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大同云岡石窟是每個來大同游客旅游的必選,我們這次晉善盡美山西行一路走來,把旅途旅拍的美好瞬間,用一篇篇美篇定格在了永恒的記錄中,晉善盡美山西行分為了太原篇、忻州篇和大同篇。云岡石窟這一篇作為這次系列美篇的結尾。美篇分享了我山西老家的人文歷史和美好風光,水平僅此,期待下一次老家的美好旅途和更好篇章!<div>(特別提醒,云岡石窟門票是要提前一天預約,當天無法預約。)</div> 云岡石窟,原名靈巖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時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將都城從盛樂(今和林格爾縣)遷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為盛樂與平城之間的交通要沖。 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門統曇曜主持復法大業(yè)。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zhèn)ィ谟谝皇?quot;。云岡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xù)到正光年間(520~525年)。云岡石窟的開鑿歷時約150年,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隋、唐等朝代,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9000余尊 [11],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云岡石窟作為中國第一個皇家授權開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與世界各大文明之間的淵源關系,這在中華藝術寶庫中是獨一無二的,對后世中國文化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1961年3月4日,云岡石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云岡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截至2023年12月8日,云岡石窟景區(qū)年度游客人數突破300萬人次,門票收入突破2億元。 云岡石窟的開鑿始于北魏文成帝復法后的和平年間(460-465年),興盛于北魏孝文帝都平城的太和年間(477-494年),衰微于遷都洛陽后的北魏后期(494-525年),前后約60多年。 初唐以后,平城(今大同市)呈現蕭條景象,云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貞觀十五年(641年),平城(今大同市)守臣重建(大石窟寺)?!苎茏洞蠼鹞骶┪渲萆街匦薮笫咚卤洝? 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xù)十年之久的大規(guī)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檐的通樂、靈巖、鯨崇、鎮(zhèn)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并對一千余尊佛像進行了整修。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占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洞蠼鹞骶┲匦奕A嚴寺碑》。 金皇統三年至六年(1143-1146年),住持法師稟慧重修“靈巖大閣”(今第三窟外的閣樓)?!督鸨?元朝時期,武州山石窟寺廟院尚存。 明朝初年,大同云岡再度荒廢。明嘉靖年間,始稱云岡。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部將張?zhí)炝振v守后清軍入關攻占大同,云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順治八年(1651年),云岡寺院得以重修?,F存第5、6窟的木構窟檐和寺院即為此時重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于冬日回鑾巡幸云岡寺并御書匾額"莊嚴法相"。清乾隆年間,云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云岡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筑(第5、6、7窟)均保存完好。 1952年,大同市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并對公眾開放。<div> 云岡石窟“第一偉窟”“音樂窟”經封閉修繕重新開放2024年12月16日,云岡石窟“第一偉窟”和“音樂窟”的第6窟、第12窟,經過封閉修繕正式開放。