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故里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故里位于浙江省紹興市越城區(qū)魯迅中路,主要包括魯迅祖居(周家老臺門)、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百草園、魯迅紀(jì)念館等,現(xiàn)已成為國家5A級旅游風(fēng)景區(q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介紹紹興的一個特有名稱——臺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紹興一帶民居跟北方一顆印式四合院有別,稱臺門,它是平面規(guī)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獨立住宅,多為三進式縱向結(jié)構(gòu),由臺門斗(大門空間,起過渡作用)、天井(明堂,一般石板鋪砌,起連接作用)、堂屋與側(cè)廂(承擔(dān)待客與居住功能)、座樓(住宅樓)和園地等,形成前房后樓的對稱布局,頗具氣派,一般座樓后邊還有個花園、菜園什么的。總之,紹興的臺門相當(dāng)于一個院落,但比一般院落又規(guī)制繁雜、房間又多。這是因為,北方一個院落一般只住一家人,而紹興臺門住一族人,故為之。當(dāng)然,臺門也是一個家族榮耀的體現(xiàn),能代表一個家族當(dāng)時的地位。其實,紹興臺門既見證了江南水鄉(xiāng)本地域的昔日繁華,也延續(xù)著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脈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來到魯迅廣場,迎面是一堵景墻,它是魯迅故里最醒目的標(biāo)志?;◢弾r石墻上雕刻著魯迅先生緊鎖眉頭、凝視前方的畫像,他穿一件很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fā)像刷子一樣一根根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一個隸書“一”字,手中點燃的香煙酷似他深邃而犀利的筆鋒;畫像前是魯迅故里的典型風(fēng)貌,小橋、流水、人家、烏篷船等,其上部鐫蒼勁有力的“魯迅故里”四字。景墻前有兩組青銅塑像:一組是兒時魯迅、少年閏土,另一位不知是水生、阿發(fā)、還是雙喜;另一組應(yīng)該是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跟少兒魯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zhàn)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奠基人之一。他懷著關(guān)切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性地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作風(fēng)、中國氣派的文學(xué)作品,被譽為“二十世紀(jì)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lǐng)土的作家”。 他早年赴日本公費留學(xué),肄業(yè)于日本仙臺醫(yī)科專門學(xué)校。在保衛(wèi)和發(fā)揚五四新文化運動成果、反對和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圍剿”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魯迅”是他在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最為廣泛的筆名,不幸于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jié)核病逝于上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他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民族脊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笔撬簧膶懻?。他一生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文學(xué)批評、思想研究、文學(xué)史研究等多個領(lǐng)域具有重大貢獻。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參觀魯迅祖居即周家老臺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家老臺門建于清乾隆年間,坐北朝南,占地3000多平方米,粉墻青瓦,磚木結(jié)構(gòu),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它見證了魯迅祖輩世代居住的狀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家老臺門分四進。第一進俗稱臺門斗,懸有一匾“魯迅祖居”,儀門上方懸一塊藍底金字“翰林”匾,“翰林”二字及上下首同是小楷金字在陽光映照下熠熠生輝。細看上首為“巡撫浙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節(jié)制水陸各鎮(zhèn)兼管兩浙鹽政楊昌浚為”,下首為“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周福清是魯迅祖父,在清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這對周家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因此老新臺門的儀門上方都懸“翰林”匾,展示主人身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進為廳堂俗稱大堂前,是周氏族人的公共活動場所,作喜慶、祝福、宴請賓客之用。廳堂內(nèi)正上方懸一塊大匾“德壽堂”,下有一幅福祿壽中堂畫,畫旁有楹聯(lián)“福祿歡喜長生無極,仁愛篤厚積善有徵”。