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樂樂哥賦詩一首,2025年5月1日</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位于沅水上游的湖南省洪江市,是國家 4A 級景區(qū),三面環(huán)水,素有“滇黔門戶”和“湘西第一古城”之稱。是一座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核心景區(qū)占地面積約為0.85平方公里。擁有芙蓉樓、萬壽宮、鐘鼓樓、寶山書院等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黔陽古城因兵而起,因商而興。丁字街是為了防止外部入侵,即可迷惑侵犯者,又使其不容易逃脫。銅錢漏用于排水,兩眼的稱“太極漏”三眼的稱“八卦漏”四、五眼的稱“銅錢漏”。古城內(nèi)多為五眼銅錢漏,意指肥水不流外人田。</p> <p class="ql-block">古城夜景</p> <p class="ql-block">鐘鼓樓</p> <p class="ql-block">龍標(biāo)勝跡門建于清代晚期,也稱“三絕門”。門高12米,門寬7米,門坊正中為大型泥塑的王昌齡送客圖,左右為春、夏、秋、冬四季圖。泥塑使用古代“堆塑”工藝,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世所罕見,為第一絕。令人贊嘆不已的是,牌坊高達三丈多,卻面向臨河處傾斜了兩尺多而不倒,是為第二絕。據(jù)專家考證,其傾斜度已超過了意大利比薩斜塔的斜度。門楣正中是一個指南針,上南下北,與常人見到的指南針上北下南正好相反,是何緣故,至今仍為千古之謎,此乃第三絕。龍標(biāo)勝跡門是黔陽古城旅游的標(biāo)志,舊時行船看到此門,便知黔陽縣城到了。</p> <p class="ql-block">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p> <p class="ql-block">三角亭</p> <p class="ql-block">芙蓉樓左側(cè)長長的碑廊,在一百多塊碑刻,包括顏真卿、黃庭堅、米芾、岳飛、趙孟頫等的墨跡。芙蓉樓經(jīng)歷了多次修繕和重建,見證了黔陽古城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淀。芙蓉樓不僅是一處觀光景點,更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shù)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芙蓉池和半月亭</p> <p class="ql-block">“一片冰心在玉壺”的經(jīng)典詩句就是王昌齡寫就于芙蓉樓前</p> <p class="ql-block">送客亭</p> <p class="ql-block">中國人揚眉吐氣之地,14年抗戰(zhàn)勝利的標(biāo)志,湖南芷江受降遺址</p> <p class="ql-block">1945.8.21</p> <p class="ql-block">芷江機場飛虎隊紀念館。</p> <p class="ql-block">龍津橋位于湖南省懷化市芷江侗族自治縣,自明代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名僧寬云帶頭捐建后,幾經(jīng)貽毀,多次修復(fù),一直是湘黔公路交通要塞,也是商賈游客往來云集最繁華的地方,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p><p class="ql-block">1999年初,龍津橋再次動工重修,重新修復(fù)的龍津風(fēng)雨橋全長246.7米,寬12.2米為當(dāng)今世界第一大風(fēng)雨橋。整個風(fēng)雨橋為全木質(zhì)架構(gòu),無一釘一鉚,氣勢宏大,如一條長龍橫貫東西兩岸,既保留了侗鄉(xiāng)建筑文化品位,又充分體現(xiàn)了當(dāng)代的園林建筑藝術(shù)</p> <p class="ql-block">高椅古村,中國十佳古村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歷史文化名村。位于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的故鄉(xiāng)——湘西南的會同縣的高椅古鄉(xiāng)境內(nèi)。因其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師椅而得名,整個村寨共有五百九十多戶兩千兩百多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的村民為楊姓,系南宋威遠侯楊再思的后裔,侗族。</p> <p class="ql-block">從整體來看,高椅古村是將優(yōu)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富有哲理的規(guī)劃布局融合在一起。古村以五通廟為中心,每棟建筑坐北朝南,外表相似,呈梅花狀分布排列,巷道與封閉式庭院呈八卦陣式,將村落分為五個自然村莊。連接家家戶戶的道路縱橫交錯,宛如網(wǎng)狀,如入迷宮。由于地形復(fù)雜,幾百年來,這個村子從未受過土匪、強盜的騷擾。</p> <p class="ql-block">門枋題字"關(guān)西門第""清白家聲"傳承東漢楊震家風(fēng)</p> <p class="ql-block">十戶為一甲</p> <p class="ql-block">烏飯樹又名南燭,高椅古村海拔較高、光照充足且土壤肥沃,十分適合烏飯樹的生長,在古村的山坡上隨處可見成片的烏飯樹。人們將摘回來的烏飯樹葉用水洗凈,然后用石磨磨出墨綠色的汁液。接著將優(yōu)質(zhì)糯米浸泡在這些墨綠色的汁液中,一夜過后糯米著色完成,將其放入木甑,再用筷子插些小孔讓糯米受熱更加均勻,隨后便可進行蒸煮。黑飯蒸熟后,打開木甑蓋,飯香撲面而來,一粒粒烏黑油亮的黑飯讓人充滿了食欲。</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遠,俯瞰古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