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過北京故宮軍機處參觀的朋友,一定會這里的家具擺設納悶倒了。貴為天子重臣的軍機大臣們,所用家具不僅寒暄(清一色都是榆木擦漆家具),而且異常簡單。從現(xiàn)存圖片來看,當年整個軍機處內(nèi),除去兩條木炕外,不過是幾個方桌、數(shù)把椅子而已,與儲秀宮、養(yǎng)心殿比起來,可謂天壤之別。其實這一切,都是由軍機大臣們的身份來決定的。要知道,軍機處的軍機大臣們雖說都是一二品大員,論地位已位極人臣,權傾朝野,自己家中用的也許多是硬木家具??伤麄円坏┻M入皇宮,身處天子腳下,則是皇上的奴才。在宮中,他們是沒有使用硬木家具,尤其是紫檀家具資格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俗話說人分三六九等,木有花梨紫檀。明清時期的人們,其社會地位的差異,不僅體現(xiàn)在衣食住行上,而且體現(xiàn)在家具使用,尤其是其坐具標配上。換言之,坐具這看似平常的東西,并不是人們能隨便使用的。它蘊含著極其復雜的內(nèi)涵,體現(xiàn)著人們社會地位的差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們知道,明清家具中的坐具種類是極其豐富的。僅凳類就有方凳、圓凳、長凳(條凳)、繡墩(鼓凳)之分。椅類更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太師椅之分。當然,檔次最高的則非皇室或寺廟專用的寶座莫屬。這些坐具,不僅樣式有別,用材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民間坐具多用軟木打造,而宮廷坐具則以紫檀、黃花梨、紅木等硬木為主,力求展現(xiàn)木紋之美。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清家具中的坐具,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社會地位和禮儀規(guī)范的重要載體。不同坐具的材質(zhì)、形制、裝飾及使用場合的差異,均反映出嚴格的等級之分。不同的坐具,嚴格的規(guī)范著人們的不同社會地位。比如交椅,因其交椅下身椅足呈交叉狀,故名。據(jù)資料考證,起源于古代的馬扎,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札。行軍打仗、打獵時供地位高者使用。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乃是身份、地位的高貴象征。正因為交椅有如此特殊作用,所以,“坐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領的代名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太師椅,作為中國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原為官家之椅,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僅是一種類似于交椅的椅具。清代的太師椅最能體現(xiàn)清代家具的造型特點,它體態(tài)寬大,靠背與扶手連成一片,形成一個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圍屏。明清時期太師椅的官場座次法則:一品大員可用三屏風式(靠背+雙側扶手雕瑞獸);地方官員則用直欞式靠背(欞條數(shù)量對應品級)。而商人使用朱漆描金款式的,則是絕對禁止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庶民社會的坐具限制,也很具體。比如方凳,材質(zhì)禁令是農(nóng)民僅準使用榆木、楊木無漆凳 ;商戶可購櫸木凳,但不得雕花;匠戶凳高不得超過一尺(防逾制)。作為凳類的特例春凳,其婚俗階層分化也是非常明顯的。比如士族可用黃花梨等硬木制作,可雕"百子圖"(陪嫁時由族長驗看)。而平民多用素面柏制作,但凳的長度是不得超新娘身高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當然,等級最高的正式坐具非寶座(龍椅)莫屬。在封建社會,寶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礎上崇飾增華來顯示統(tǒng)治者的無上尊貴,凡寶座多有與之相配的腳踏。寶座在制作上有"宜矮不宜高,宜寬不宜狹"的說法,故古代工匠在制作時一般選料巨大,用料考究,多為紫檀或黃花梨。很多的寶座上還應用了大量的鑲嵌,尤其是在清式寶座家具中更是突出。為了顯示寶座至于皇權的威嚴感,清雍正帝曾明確規(guī)定宮內(nèi)太監(jiān)在"凡有寶座之處行走經(jīng)過,必存一番恭敬之心,急趨竄步方和禮節(jié)"。由此可見寶座在統(tǒng)治者眼里已經(jīng)有了自己營造的神圣味道。它不僅為帝王專屬,更是其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清代的寶座繁復縟麗,常與屏風、香幾等并為布置,然無論清代寶座用材如何多樣、色彩紋飾如何繽紛、周邊成套的陳設如何衍生,莫不呈現(xiàn)清代皇帝個人的審美情趣,也包含草原民族的美學旨趣,彰顯其人間天子獨一無二的身份與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為一般讀者所不知的是,明清坐具的材質(zhì)工藝演變(如晚明硬木普及)并未打破等級框架,反而通過更精細的裝飾差異強化了社會分層?,F(xiàn)存的明代《魯班經(jīng)》匠作則例中,逾制制作坐具將被處以"杖八十"的刑罰,足見其嚴肅性。這種物質(zhì)文化中的權力編碼,直至清末西方家具傳入才逐漸瓦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