兩邊明柱還有一聯(lián)“身無半文,心通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也是,對于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來說,雖窮困到身無半文,但并不妨礙他對國計民生的關(guān)注;對于一個在困境中依然發(fā)憤讀書的人來說,書中的古人便是他的知己朋友。堂中兩明柱上亦有紅底黑字楹聯(lián)“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平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進是香火堂稱香火堂前,是作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的地方。中央上方懸一匾“德祉永馨”,意為德行和福氣源遠流長,匾額下為始祖畫像。儒家以孝為本,逢年過節(jié)堂上懸掛列祖列宗像,安放牌位,設(shè)五事(指火燭香爐等),置祭品,五代以內(nèi)的周家老少必敬香磕頭,行大禮,盡孝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進為樓房俗稱樓座,為居住之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至第四進的左右都有對稱的側(cè)廂、樓房等,房與屋之間都有廊屋貫通。兩側(cè)天井點綴些假山、石池之類小景,看上去雅而不俗。整座老臺門布局很嚴謹、周密,極具地方特色,特別是白墻黑瓦,黑白分明,既十分耀眼又富有韻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個景點是位于街南與周家老臺門一河(街)之隔的三味書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寬的咸歡河碧水清清,富有特色的烏篷船漂著游客悠然地游來游去,怡然自得;岸邊的風(fēng)景樹茂盛蔥蘢,郁郁青青;岸旁粉墻黛瓦建筑既古韻悠悠又耀眼怡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岸北即周家老臺門前有一座傳統(tǒng)的灰色影壁,正面灰底金字“民族脊梁”,這是對魯迅先生最精準(zhǔn)的評價;背面同是金字魯迅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fēng)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首詩最能體現(xiàn)魯迅憂國憂民、強烈愛國主義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味書屋是晚清時期紹興府城內(nèi)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到17歲求學(xué)的地方。塾師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位方正、質(zhì)樸、博學(xué)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xué)精神給魯迅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他在這里坐館教書長達6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進為臺門斗,儀門上方懸一塊“文魁”匾,這是塾師壽鏡吾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中丙子科舉人,此匾光耀門楣,以示壽家曾出過舉人,是一戶書香人家。第二進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事宴,貴賓則聚會于此。堂內(nèi)正中上方有一匾“思仁堂”,下有山水中堂畫一幅,配聯(lián)為“君子處事有忍乃濟,儒者屬辭既和且平”,兩邊明柱也有一聯(lián)“品節(jié)泰山喬岳,襟懷流水行云”。前明柱有贊頌壽鏡吾老先生德行、言論的楹聯(lián)“道義嘉謨見風(fēng)骨,箴言懿德澤桑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味書屋是壽家臺門的東花廳,坐東朝西,三開間平屋。正中上方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三味”的意思是:讀經(jīng)味如稻梁,讀史味如肴饌,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醋、肉醬)。匾額下是一幅“松鹿圖”,學(xué)生每天上學(xué)要先對著匾額和“松鹿圖”行禮,來代替向孔子行禮,然后才開始讀書。“松鹿圖”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張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把戒尺。學(xué)生的書桌是從自己家里搬來的,分列在窗前壁旁,魯迅的那一張在東北角上。當(dāng)年魯迅就在那里讀書、習(xí)字,有時還畫畫,把紙蒙在《西游記》一類的小說上描繡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的書桌上刻著一個小小的“早”字。字橫著,很像一個還沒開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這個“早”字有一段來歷:魯迅的父親得了病,他只能一面來私塾讀書,一面幫著母親料理家務(wù),幾乎天天奔走于當(dāng)鋪和藥鋪之間,把家里的東西拿到當(dāng)鋪去換了錢,再到藥鋪去給父親買藥。有一天早晨,他上學(xué)遲到了,教書認真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地對他說:“以后要早到!”