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十三邀》是深度人文紀實訪談節(jié)目,它以“打破認知,對話時代”為核心理念。由非常個性化的主持人許知遠與多元領域嘉賓展開平等深刻對話,不拘泥于標準答案,碰撞思想火花。它不同于一般訪談節(jié)目,他經常摒棄固定場景,深入生活現場,以行走記錄生活,記錄時代。從已播出的八期內容來看,大都關注時下社會熱題,成為思想引領者與文化觀察窗口,為我們打開了理解世界的新視角。</p> <p class="ql-block"> 手頭的這本③是對12位在歷史、社會、考古、軍事、金融等方面頗有影響力人物的訪談精華摘錄,其中10位人物是直接對本人的訪談,對王小波和譚嗣同兩位已經作古的人物是通過訪談他們身邊熟悉的人和對他們有研究的學者展開的。</p><p class="ql-block"> 打開這本書的目錄,看到12位人物位名單時,發(fā)現有一半我以前根本就沒聽說過人家,閱讀完后,我在思考:為什么以這12位人物為主題進行訪談呢?是隨機的還是有規(guī)律的呢?以下現象應該能說明人物之間多少有些關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訪談第一個人物許倬云時,許倬云提到“道貌岸然的人有,我不做那套,開口就是經典,我也不要,我偏好性情中人這一類,比如白先勇,性情中人,了不起?!北緯L談的第二個人物就是白先勇。</p><p class="ql-block"> 第三個人物是已故的王小波,他直接是許倬云在匹茲堡大學教的學生。而且從王小波開始,下面的陳嘉映和金宇澄,連續(xù)三位都是插隊知青,而且他們三位都是1952年出生的。第六位被訪談的是唐諾,他又提到了上一位人物金宇澄,“金宇澄的《繁花》寫得真的很好,但我也有我的不滿意,他太愛曾經消失的東西,尤其是小街小巷,那樣的幽幽一嘆,把一切都撫平??墒巧虾0l(fā)生太多事,而且太多事是具體的、有細節(jié)的,不能只用一聲嘆息來結束。”</p><p class="ql-block"> 以上王小波、陳嘉映、金宇澄和唐諾都是五十年代出生的,接下來被訪談的是連續(xù)三位六十年代的,62年出生的金融專家陳志武,同是63年出生的當代詩人西川和考古專家許宏。后面又采訪了兩位70年代出生的,所以,除了最后一位不好解釋的出生于1865年的譚嗣同,個人認為本書人物出現的先后順序是按年齡大小排列的,而且人物之間互相有些聯系。</p> <p class="ql-block"> 人物訪談實錄,我從中讀到的是頻頻出現的令人不自覺就有所感悟的人生啟迪。</p> <p class="ql-block"> “要找到自己生命的方向,而不是追逐主流的社會方向?!边@是本書在圍繞譚嗣同這個人物訪談上海大學歷史系教師成慶時,成慶講的一段話。</p><p class="ql-block"> ——個體生命都是有獨特價值的。主流社會方向是群體共識,我們看到的常以物質成功、社會地位衡量,容易使人迷失。而找到自己生命方向,是探索內心熱愛與使命,不被外界所謂標準左右。如本期訪談中需要打開的譚嗣同,未隨波逐流,為理想舍生取義。只有堅守個人生命方向,才能在喧囂中保持清醒,實現自我價值,收獲真正的精神富足與生命意義。</p> <p class="ql-block"> 溫州人竟然“有一種被正式體制認可的愿望”,這是在訪談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時觀點,這與我們的日常認知絕然不同,日常認知里溫州人常是敢闖敢拼、重商務實、灑脫外放的形象,而項飆的調查認為溫州人呈現其名頭上的不自信、對體制內穩(wěn)定體面工作的向往、愛面子等 ,這也應該也揭示了地域群體在現實處境與文化心理交織下的復雜狀態(tài)——既有著積極實踐的一面,也受傳統(tǒng)觀念與社會評價影響,存在對“安穩(wěn)體面”身份的追求,讓我們看到地域群體形象并非單一標簽,而是豐富立體、充滿矛盾張力的真實存在。