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豆面湯,是我家鄉(xiāng)傳統(tǒng)的且再也平常不過的家常便飯了,如今很少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餐桌。原因很多,現(xiàn)代的飲食繁華眾多,一些快餐和西化飲食占領(lǐng)了年輕人的味蕾,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jīng)_淡了那些操作復雜的飲食結(jié)構(gòu)。和豆面湯一起少見的還有地瓜湯,地瓜湯有些特色飯店還是能吃到的。當然市面上也有機制的豆掛面,而純手工制作的豆面湯我再也吃不到了。</p> <p class="ql-block">湯,在我老家泛指面條類,白面湯就是白面條,還有地瓜湯,豆面湯等等,都是純手工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豆面湯,雖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要你喜歡,那就是美味。我已經(jīng)有二十多年沒吃過純正的豆面湯了,它濃郁的豆香味一直深藏在我的味蕾里,偶爾會有溢滿口水的懷念。</p><p class="ql-block">其實也不是十分難得的食材,用料也特別普通,就是黃豆和地瓜絲兒或者是干(把新鮮地瓜去皮打銃成粗細均勻的絲,或者是片曬干),過去就這兩樣,后來,隨著小麥產(chǎn)量的提高,和面的時候,有些人家加點白面上,增加點面筋,方便制作,提升爽滑口感。白面增加多少量,依你自己的口味決定。我還是喜歡豆香濃郁的原始口味,這就要考驗你的手藝和工藝了。</p> <p class="ql-block">首先挑選黃豆,要把雜物和蟲壞的挑剔除出,把地瓜絲挑選好,用葫蘆瓢把豆和地瓜絲按2:3的比例配置好,也有人家豆子少1:3,1.5比3,豆子的比例決定豆面味道的濃烈成度。</p> <p class="ql-block">加工豆面需要到石碾子上去壓磨。先壓豆子,碾碎后用簸箕把豆皮簸出去,碾壓到肉眼看不到顆粒時,用最細的篩籮過一遍,上面的放在石碾上繼續(xù)研磨,再過一遍篩加上地瓜絲或干一起壓碾,反復幾次。少則半個小時,多則一個小時,籮上面剩下的碎渣用來做玉米面餅子,這樣豆面就壓制好了。</p> <p class="ql-block">一般是兩個人一起推碾子</p> <p class="ql-block">壓碾子可不是輕快活,一般兩三個人一起,一個人那石碾都推不動,我經(jīng)常去幫忙,用繩子套在碾把上,用力往前拉。人多力氣大,說笑著也不覺得累,為了那口純正的豆面湯,值得!機械加工的豆面不如石碾壓的細膩好吃,還能省下加工費。</p> <p class="ql-block">有條件的人家用毛驢壓碾子</p> <p class="ql-block">好的食材有了,制作更是關(guān)鍵。</p><p class="ql-block">搟豆面湯是奶奶的拿手活之一,先從和面開始,面不能太軟,還要用拳頭蘸著堿水一遍一遍的擠壓面團,奶奶在擠壓面的用時上,比別人用時要長的多,勁也用的足,這是奶奶做豆面好吃的關(guān)鍵所在。面團光滑后再醒半個小時。</p><p class="ql-block">搟豆面開始了,把面團分成等份,面劑子太大,搟面杖不夠長,面需要搟到薄如紙,拎起來能看到對面的人眼,再把面疊起來切成寬窄相宜的豆面條,一般都切一指寬。媽媽切的和大母指寬,奶奶切的和小母指寬。</p> <p class="ql-block">大鍋水燒開,先下豆面和鹽,開鍋再加上配菜,一般有菠菜,白菜,長豆角還有芋頭等等,這也由自己的喜好來添加。長豆角和芋頭先同水一起燒開,芋頭要多煮會兒,豆面湯做好了。連湯帶面一大碗都不夠,我需要吃上兩碗,十五六歲時能吃三大碗,那醇香的豆面爽。</p><p class="ql-block">如果偶感風寒,兩碗豆面湯加上一頭大蒜,吃的滿臉淌汗,感冒一下就好了,這是我治愈感冒的良方,比吃藥還來的快。</p> <p class="ql-block">豆面湯在六七十年代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許多人家是用來泡剩飯吃的,能足量吃上一頓堪稱奢侈,和用來招待客人的白面湯一樣珍貴難得。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隨著時代變遷而隨心所欲,物質(zhì)豐富的信手拈來,而我對豆面湯卻獨有情愛,常常懷念它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