魯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張舊書桌上刻了個“早”字,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從那以后,他上學(xué)再沒有遲到過,而且時時早,事事早,實際上他毫不松弛地奮斗了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味書屋左右首隔月亮門各跨一間:一間為壽鏡吾先生次子壽洙鄰的書房,1892年壽老先生的學(xué)生日漸增多,正廳已無法容納,就辟此室由壽洙鄰教四五個幼小學(xué)生,魯迅弟弟周作人曾在此讀書;另一間通往后院,如今掛版面介紹老先生和三味書屋情況,其中有一內(nèi)容是魯迅的“三到”書簽,他的求知欲很強,除完成塾師規(guī)定的《四書》《五經(jīng)》等功課外,還多方尋求課外讀物,他讀書并不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曾制作了精美小巧的書簽,中間寫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正因為如此,他比別人學(xué)得快,學(xué)得好,常常得到塾師的稱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一站是周家新臺門即魯迅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三味書屋到周家新臺門不足300米,街兩旁店鋪林立,叫賣聲不斷,人們熙來攘往,熱鬧非凡。也難怪,魯迅故里主要景點都在這里:周家老臺門、新臺門、三味書屋、風(fēng)情園、百草園、魯迅紀(jì)念館等,還不說東邊一路之隔的沈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幾家店鋪很能代表魯迅故里特色,其實打的是魯迅的招牌,彰顯的是紹興文化,也是魯迅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白遺風(fēng)”,不用問,肯定是賣酒的,并且是“紹興黃酒”。天下黃酒源紹興,紹興黃酒很有名氣的。豎匾“太白遺風(fēng)”前桌子上置“原漿”酒瓶,幾個酒盅,旁邊一幅當(dāng)年打酒舊照,另有兩牌同寫“紹興黃酒散打零拷”字樣,還標(biāo)有價格:太雕55元/斤、太雕70元/斤、太雕王120元/斤。散打即散裝,零拷即拆零銷售,就是顧客自己帶容器購買散裝的商品??吹叵?,大概是5斤裝的壇子,每壇標(biāo)價590元、400元、430元不等,紹興黃酒,價格不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字號“孔乙己吃茴香豆”,這是魯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場景。茴香豆就是蠶豆,孔乙己喝酒下酒菜就是蠶豆。在紹興,真正喜歡喝酒的人,并不一定要有上等佳肴下酒,他們往往在中午或徬晚跑到小酒店買點價錢便宜的茴香豆之類,在直柜邊站著喝碗酒,喝了就走。稍微有點身份穿著長衫的,便到店堂或隔壁雅座中要酒要菜坐著慢慢喝??滓壹弘m是讀書人,按說有點身份,但已窮困潦倒,是穿著長衫站著喝酒唯一的一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條南北向窄巷叫“三味風(fēng)情街”,巷口立有一座灰色的雕刻精美的兩柱沖天式石制牌坊,正面坊額為“仁里”,楹聯(lián)為“翠竹虛心有節(jié),君子樸實無華”,背面額為“德鄰”,楹聯(lián)是“旭日輝仁里,祥云護德鄰”。據(jù)說此牌坊是1936年魯迅去世后,國民政府批準(zhǔn)建造的。巷兩旁白色墻壁上各有一幅大圖畫:一幅是魯迅頭像旁不少其作品中關(guān)于自我犧牲精神和富有哲理性的文字內(nèi)容;另一幅是魯迅半身畫像旁不少其作品中關(guān)于做人方面的文字內(nèi)容。即使小巷里也是文化氛圍濃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故居即周家新臺門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此時周家正處于鼎盛時期。新臺門坐北朝南,前后六進,占地580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進為臺門斗,儀門上方還是懸一燙金“翰林”匾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進為平屋和長廊。平屋主體便是周家接待來訪賓客及舉行婚喪、祭祀等的大型場所——德壽堂。堂內(nèi)陳設(shè)讓人感到的是莊重和大氣。從那兩排紅木太師椅就可感受到大戶人家的氣勢,更不說幾幅楹聯(lián)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堂內(nèi)正中高懸“德壽堂”匾,匾下一幅松鶴中堂畫,配聯(lián)為“品節(jié)詳明,德性堅定;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兩邊明柱楹聯(lián)為“敏于事而慎于言,持其志勿暴其氣”。堂中柱聯(lián)為“虛能引和,靜能生悟;仰以察古,俯已觀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必魯迅在這里見證了許多家族及社會事理,對他的成長及成就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進是樓座。樓下西側(cè)為魯迅在紹興工作時的臥室,墻壁上掛著魯迅青年照,一張掛著夏布蚊帳的寧式大床靜靜地陳列于此。公元1881年9月25日,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斗士、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魯迅先生正是誕生在這張雕花木床上。站在天井仰頭望去,四角天空由夢幻般漸漸明朗起來,我想,這正是魯迅觀察世界的第一個窗口吧。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魯迅回紹興任教,這間屋子便是他的臥室,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說《懷舊》就是在此寫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樓的一層為香火堂。作為祭祀祖宗和處理喪事之所,如今辟為輔助陳列,內(nèi)容有三:周氏房族興衰、魯迅與周作人、魯迅與周建人。通過大量圖片和實物展示他們家族的興衰和兄弟間的情意交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進為兩開間樓座,一層供會客和用餐即小堂前,正面一幅白鷺荷花中堂畫很引人注目,楹聯(lián)更有意味,“白鷺迎風(fēng)立,翠荷望泥香”。