</p> <p class="ql-block"> “中國人能不能慢一點?”,看到這句靈魂拷問,我就情不自禁想到日常經常刷到的一些視頻:六七十年代很窮,但我們那時候的童年很快樂;我也會思考,經濟發(fā)展與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怎么平衡好?</p><p class="ql-block"> 中國經濟、社會、觀念等領域迅猛發(fā)展變化了四十多年,高樓崛起、觀念迭代如“蓋樓速度”,我們是不是確實應該緩一緩了,需要抽點時間,坐下來沉淀、反思一下呢?</p> <p class="ql-block"> 對書中“墨子哭練絲,揚子哭歧途”的出處進行了查詢,書中西川說是《荀子》中記載,不知道哪個正確:</p><p class="ql-block"> 從典籍溯源看,“墨子哭練絲”的相關表述,更早載于《墨子·所染》《呂氏春秋·當染》等,《荀子》中無直接“墨子哭練絲,揚子哭歧途”這樣的原文 。不過,《荀子·王霸》有“楊朱哭衢途” (“衢途”即歧途 )的記載,“墨子哭練絲”的典故流傳后,二者常被關聯提及,可能因文本傳播、思想討論中,后人將不同典籍里的典故整合表述,就出現了文中這樣的說法,屬于文化語境里的典故融合引用,并非《荀子》原典的精準摘錄,是一種基于思想關聯的化用與表述 。</p><p class="ql-block"> “墨子哭練絲,揚子哭歧途”這兩句話共同傳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品性與命運深受環(huán)境與選擇的影響。人們應當保持警覺,謹慎選擇所處的環(huán)境與交往的人,同時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方向,在面對選擇時做出明智的決策,以避免被不良因素所左右,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 五十歲前后可能真的是人生最好的時間段。</p><p class="ql-block"> “五十歲前后”的狀態(tài),是考古專家許宏向許知遠袒露的心跡——擺脫生存壓力、身體尚好,能以超脫心態(tài)享受做學問與生活,體現對“值得追求、珍重”事物的思考,彰顯其在學術生涯成熟期,對自由、從容與自我實現的珍視。</p><p class="ql-block"> 我們平常人又何嘗不是呢?!</p> <p class="ql-block"> 我確實不很喜歡閱讀小說,如同許宏說的原因一樣,盡管時間不像許宏那樣感到寶貴。</p> <p class="ql-block"> 品味閱讀,你會感受到《十三邀3》的字里行間,藏著穿透生活迷霧的哲思:在時代洪流中,我們每個個體生命的價值,是否需要掙脫主流標準的桎梏,才能在堅守本心的方向里尋找精神的豐盈?</p><p class="ql-block"> 地域群體的多樣性,折射出傳統(tǒng)與現實交織下人性的復雜,而“墨子哭練絲,揚子哭歧途”,道盡了環(huán)境和選擇對人生的深刻塑造。</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駐足回望,竟然會發(fā)現,五十歲前后的從容,竟是歲月贈予我們擺脫生存焦慮的珍貴禮物,這是在快節(jié)奏時代適時“慢下來”,重新審視自我、校準生命航向的智慧選擇。</p> <p class="ql-block"> 總喜歡原生態(tài)描述,以下幾張與讀書筆記關系不大了:喜歡出差帶上一本書,盡管看不了幾頁,但是,可以在一邊欣賞車窗外忽閃忽閃風景的時候,一邊走走神,想想書里的某一句話,何況這是一次六個多小時的高鐵之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啤酒的味道在高鐵上會有變化,變的特別好喝,這是千真萬確,可惜這次沒帶高腳杯,在高鐵上用高腳杯哈啤酒,啤酒口感變化更大,你也可以試驗一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