國家繁榮富強,也同時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的新階段。擁有這個權(quán)利之后,“我是誰?我去哪里?我怎樣生活?”這些問題就開始大大擴展了。所以,我們今天從原來的“活著”的時代,走向了一個“活法”的時代?!盎罘ā睍r代追求什么?人人不同!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真正來到了一個多樣性、多元性的時代。亞里士多德2000多年前就說,人身上有三個靈魂,一個是植物的靈魂。像植物一樣需要營養(yǎng)、生存,需要吸收水分等等,這是一種身體的需求。這是一個低級階段的靈魂。第二個是動物的靈魂。有感覺,會追逐,有形形色色對世界的感知,會移動,會尋找。這是一個動物的靈魂。第三個是精神的靈魂。這是真正屬于人的靈魂。它有原則、有價值觀、有判斷、有尋找,能無中生有(創(chuàng)造),也能“無中有無”(思考抽象、本質(zhì))。所以,人就是一個無限豐富的、萬般差異的存在。歸根到底,人是一個生靈,不是拿來重復(fù)、復(fù)制的。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要生機勃勃。植物界有二十七八萬種植物,動物界有一百四五十萬種動物,人應(yīng)該更多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走向的社會,從垂直的等級社會(封建社會追求“人上人”),轉(zhuǎn)變?yōu)闄M向的社會------每個人從自己的出發(fā)點、自己的價值追求出發(fā),在“相反”中達到“相成”,在差異中獲得豐富。你要提供一點別人不知道的、不能替代的東西。這個時候,通過中考、高考成為“人上人”的單一認知也正在慢慢改變直到消失。中考、高考這樣的事件,在漫長的人生旅程和廣闊的價值譜系中,其權(quán)重自然就下降了。它們不再定義你人生的全部高度,而是你探索“我是誰”、“我去哪里”的眾多起點之一。它們的重要性,取決于它們是否服務(wù)于你最終找到那個“自己最喜歡、又能給時代帶來價值”的獨特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確實“不那么重要又有點重要”------重要的是它們作為你認識自我、錘煉能力的一個過程,而非那個唯一的目標。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人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有自己的生命過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這個時代,需要一種新型的價值落地,需要打開的是“派”(π)的力量。如果看過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知道“派”有什么特點。別人算到3.14(圓周率)就可以了,但派可以寫滿幾黑板?,F(xiàn)在的計算機可以把π計算到小數(shù)點后幾萬萬億位,并且還在計算。人類最大的自由,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就藏在這個3.14之后無限不循環(huán)的小數(shù)點里。而我們以往都活在“類童話”里,活在“3.14”這個近似值里。在π所代表的世界的萬千變化、無限差異、無理數(shù)特性里,我們可以獲得自己特別大的空間和自由。所以,作為今天的年輕人,你首先要問自己:我和別人有什么不同?這是個非常大的問題。但今天,一個人要確定自己跟別人有什么不同,很難很難。因為我們身處多元文化,每個人其實都面臨著一個“選擇困境”。我認識一些朋友,從我們小縣城奔赴北上廣深去奮斗,奮斗多年覺得太累了,幾乎每天晚上加班都要到10點多,于是干脆回到家鄉(xiāng)?;貋硪院笥X得特別寬松,最大的表現(xiàn)是8點多就能睡覺了。但過了一段時間,又覺得無聊,感覺松快一陣子后,特別缺乏一種生活的清新活潑,那種每天打開窗戶不一樣的、生命的透亮感。最后想了想,又跑回大城市去了。還有就是近來有很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回到老家改造舊居的短視頻,不管是博流量也好還是真的想采菊東南下也好,說明現(xiàn)在的人長期堅持一種生活方式是很難的一件事。我們今天,在同時存在的各種可能性中,很難找到一個一以貫之的方向。不是我們不喜歡長期主義,而是我們太難確定一個長期主義。所以我們有時會覺得這種生活也想要,那種生活也想要,覺得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特別迷茫。想起古希臘也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但我們今天深深體會到另一個問題“人總是想同時踏入兩條河流,太累了!”就像艾米莉·勃朗特寫的《呼嘯山莊》里的凱瑟琳。她很喜歡希斯克利夫,從小青梅竹馬。長到16歲考慮婚姻時,忽然覺得希斯克利夫是個被收養(yǎng)的流浪兒,地位太低,是個仆人。她想起身份、將來過日子的物質(zhì)豐裕度,越想越覺得希斯克利夫像座廢棄的礦山。再看看隔壁畫眉田莊將來會繼承莊園的兒子埃德加·林頓,覺得他越看越順眼,山清水秀的。最后她情急之中慌亂的答應(yīng)了埃德加的求婚。白天答應(yīng),晚上就跑到管家那里,捂著胸口說:“我知道我做錯了,我做錯了!我心里是這樣想(愛希斯克利夫),這里(理智)又是那樣想(選埃德加)。其實我和希斯克利夫是一塊兒材料。我不能上天堂(埃德加代表天堂),但我還是要跟他結(jié)婚?!焙髞韱査秊槭裁锤5录咏Y(jié)婚,她說因為他有錢、長得帥、有地位。