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光,輕柔地漫過胡同的瓦檐,那道朱紅宮墻在街角悄然鋪展。色澤比想象中更加沉靜,仿佛歲月浸潤的朱砂,檐角的蹲獸馱著半片云,金箔在瓦當(dāng)縫隙間閃爍著細(xì)碎的光芒。2025年6月13日,當(dāng)我第一次站在「寰海尊親」的牌坊下,連心跳都變得輕緩,生怕驚擾了風(fēng)中夾雜的誦經(jīng)聲。跨進大門的瞬間,檀香與草木的濕氣迎面而來,那不是濃烈的熏香,而是老木料與松煙揉碎的清苦,如同掀開了一軸泛黃的古卷。抬頭望去,萬福閣的飛檐挑破晴空,斗拱間的彩繪雖已褪色,但纏枝蓮的紋路仍在磚縫里悄然生長。那些被百年香火熏染的石柱,觸摸時竟帶著溫涼的呼吸感。香爐前的人群低眉合十,青煙裊裊升向天空,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心誠則靈”的真諦。陽光穿過香霧的剎那,每一粒浮塵都在發(fā)光,仿佛無數(shù)個心愿正乘著光緩緩飄向天際。第一次靠近信仰,竟是在慌張中被溫柔接住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北牌樓南面的匾額上書“寰海尊親”。這四個字蘊含深意,寰海意指海內(nèi)、全國、天下,尊親則倡導(dǎo)尊崇父母與祖先,意在普天下之人遵循中國傳統(tǒng)家國觀念與孝悌思想,孝敬父母、敬奉先祖、忠君愛國,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儒釋道交融共生的一體性,反映了乾隆皇帝的天下觀和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思想,以及維護民族團結(jié)、社會和諧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治國安邦理念。</p> <p class="ql-block">“寰海尊親”背面的匾額為“群生仁壽”。群生指有情眾生,包括百姓等所有社會成員。仁壽即仁德而長壽,意為祈愿眾生積聚仁愛、寬厚之德,從而獲得健康長壽之福報。乾隆皇帝將儒家和佛教思想有機結(jié)合,既表達(dá)了他施德政以使民仁壽的儒家治國理念,又表現(xiàn)出希望以佛法整肅人心以使民仁壽的意愿,內(nèi)涵深刻,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輦道長152米,寬12米,原為尺七澄泥方磚鋪成,是歷代清朝帝王來雍和宮禮佛祭祖的御道。如今改用泰山白花崗巖條石展寬,兩側(cè)銀杏樹為1981年對外開放時所栽,樹齡已逾四十余載。</p> <p class="ql-block">昭泰門</p> <p class="ql-block">昭泰門為歇山頂式琉璃門樓,兩側(cè)各開一旁樓,門樓頂之正脊和各檐角飾有脊獸。乾隆九年(1744年)改為寺廟時被辟為寺院的宮門(相當(dāng)于一般寺廟的山門)。昭泰意為佛光昭明、國泰民安,乾隆皇帝將雍和宮的第一道大門命名為“昭泰門”,飽含著他將父親的王府和自己出生成長之地改為佛教寺院的終極目的和良苦用心,即期盼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人民安康、江山永固的美好愿景。</p> <p class="ql-block">鼓樓</p> <p class="ql-block">鐘樓</p> <p class="ql-block">雍和門</p> <p class="ql-block">雍和門殿前東西兩側(cè)有銅獅子一對</p> <p class="ql-block">東側(cè)為雄獅,前爪戲弄一只繡球,象征統(tǒng)一寰宇和無上權(quán)力。</p> <p class="ql-block">西側(cè)為雌獅,前爪戲弄著一只仰面朝天的小獅子,象征子孫綿延。</p> <p class="ql-block">東、西八角碑亭</p> <p class="ql-block">在雍和門大殿正中的須彌座上供有一尊布袋尊者的木雕貼金像。布袋尊者在民間也稱為大肚彌勒佛。大肚彌勒佛是中國的一位歷史人物,原名契此,法號長汀子,五代后梁人。據(jù)說布袋尊者臨坐化之前,自稱是未來佛彌勒的轉(zhuǎn)世,所以圓寂之后,民間到處傳揚,并且塑像供養(yǎng)。