辛亥革命時,魯迅常在這里接待來訪的親友和學(xué)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進為廚房,是魯迅與閏土第一次見面的地方;第六進為三開間平屋,供居住之用;中間有門通往后邊的百草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可惜如此豪奢的周家新臺門,于1918年經(jīng)族人商議后連同后園即百草園一同賣給了東鄰朱閬仙家。怎么回事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緒十九年(1893),浙江省舉行鄉(xiāng)試,當(dāng)年魯迅的祖父周福清為了幫助自己的兒子周伯宜(魯迅父親),還有周家的一些晚輩都能踏上仕途,親自寫了一封信并附上一萬兩的銀票,去賄賂主考官,由于周家下人辦事不力,東窗事發(fā),被判了一個斬監(jiān)候(相當(dāng)于如今的死緩),后減刑為牢固監(jiān)禁,坐牢8年。魯迅的父親也因此被取消了秀才的身份,坐牢半年,出獄后郁郁寡歡,借酒澆愁,病魔纏身,之后被一個庸醫(yī)所誤而過世,終年36歲。魯迅13歲時祖父入獄,16歲時父親去世,短短三年的時間里,耗去了周家所有錢財,因而徹底地走向了衰敗的道路。1918年,周家把新臺門包括后邊的百草味一同出賣給東側(cè)鄰居朱閬仙(即現(xiàn)在的紹興黃酒館)。朱姓在購得新臺門后,大興土木,將新臺門連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變原有結(jié)構(gòu),拆掉重新建造。萬幸的是,位于新臺門西面的魯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較為完好地保存了下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耳聞目睹了周氏家族由盛到衰的全過程,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源于新臺門對他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草園連同周家新臺門一起建于清嘉慶年間,是周姓十幾戶人家共有的一個菜園,平時種些瓜果,秋后用來曬谷,是魯迅童年時代的樂園。如今,百草園陳列的依據(jù)就是魯迅的傳世之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塊石頭上的“百草園”三字是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手稿中獲得的,是魯迅的真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國十五年(1926年),46歲的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回憶了童年妙趣生活:“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魯迅文章里描寫到的,都可在這里一一對應(yīng)。盡管魯迅天資聰穎敏而好學(xué),但對于一個孩童來說,每天束縛于私塾里之乎者也,即使三味書屋也會枯燥乏味,故而來到百草園則認為也實實在在是他的樂園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百草園向東有個月亮門,是朱家臺門入口,又稱“老磐廬”。月亮門有楹聯(lián)“澤綿文闕里,墅傍小瑯琊”“磐廬”。過月亮門就是朱家臺門了,現(xiàn)辟為了“魯迅筆下風(fēng)情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風(fēng)情園是依托朱家臺門歷史建筑群,通過紹俗祝福、迎神賽會、男婚女嫁、越俗漫話四大主題區(qū)塊,系統(tǒng)展示魯迅作品中涉及的紹興傳統(tǒng)民俗文化。風(fēng)情園還以情景再現(xiàn)的方式還原魯迅筆下江南生活場景,比如水鄉(xiāng)社戲、婚俗禮儀等文化體驗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迎神賽會廳里是迎神賽會場面。不論是紀(jì)念性的或是為了求雨,都是為了祈福消災(zāi),一般在神的生辰或死忌或久旱不雨時進行,屆時抬菩薩出廟沿村巡行,演戲敬神,熱鬧非凡,紹興人稱“過會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祝福廳里介紹祝福大典。紹興民間的祝福稱“請大菩薩”“祚?!?,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神圣的祭祀活動。祝福大典忌諱很多,比如必須保持絕對肅靜,不可使筷子落地,女眷及個別犯沖的男丁均須回避,寡婦更不允許。因而就出現(xiàn)了魯迅《祝福》里的祥林嫂形象。確切地說,祥林嫂在祝福中受到的精神打擊太大太大了,徹底地沒有了精神依托和支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建在池塘上的不知該稱水榭呢還是樓臺呢還是船廳呢,四周出廊,花窗相對,尤以飛檐翹角歇山頂抱廈別具一格,前明柱楹聯(lián)是“四面碧波三尺水,一彎新月半庭風(fēng)”,道出了水上建筑的意蘊。后明柱楹聯(lián)為“地似三山春似海,花為四壁船為家”“樂園”。背面楹聯(lián)是“有亭翼然,占綠水十分之一;何時閑了,與明月對飲而三”“宛在水中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一站是“魯迅紀(jì)念館”。魯迅紀(jì)念館坐北朝南,在周家老臺門與新臺門之間,北鄰朱家臺門,南與壽家臺門隔咸歡河相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紀(jì)念館門面街,黛墻灰瓦,有楹聯(lián)“文章捭闔承先哲,筆墨縱橫啟后昆”,額懸一匾“魯迅紀(jì)念館”。進館門是一個不大的廣場,廣場左側(cè)有一尊八字胡,戴眼鏡,蝴蝶結(jié),一副學(xué)者模樣的塑像,他是魯迅留學(xué)日本學(xué)醫(yī)時的恩師藤野嚴九郎,黑色基座上就鐫刻有“藤野嚴九郎”字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廣場之北便是紀(jì)念館,粉墻黛頂,黛色飾邊,一派江南風(fēng)格。