人家就問:“假如你以后再遇到個人比他還帥,還有錢,還有什么,你怎么辦呢?”這就活在這種相對心理里,缺乏發(fā)自內(nèi)心的、里外一致的真摯性?,F(xiàn)在是不是有很多家長總是很糾結(jié),原本想把最好的生活給孩子,但是對什么是最好的生活又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搞得自己很焦慮,孩子也很焦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怎么去克服選擇困境?其實是個歷練的過程。怎么說呢?我們一定要在現(xiàn)實生活里學(xué)會做減法。減法就是不要讓自己的欲望像《千與千尋》里的腐爛神(垃圾王),身上插滿了各種電器、鋼片、塑料,渾身腐爛發(fā)臭,洗都洗不掉。只有像單純的小千尋那樣,最后才能幫他拔掉塞子,洗干凈,發(fā)現(xiàn)他其實是一條小飛龍,騰空而起。今天我們欲望太多,一個都舍不得放棄,扎得緊緊的,渾身腐爛。非要給自己做減法不可,要做極簡的沉淀。就是說,我們通過沉淀的生活認清生活道路,去做一件新鮮事。在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生活就是去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件事兒,而這件事又跟社會發(fā)展相聯(lián)系,能給時代帶來價值。這才是最好的生活。這就是給自己做減法,給社會做加法,讓社會變得更寬廣、更豐富,當然也讓自己變得更自由。所以這樣里(個人)外(社會)兩種價值就都有了。一定要像孟子所說,“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什么叫“科”?就是那些坑坑洼洼。河流過去的時候,都是先把它灌滿(沉淀),然后才能繼續(xù)往前流,才有后面的一往無前。我們今天不要跑得太快,要學(xué)學(xué)烏龜,比慢,停一停。我們走得太快了,一路看到了很多,學(xué)到了很多,但也積累了大量問題。我們精神的“科”(溝坎)太多了,精神很單薄,但來不及去“盈”(沉淀),沒法去沉淀,這就是個大問題。所以我們要找到目標。復(fù)旦大學(xué)鐘揚教授很喜歡一句話:“人生為一件大事而來。”這件大事在哪里?你要找到它。只有找到了,你才能達到那個點。我們以前提倡“干一行,愛一行”,今天這個時代必然要走向“愛一行,干一行”。所以這是個探索過程。所以,千萬不要相信一句說得太濫的話------“詩和遠方”。我覺得這話特別讓人泄氣。為什么呢?你自己內(nèi)心沒有詩,沒有向往,跑得再遠也沒有“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年輕人,18-24歲這個年齡段,他們中間有 25%上過本科,25%上過大專,24%上過高中。這是前所未有的。200年前,你在中國行走,遇到500個人里邊,才有一個識字的人。1949年,60個人中間,才有一個小學(xué)畢業(yè)生。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100個人里邊,才有2.3個大學(xué)生(包括本科和專科)。所以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年輕人完全不同了,走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的文化、精神、信息傳播能力、那種精神的能量其實是很大的。但今天有個大問題就是我們不認識自己。你一路走過來,穿行了農(nóng)業(yè)、工業(yè)、后工業(yè)三個時代的復(fù)雜場景,你身上的文化因子是一層又一層,你自己都不能理解。學(xué)習(xí)不夠,經(jīng)驗不夠,現(xiàn)代的積累不夠。所以我們現(xiàn)在與自己是陌生人,互相之間也是陌生人,創(chuàng)意沒釋放出來。所以今天就是個學(xué)習(xí)時代。今天不再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ú罹鄾]那么大),今天是“眾人行,互相為師”。有這樣的心態(tài),有這樣一種面對未來的樂觀主義,有這樣一種每個人追求自己獨特性的過程,這個過程盡管艱苦,但你要相信未來。沒有0到1的突破,就沒有以后的所有。我特別確信,今天的年輕人是第一代現(xiàn)代中國人。后面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會使更多有為的年輕人涌現(xiàn)出來,去回應(yīng)這個時代的要求。這個時代像一列火車,有的人是火車頭,有強烈的探索和質(zhì)疑精神,有很大的勇氣;有的人是車輪,知道時代的方向,盡管自己能量沒那么大,但愿意跟著走;有的人可能就是坐在車上的人,越是坐在車上的人越容易抱怨。我們每個人面臨未來要去做什么?這是每個年輕人都要自問的問題。我們沒有現(xiàn)成的答案,但我們有探索的信心。就像中世紀的人走不了遠方,因為他們的船都是長條方形的帆船,不能逆風(fēng)航行。后來哥倫布他們?yōu)槭裁茨茏??因為技術(shù)變化了,有了三角帆,調(diào)整到一定角度,逆風(fēng)也可以走,“之”字形前進。今天我們這個時代的條件,比以往所有的時代都好,比以往所有的時代都擁有更充沛的推力。所以關(guān)鍵在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我特別祝福包括我兒子在內(nèi)的所有考生,也祝福所有的人。我們一起努力,在這個時代困難的時刻,帶著笑容去面對下一個挑戰(zhàn),無論它是一次考試,還是對未來的探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