中國佛教寺院之所以在第一進大殿中供奉他的雕像,一是以使者的身份代為轉(zhuǎn)達(dá)善男信女的心愿;二是以他的形象表達(dá)佛教“慈悲為懷,寬容是本”的理念,提醒僧俗信眾都以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心態(tài),去對待世間的人和事。因此,他已經(jīng)成為中國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華民族樂觀、豁達(dá)、包容精神的代表,是佛教中國化的鮮明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四大天王彩繪泥塑立像,分列于雍和門殿內(nèi)東西兩側(cè)。按佛教教義說法,分別鎮(zhèn)守人世間東南西北四大部。</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鏡交光,六根成慧日</p><p class="ql-block">牟尼真凈,十地起祥云</p> <p class="ql-block">法鏡,比喻佛法,佛法如鏡能照徹萬物。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六種感覺器官。牟尼,梵語音譯,指稱圣者或仙人。十地,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p><p class="ql-block">此聯(lián)意為,佛光普照虔誠信佛,佛法智慧如日光照耀;修心學(xué)道者,按照次第觀修,通達(dá)顯密法義,證悟菩提,佛果如云興霞蔚自然顯現(xiàn)。</p> <p class="ql-block">雍和門殿北側(cè)是護法神韋馱的木質(zhì)貼金像。此像背對山門面向大雄寶殿(雍和宮殿),腳踩浮云、身披甲胄、手持金剛杵。</p> <p class="ql-block">御制《喇嘛說》碑矗立于雍和門殿后重檐四角碑亭之中,是一座通高6.2米、每面寬1.45米的方柱形漢白玉石碑。碑文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82歲高齡時撰寫的《喇嘛說》,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于石碑四面。《喇嘛說》碑是藏傳佛教活佛轉(zhuǎn)世金瓶掣簽制度的歷史見證,也是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lǐng)土不可分割組成部分的歷史見證,是一座象征宗教和睦、民族團結(jié)、祖國統(tǒng)一的豐碑。</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殿為雍和宮中路第二進大殿,改建寺廟之前名為“銀安殿”,原為雍親王會見大臣處理政務(wù)的場所。乾隆九年(1744年)宮改寺時更名為“雍和宮殿”,相當(dāng)于漢傳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乾隆及其之后歷代清帝臨雍禮佛朝拜儀式多在此殿舉行。</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筆“雍和宮”匾,藍(lán)底金字,四周浮雕九龍,祥云環(huán)繞,典雅莊嚴(yán),中華民族吉祥理念蘊含其中。匾額采用滿、漢、藏、蒙四種民族文字書寫,“雍和”表示融洽、和睦,寓意中華民族平等團結(jié)、親如一家。</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殿前丹墀下東西兩側(cè)各設(shè)一桿風(fēng)馬旗,旗中心繪有馱寶駿馬,并印有經(jīng)文。</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大殿前置青銅鑄造的須彌山模型,為明代萬歷年間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寶供奉。山體高1.5米,通高2.76米,漢白玉底座。“須彌”為梵文音譯,意為“妙高”。佛教認(rèn)為,須彌山居于世界中央,由金、銀、琉璃、水晶四寶組成,故曰“妙”,乃眾山最高者,故曰“高”。中間部分為人類所居住的四大部洲,上環(huán)繞星座,代表宇宙空間。星座之上有圓盤,其上為重檐樓閣式的宮殿,是人們所向往的極樂世界。四大部洲周邊均是海水,而海水之下,就是地猶。雍和宮的須彌山是佛教宇宙觀的具體物化,是僧俗信眾追求理想境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銅鼎爐,是清帝來雍和宮禮佛祭祖之御用香爐。