</div> 2024年12月19日,云岡石窟景區(qū)發(fā)布公告稱,云岡石窟景區(qū)將于2025年1月1日起全面實行線上實名預約參觀,取消現場人工窗口購票服務。公告稱,景區(qū)最大承載量:46250人/日(瞬時最大承載量:14453人)。 云岡石窟與中國諸多石窟寺比較,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 云岡石窟地處大同煤田北部,大地構造位于華北地臺北部邊緣云岡塊坳中。其巖性特征為集寧群右所堡組主要由一套經歷中深-深度變質作用,普遍遭受不同程度混合巖化的變質巖組成。寒武系-奧陶系主要為一套碳酸鹽巖(灰?guī)r及白云巖)組成。石炭系-二疊系-侏羅系主要為一套水陸交互相的砂巖、泥巖及煤層組成。其構造主要為云岡向斜,主向斜軸呈北東40°左右,其向斜北西翼寬緩,地層傾角平緩。區(qū)域性斷裂構造主要有口泉斷裂帶和竹林寺斷裂。區(qū)內巖漿巖活動不發(fā)育。云岡石窟前為十里河一級階地、漫灘及河床,頂部及其以北屬低山丘陵,地形起伏不大,總體北高南低。 云岡石窟景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北靠內蒙古高原,常受高壓控制,東南面有恒山、太行山阻擋,很少受海洋風影響,四季分明,冬季漫長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暫溫熱多雨。年平均氣溫6.3°C,由西北向東南遞減。極端最高氣溫38.3°C,極端最低氣溫-30°C。年均降雨量在360~450毫米之間,年際變化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年日照數2705~2999小時,是全國光照資源豐富地區(qū)。無霜期128~147天。 云岡石窟景區(qū)主要分為石窟群與景觀區(qū)兩部分。石窟群包括第一窟(石鼓洞)、第二窟(寒泉洞)、古道車轍、第三窟(靈巖寺洞)、第四窟、第五窟(大佛洞)、第六窟(釋迦佛洞)、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第八窟(佛籟洞)、第九窟(阿閦佛洞)、第十窟(毗盧佛洞)、第十一窟(接引佛洞)、第十二窟(離垢地菩薩洞)、第十三窟(文殊菩薩洞)、第十四窟、第十五窟(萬佛洞)、第十六窟(立佛洞)、第十七窟(彌勒三尊洞)、第十八窟(立三佛洞)、第十九窟(寶生佛洞)、第二十窟(白佛爺洞)。 西部窟群。景觀區(qū)包括游客服務中心:曇曜廣場、禮佛大道、禮佛浮雕墻、靈巖寺、摩崖石刻、石兵美術館、石佛古寺、周總理紀念室、清代戲臺、北魏河壩、云岡上堡、云岡皮影、木偶館、云岡陳列館、演藝中心、石破天驚照壁、接引佛殿、云岡闕門、云岡寫經院;食貨街:康氏絹人、鑒古堂、平城石刻、鹿苑超市、雁門山貨、大同商行、代京木藝、凱鴿酒樓。 石佛古寺即現存第5、6窟前的云岡寺院,現遺存有山門、天王殿、廂房、石獅及鐘鼓樓。山門(清代)位于寺院南北中軸線最南端,建筑形式為磚石混建,硬山頂式,坐落在高臺基上。山門上舊題曰:“石佛古寺”,墻壁各嵌二字,左曰“薹頭”,右曰“念佛”。天王殿現左側門洞上題“勅建——大佛寺”、右側門洞上題“古剎——石佛寺”。這古樸典雅的云岡寺院——石佛古寺,為清順治八年總督佟養(yǎng)量所修石佛寺,后世修葺,現為云岡石窟的一個清代寺院建筑群標志。 佛光銀杏融天地,凈水蓮花洗古今。蓮花大道位于云岡石窟第20窟前,筆直幽靜的大道連接著接引佛殿。大道兩側峙立著74對精致的博山爐。博山爐為銅制,制作于2010年。爐蓋雕鏤成山形,上有羽人、走獸等形象。最早博山爐盛行于漢及魏晉時代,在云岡石窟藝術表現中大量雕刻有博山爐,作為佛教中供養(yǎng)的最重要法器,其意義在于表現對佛的崇敬,這種博山爐的出現便來自于古印度佛教藝術表現的雕刻題材之一。蓮花大道兩側出現的博山爐的創(chuàng)作元素就來源于云岡石窟雕刻中。 十三對千佛列柱依次列于禮佛大道兩側。神柱高8.73米,系黃沙巖雕刻,由下而上依次為須彌座、力士、白象、柱體的完美組合,造型高聳、精致亙絕,在兩側濃密的松林掩映下,矗立的神柱氣勢雄偉、蔚為壯觀,仿佛通天入地,也仿佛唯有這樣的神柱鋪成的路才可以叫作禮佛大道。千佛列柱的原型在第9、10窟,第12窟,第14窟等處,均以大象、獅子等神物馱承,立體而又恢宏,呈現出平城時期北魏皇宮的恢宏模樣。 曇曜廣場位于云岡石窟景區(qū)入口處,占地6000多平方米,是為紀念云岡石窟的開創(chuàng)者曇曜高僧而建。整個廣場及亭廊建筑渲染著濃重的北魏皇家氣象,廣場中央的曇曜雕塑以瀟灑大器的寫意手法,塑造了一代佛門大德的藝術形象,高古清逸,似篳路藍縷,風塵仆仆,卻是袈裟飄逸,似乎從千年前的塵埃中走來。公元460年,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法,命曇曜高僧主持開鑿了規(guī)模宏大的云岡石窟,因此,曇曜不僅是開鑿云岡石窟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北魏著名的佛學大師和譯經大家,是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