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圖/文 中和</p><p class="ql-block">皖南牯牛降地跨兩縣,處于黃山市祁門縣與池州市石臺縣交界處,2003年被列為國家地質(zhì)公園。龍門景區(qū)是牯牛降風景區(qū)五大景區(qū)之一,五大景區(qū)分別是祁門縣境內(nèi)的觀音堂景區(qū)和石臺縣境內(nèi)的主峰、靈山、雙龍谷、龍門四景區(qū)。因牯牛降的美景多集中于山下,龍門景區(qū)就成為了石臺牯牛降的精華景區(qū)。5月份隨合肥一中老三屆旅游團到石臺七日休閑游,15日~16日兩個半天游覽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龍門景區(qū)。</p><p class="ql-block">龍門景區(qū)中的龍門潭水似翡翠,石谷清泉石上流。</p> <p class="ql-block">20年前曾踏足兩縣牯牛降,當然僅是蜻蜓點水。如今有了美篇平臺,一個受到億級群體關(guān)注的圖文創(chuàng)作分享社區(qū),留住記憶作為備忘錄,<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美篇</span>,正當時。</p><p class="ql-block">15日上午,團隊首游龍門景區(qū)。牯牛降景區(qū)游客中心離我們?nèi)胱【频瓴坏?公里。團隊人員多逾古稀之年,游玩分散前行,有徒步,有乘車。徒步到達牯牛降景區(qū)的人員在牯牛降門樓前合影。坐景交車的游客不從這里進入。</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景區(qū)途中。</p> <p class="ql-block">拍一導(dǎo)覽圖,看清各景點。龍門景區(qū)以龍門潭為核心,龍門景區(qū)中右線(方向為西)有嚴家古村、紅色文化展覽館、四疊瀑布、觀瀑亭、鴛鴦潭、情人谷等景點。左線(方向為南)有龍門潭、龍門石谷、勸善橋、中流砥柱、碧玉潭等。</p> <p class="ql-block">兩線的分界點為石公橋。橋的名字來源于明代萬歷年間的一位祁門縣人、中國戲曲作家鄭之珍(號高石)因編創(chuàng)了一戲文而聞名,其作品在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都有影響力。當?shù)乩习傩諡榱司拺阉?,就將他當年常走過的這座橋命名為“石公橋”。指示牌上標注了有關(guān)景點與行程。</p> <p class="ql-block">嚴家古村是我與老伴到達的第一個景點。嚴家古村是一個典型的皖南古村落,徽派民居古建筑以白墻灰瓦為特色,建于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F(xiàn)存連片清代建筑,門樓磚雕與馬頭墻體現(xiàn)了皖南地域特色。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p> <p class="ql-block">嚴氏宗祠建于明末清初,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筑“富春堂”取自嚴子陵隱居典故。嚴家祖先有一位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曾與光武帝劉秀一同游學。劉秀即位后,嚴子陵選擇隱居于浙江余姚的富春山,“嚴子陵釣魚臺”后成為中國四大釣魚臺之一。光武帝多次派人邀請他入朝為官,直至親自前來拜訪,嚴子陵始終拒不做官。嚴子陵后裔建造的嚴氏宗祠是皖南山區(qū)古宗祠建筑的典型代表。拍照時正值大雨,照片糊了也得用一張說明哦。</p> <p class="ql-block">古村內(nèi)還有紅色文化。2021年開放的紅色文化展示館,“紅旗漫卷牯牛降”,展示了紅軍在石臺的斗爭史實,1934年11月方志敏領(lǐng)導(dǎo)的北上抗日先遣隊轉(zhuǎn)戰(zhàn)牯牛降山區(qū)革命斗爭史跡,方志敏時任司令員,粟裕任參謀長。中國工農(nóng)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是策應(yīng)主力紅軍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的長征前鋒,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的序曲,在長征史、抗戰(zhàn)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展館內(nèi)還展有本村嚴金生等7位烈士事跡。</p> <p class="ql-block">村內(nèi)現(xiàn)存徽派古建筑群包含了標語墻,保留有1934年紅軍用黑石顏料書寫的“北上抗日先遣隊是你們年關(guān)困難的救星”等三條標語。</p> <p class="ql-block">沿著景區(qū)棧道前行,映入眼簾的是奇峰怪石、清澈泉水、碧綠植被,水中綠影。</p> <p class="ql-block">四疊瀑布,水源來自牯牛降主峰與奇峰,終年不斷。瀑布垂直總落差約60米,水流沿花崗巖山體被天然分割為四級連續(xù)跌水,形成四段白練般的疊瀑景觀。雨季時瀑布寬度可達十余米。</p> <p class="ql-block">有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站在疊瀑之間,橫跨石頭道路,瀑布倒影作背景,下級瀑布側(cè)面流。