通高4.2米,由爐座、爐身和爐頂三部分組成。圓形蓮花爐座束腰處雕有吉祥八瑞相圖案,座臺平面上雕有’三獅戲球”圖案。雙耳為回紋,三足為龍生九子之一的狻猊造型。爐頂為重檐六窗式,爐身中部六個火焰門分別鏤刻二龍戲珠圖案,精美絕妙。此種制式的香爐國內(nèi)僅存兩座,另一座在故宮御花園內(nèi)。被譽為北京大型文物的三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大殿相當(dāng)于漢地佛教寺廟中的大雄寶殿,清朝金瓶掣簽定奪轉(zhuǎn)世靈童儀式,就是在雍和宮大殿內(nèi)舉行。大殿正中供有五尊精美的銅質(zhì)鎏金造像。其中有坐像三尊,站像兩尊。三尊坐像中,中間供奉的是主持現(xiàn)世的釋迦牟尼佛,西邊供奉的是主持過去世的燃燈佛,東邊供奉的是主持未來世的彌勒佛,合稱三世佛,體現(xiàn)的是時間概念。</p> <p class="ql-block">中楹聯(lián):</p><p class="ql-block">接引群生揚三千大化</p><p class="ql-block">圓通自在住不二法門</p> <p class="ql-block">三千,指大千世界,是佛教的世界觀、宇宙觀。不二法門,是無所分別的絕對真理、唯一方法。</p><p class="ql-block">此聯(lián)意為引導(dǎo)眾生遵從佛的教化,弘揚總攝宇宙之大法;一心一意學(xué)佛必能覺悟圓滿,達(dá)到通達(dá)自在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殿東西兩側(cè),供有十八羅漢像</p> <p class="ql-block">進入雍和宮殿,抬頭往殿頂觀看,中央殿頂有一個華麗而精美的藻井,其造型為蟠龍俯視,口銜軒轅鏡(圓球),氣勢恢宏。</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殿北墻東側(cè)供有大白傘蓋佛母巨幅唐卡佛像。</p> <p class="ql-block">雍和宮中路建筑中的第三進大殿。原系雍親王府正寢殿,又稱外書房,為其休息讀書之所。雍正皇帝去世后,其靈柩曾安放于此,此殿更名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年)宮改寺時,乾隆皇帝將其改名為″永佑殿”?!坝烙印倍忠庠谄碚堄赫`得到超度,祈愿諸佛菩薩護佑大清江山永固、子孫福祉綿長。</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正中供無量壽佛,又稱“阿彌陀佛”。西側(cè)漢白玉須彌座上供藥師佛,主管東方凈琉璃世界。東側(cè)漢白玉須彌座上供獅吼佛,是漢地寺院所沒有的。</p> <p class="ql-block">永佑殿西墻上懸掛的綠度母唐卡是繡像,稱貼花唐卡,也稱堆繡唐卡。</p><p class="ql-block">此繡像是乾隆皇帝的母親孝圣憲皇太后鈕鈷祿氏與手下宮女們共同繡制而成是傳世孤品。(殿內(nèi)所掛的為仿制件,而其兩旁條框中所展示的是原物)</p> <p class="ql-block">原物小樣</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是雍親王府時期的內(nèi)寢殿”,是雍親王胤禛的正福晉日常起居的地方。乾隆九年(1744年)宮改寺后稱“法輪殿”,是僧人誦經(jīng)、舉行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p><p class="ql-block">法輪殿的建筑風(fēng)格為十字狀殿基,有十四扇高大的門扉。</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正中寶座之上供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鎏金銅像。</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彩畫法座</p> <p class="ql-block">銅鎏金釋迦牟尼佛說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為祝賀雍和宮改寺,七世達(dá)賴?yán)锔裆<未胗谇∈?1745年)五月向乾隆皇帝呈信感謝“洪恩”,對“在京立廟”表達(dá)”不勝歡欣”之意,并呈獻(xiàn)佛像、唐卡、佛塔、法器等大量佛教器物,法輪殿正中宗喀巴大師像前供奉的釋迦牟尼佛像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東西山墻,繪有重彩描金的佛本生故事大型壁畫《釋迦源流圖》,講述了釋迦牟尼佛在前世修行轉(zhuǎn)世中歷經(jīng)各種磨難,最終修行成佛的34個故事。