館門左首粉墻金字“紹興魯迅紀(jì)念館”,郭沫若題寫,紅黃色鈐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進紀(jì)念館展廳,迎面為序廳。20公分高的基座上是一尊魯迅先生坐在藤椅上的青銅坐像,雙手交叉,目光深邃,似乎思索著什么,丁香褐色背景墻金字兩行“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左首書狀墻上書兩行“魯迅 1881—1936”。背景墻背后是魯迅《自傳》原稿手跡:“魯迅,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紹興城內(nèi)……”</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廳以魯迅先生的《自傳》及其他作品為依托,配以大量圖片及實物,全方位展陳他坎坷而又充滿革命斗志的一生,以及在文學(xué)和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所取得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1881年生于浙江紹興城內(nèi)周姓的一個大家庭里。父親周伯宜早年考中秀才,但后續(xù)多次參加鄉(xiāng)試均未成功,但他寬厚開明的性格對魯迅的成長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母親魯瑞,出身書香門第,旁聽私塾自學(xué)識字能熟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因家庭變故,父親去世前家里原有的四五十畝田已賣完了。童年時,魯迅有四年多幾乎天天出入當(dāng)鋪和藥店里,藥店的柜臺跟他一樣高,當(dāng)鋪的柜臺比他高一倍。從一倍高的柜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在侮蔑的眼神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到他13歲時遭了一次大變故,家里幾乎什么都沒有了,把他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所以,他是一個十足的“破落戶子弟”,但他很感謝父親的窮下來,使他明白了許多事情。因而,也從心底里吶喊出:“他們應(yīng)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jīng)生活過的?!?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年時期的魯迅曾做過短暫的幕友和商人,但他不滿足于此,要“走異路,逃已地”。他去南京洋務(wù)學(xué)堂求學(xué),在新的天地里,努力尋求新的知識,逐步形成了“將來必將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的社會發(fā)展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2年,從南京礦路學(xué)堂畢業(yè),隨后被選派赴日深造,先后就讀于東京弘文學(xué)院普通科、仙臺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1906年棄醫(yī)從文,于1909年回國。此時,他已形成了文學(xué)救國思想,參與創(chuàng)辦《新生》雜志(未果),翻譯外國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日學(xué)醫(yī)期間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走向和追求目標(biā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日本學(xué)生看不起中國留學(xué)生。中國是弱國,中國人當(dāng)然是低能兒,分數(shù)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可偏偏魯迅考了60多分,他們便懷疑是他的恩師藤野嚴九郎“漏”題給了魯迅所為。魯迅的認真好學(xué)求實精神也扎實感動了藤野先生,因此深受老師器重,師生二人相處甚好,感情甚篤,但作為一個沒有狹隘民族思想又循規(guī)蹈矩治學(xué)嚴謹?shù)膶W(xué)者,不可能那樣做事,所以,魯迅很是憤然。接下來的一幕徹底影響了魯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當(dāng)時在中國東北大地上日俄戰(zhàn)爭正酣。一堂課講完還不到下課時間便放映幾片時事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事實上最終也是日本戰(zhàn)勝了俄國。但偏偏有中國人夾到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兵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一大群也是中國人,現(xiàn)在教室里看的還有一個“我”——魯迅?!叭f歲!”看的人都發(fā)瘋似的拍掌歡呼起來,但他聽起來很刺耳。原本魯迅學(xué)醫(yī)是想拯救父親那樣被病痛折磨的人,但此時此地想想,學(xué)醫(yī)有什么用?兩個強盜在自己地盤上打斗,不論誰輸誰贏,受害的肯定是當(dāng)?shù)刂鲀海覀兊那逋⒄€(wěn)穩(wěn)妥妥地說:“我們保持中立?!敝魏貌】磧蓚€強盜打戰(zhàn)?治好病看日本兵槍斃中國人?他下定決心要“棄醫(yī)從文”,要從思想意識上拯救麻木、愚昧、落后的中國,中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跟藤野先生講棄醫(yī)從文,當(dāng)然他不同意,但又無可奈何。臨別時,先生給了魯迅一張照片,后面寫了“惜別”二字,還希望讓魯迅送照片給他。可見師生情意之深,之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正是在風(fēng)雨如磐之時,魯迅創(chuàng)作出了《自題小像》:“靈臺無計逃神矢,風(fēng)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逼湫恼颜?,日月可鑒,深深地表達了他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辛亥革命前夜,魯迅從日本回國,先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xué)堂、紹興府中學(xué)堂和紹興山會初級師范學(xué)堂任教。