</p> <p class="ql-block">經(jīng)觀瀑亭見一標牌:負氧健康體驗區(qū),“氧”生森林,“凈”享綠色。瀑布沖擊產(chǎn)生大量負氧離子,瞬時濃度高達31.01萬個/立方厘米!負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1000-1500個即可稱為“天然氧吧”,原只知道牯牛降森林內(nèi)負離子含量高達2500/立方厘米以上,沒想到有31萬!</p> <p class="ql-block">鴛鴦潭。由鴛鴦戲水而得名。林中情侶們也常踏足這片幽靜之地。</p> <p class="ql-block">情人谷。據(jù)傳,兩姓鬧家族矛盾禁止通婚,走投無路的一對鴛鴦在此谷中跳崖殉情,故名情人谷。幽谷并不浪漫。</p> <p class="ql-block">盡管下著大雨,老兩口仍堅持游玩了西線景點,返回酒店已近12點了。休閑游的好處不言而喻,天氣不好,下午就不游了唄。</p><p class="ql-block">16日上午,團隊游蓬萊仙洞。下午第二次游牯牛降龍門景區(qū)。到達石公橋往左轉(zhuǎn),即是到龍門潭方向。到達戲鱷灘往回看,石公橋右方水域一直到達四疊瀑布,山路至靈山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往左看,龍門潭和龍門在前方(南方)。</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龍門潭的邊界,潭水嘩嘩流下來。</p> <p class="ql-block">牯牛降風景區(qū)被譽為“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綠色自然博物院”,在龍門潭、龍門峽得到了充分驗證。龍門潭清澈的溪水流淌其中,形成碧綠的潭水,陽光灑落,波光粼粼,美不勝收。牯牛降的水澄碧清澈,美如翡翠,有“華東第一水”和“小九寨”之譽。</p> <p class="ql-block">龍門高88米,寬20多米,兩山對峙,其形如門,傳說是牯牛降里的龍王出入之所,故稱“龍門”。兩側(cè)由石灰?guī)r風化,剝蝕加上洪水沖擊溶蝕而成了峭壁懸崖。</p> <p class="ql-block">兩山夾峙的峽谷就叫龍門峽,縱深100多米。自龍門石谷直至龍門潭拍一全景照,“石谷”、“龍門石谷”等巨石涵蓋其中。為手機觀看效果,置于橫屏。</p> <p class="ql-block">近觀“石谷”、“龍門石谷”。穿行巨石之間,細看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和奔流于巨石叢中的清泉,是一種“清”、“新”、“爽”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到達勸善橋。牯牛降的勸善橋就是佛陀弟子目連拯救亡母,早在地藏菩薩來九華山以前就在這里專門講經(jīng)說法勸一切眾生以善良為本的故事。原木橋早已不在,現(xiàn)已成觀光吊橋。</p> <p class="ql-block">橋的另一端是個茶樓,古時候為南來北往的過客提供休息的地方,名曰“駐馬亭”。</p> <p class="ql-block">橋上是觀光的好地方,在勸善橋上看兩邊,峽谷、森林、清泉、石塊一目收。</p>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是牯牛降風景區(qū)的標志性景點之一,一塊巨大的巖石巍然屹立于溪流之中,穩(wěn)若磐石,可支撐著水流的中流砥柱一般。</p> <p class="ql-block">在勸善橋一帶,溪流或緩或急,清澈見底,水底的碎石石塊如同上面沒有水一般。</p> <p class="ql-block">石板路上樹枝伸出長臂,迎客啰!</p> <p class="ql-block">再往上走,因道路緩步提升,不累人,一直走到一池綠水在腳底——碧玉潭。碧玉,只是半透明呈菠菜綠色的和田玉,要我看,水色倒像是帝王綠的翡翠色。</p> <p class="ql-block">龍門景區(qū)的游覽分為兩段,即過石公橋游右線,至四疊瀑布即返回到石公橋。再從石公橋左轉(zhuǎn)游左線,從龍門潭進入,一直走到碧玉潭,不必再往上走山路,原路返回至游客中心。這兩段既不費時,也不累人,卻能領(lǐng)略龍門景區(qū)的精華。如要到主峰景區(qū),那就從龍門潭一直往上走,可徒步游主峰,常規(guī)路線需3~4小時。</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在龍門景區(qū)內(nèi),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吳應(yīng)箕(今石臺縣大演鄉(xiāng)高田人)曾組織指揮鄉(xiāng)民武裝抗清,在牯牛降被清兵逮捕后,以身殉國。</p><p class="ql-block">另一個是不上山也能見主峰,在大演鄉(xiāng)南公路邊有一個“牯牛大崗觀景臺”,是觀賞牯牛降主峰的最佳位置,那里不在牯牛降景區(qū),但可以遠眺主峰。我們17日在那兒體驗了一下。拍的照片中紅色標注為牯牛降主峰“牯牛大崗”,皖南第三高峰,海拔1727.6米,似牯牛頂天而立。</p> <p class="ql-block">牯牛降風景區(qū)以其原始森林、碧水瀑布和奇峰怪石而聞名,被譽為“皖南小九寨溝”,在龍門景區(qū)觀景,自然景色渾然天成,全無半點人工雕琢的痕跡,真正是“天然去雕飾”。潭水清澈如翡翠,綠樹成蔭環(huán)境美,相映成趣水谷石,還有嚴家古村街巷間。在這里可真切感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