</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東西山墻的經(jīng)架上,供奉著藏文大藏經(jīng),即藏傳佛教經(jīng)、律、論總集。</p> <p class="ql-block">五百羅漢山佛龕,為雍和宮“木雕三絕”之一,清乾隆年制。山體為紫檀木雕刻而成,山巒起伏,氣勢磅礴,山上有用金、銀、銅、鐵、錫五種材料鑄造的五百羅漢像。</p> <p class="ql-block">法輪殿西側(cè)陳列著一座粉彩壇城。雍和宮每年九月底都要舉行大威德金剛壇城法會,法會前僧人們依照嚴(yán)格儀軌制作大威德金剛壇城。壇城以色粉漏制而成,厚約1厘米,面積4平方米,色澤艷麗,結(jié)構(gòu)井然。法會過后在法輪殿西側(cè)陳列,來年法會之前毀掉再重新制作。粉彩壇城難建而易毀,美麗而脆弱,轉(zhuǎn)眼即逝,最能具體揭示有情世界虛幻無?!钡目招员举|(zhì)。</p> <p class="ql-block">洗三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絲楠木雕刻的小澡盆,盆的四周雕有魚化成龍的圖案,所以又稱“魚龍變化盆”。此盆是愛新覺羅·弘歷(即后來的乾隆皇帝)出生第三天洗浴時所用之盆。</p><p class="ql-block">洗三,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生育習(xí)俗,是古代誕生禮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嬰兒出生后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友為嬰兒祝吉,這就是“洗三”。洗三的用意,一是洗滌污穢,消災(zāi)免難,二是祈祥求福,圖個吉利。</p> <p class="ql-block">萬福閣</p> <p class="ql-block">萬福閣二樓懸掛”凈域慧因”匾,為乾隆皇帝御筆。其中“凈域”二字是指理想中的佛國世界,也就是人們追求向往的極樂凈土。四字合起來是說,西方凈土是產(chǎn)生智慧的根本。</p> <p class="ql-block">萬福閣內(nèi)供大型彌勒佛站像。彌勒大佛主體是由一根長26米的白檀木雕刻而成,地上部分高18米,地下部分8米。雕造此尊大佛的白檀巨木產(chǎn)于尼泊爾,七世達(dá)賴?yán)锔裆<未胍灾亟鹳徺I,歷經(jīng)兩年多的時間,經(jīng)西藏、四川輾轉(zhuǎn)運到北京,后由清宮造辦處負(fù)責(zé)施工雕刻而成。整體造像高大雄偉,使人頓生敬意,反映了僧俗對未來世界的向往與追求。此佛像系目前全世界獨木雕造的最高大的佛像,1990年8月被載入世界吉尼斯紀(jì)錄大全。</p> <p class="ql-block">萬福閣殿內(nèi)東西北三面墻上供奉的41幅唐卡組圖,又稱《如意寶樹佛本生記》唐卡,系乾隆十年(1745年),七世達(dá)賴?yán)锔裆<未霝樽YR雍和宮改建成藏傳佛教寺院所贈。</p> <p class="ql-block">綏成殿",“綏成”意為平定安撫,歲月靜好,體現(xiàn)了清中央政府通過因俗而治”等安撫策略,尤其是利用宗教信仰來加強對蒙古、藏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實現(xiàn)邊陲穩(wěn)定、國家安寧的意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轉(zhuǎn)經(jīng)筒</p> <p class="ql-block">離宮時回望,紅墻在槐樹下若隱若現(xiàn),風(fēng)鐸叮咚聲追著衣擺走了很遠(yuǎn)。衣袋里還留著香灰的微暖,像與三百年時光撞了個滿懷后,它留給我的第一個溫柔暗號。</p><p class="ql-block"> 愿這初遇的忐忑與認(rèn)真,都能在歲月里長出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