他教書育人,以積極姿態(tài)投身于辛亥革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話文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于1918年4月。小說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zhì),表現(xiàn)了他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nèi)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拔曳_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一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紀(jì)念劉和珍君》是一篇散文,寫于1926年4月,背景是同年3月18日北京“三?一八”慘案,魯迅為悼念遇害學(xué)生劉和珍而寫,揭露段祺瑞政府暴行,揭示社會黑暗,表達對死難者的沉痛悼念和對敵斗爭方式的告誡?!罢娴拿褪浚矣谥泵鎽K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茍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嘲》創(chuàng)作于1932年。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政府推行文化“圍剿”,查禁進步書刊,迫害左翼作家,魯迅成為重點打壓對象。早20年代因反對北洋軍閥,魯迅遭免職通緝;30年代初期,國民黨當(dāng)局又以“危害國民”罪名對其發(fā)出通緝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通過自嘲與反諷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國民黨統(tǒng)治下的迫害環(huán)境。同時展現(xiàn)了魯迅堅韌不屈的戰(zhàn)斗精神和對人民的熱忱奉獻。其中“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背蔀槿姷木?,既表達了對敵人的蔑視,也突出了為人民服務(wù)的信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要我還活著,就要拿起筆,去回敬他們的手槍”。面對國民黨特務(wù)的威脅,魯迅是那樣的堅定不移,是如此的有決心和勇氣。1933年,蔣介石指使特務(wù)在上海殺害了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副會長楊杏佛。魯迅收到特務(wù)的恐嚇信,并已上了他們的黑名單,但他沒有選擇逃避,反而毅然決定參加楊杏佛的葬禮。在葬禮上,面對特務(wù)的威脅,他堅定地表示:“只要我還活著,就要拿起筆來回敬他們的手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和郭沫若、矛盾被稱為現(xiàn)代文學(xué)三大家。魯迅的語言風(fēng)格特別是雜文,犀利、幽默,是射向敵人的“匕首、投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樣一位民主斗士,對敵人是那樣的恨,而對人民群眾又是如此的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只要能培出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為人民甘愿犧牲自我和培育新生的精神境界躍令人肅然起敬。“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下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薄拔液孟褚恢慌#缘氖遣?,擠出的是奶、血?!蔽覀兎置骺吹搅唆斞赶壬穷w赤誠的心。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36年10月19日,中國近現(xiàn)代最偉大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逝世于上海。他抗議當(dāng)時的社會風(fēng)氣,提倡人人平等,廣受勞動人民的歡迎,因而成千上萬的普通人自行為他送行。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 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魯迅公園,毛澤東主席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精神因此被稱為中華“民族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個民族的精髓,體現(xiàn)一種民族精神,是民族存在的精神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魯迅,矗立于我們心中的一座豐碑,一座民族豐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將出紀(jì)念館時,好多人物疾速回放于腦海:魯四老爺、祥林嫂、閏土、孔乙己、阿Q、楊二嫂、華老栓、夏瑜、雙喜、阿發(fā)、六一公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驀然間想起了臧克家的一首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dāng)牛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l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0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