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0號是北京大葆臺漢墓遺址博物館重新開放的日子,知道這個消息后,我就就忙不迭地前來看展啦!<div>因為這里是國內(nèi)第一座被發(fā)現(xiàn)完整呈現(xiàn)“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的地方。</div> 這一路上不算不艱辛,看這剛被大雨沖洗一新的車身就足以說明“行路難”了!<div>也感嘆,剛剛經(jīng)歷的一切完全應(yīng)證了古人之所云“東邊日出西邊雨”。祖國疆域之遼闊,真的由此可見一斑。</div> 這是站在博物館前遙望博物館的正門。<div>因為車停在了旁邊的博物館,所以也沒從這進(jìn)來。</div><div>拍照留念。</div> 博物館的整體輪廓。 先介紹一下墓主人吧!<br>大葆臺漢墓的主人是距今2000多年前的廣陽王劉建和其王后。他似乎少見于歷史文獻(xiàn),仿佛是一個“小透明”。他在《漢書》中沒有專門的傳記,其簡而又簡的情況僅附于燕剌王劉旦的傳記中。可是要提起他的爺爺那可就赫赫有名了,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漢武帝劉徹。但這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西漢時期,北京是人家劉建的封地。 整體了解一下博物館的展廳組成:<br>基本陳列由大葆臺1號墓墓室復(fù)原陳列、大葆臺1號墓殉葬車馬陳列、大葆臺漢車復(fù)原陳列和大葆臺1、2號墓出土隨葬器物陳列4部分組成。<br>漢墓清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金代建筑遺址和水井,也加以保護(hù)一并展出。 <p class="ql-block">展覽共分兩層</p><p class="ql-block">地下一層為常設(shè)展廳,即“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西漢廣陽國歷史文化展”,200多件文物按照北土漢邦,長樂未央,題目湊禮藏三個部分規(guī)律呈現(xiàn)在參觀者面前。一號墓室的“黃腸題湊”更是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地上一層為臨展,現(xiàn)在為“漢風(fēng)轪華——馬王堆生活藝術(shù)特展”,主要是展出了長沙馬王堆辛追夫人墓的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室外為二號墓。</p> 現(xiàn)在就先說這黃腸題湊吧!<br>大墓的地宮坐北朝南,規(guī)模宏大,平面呈“凸”字形,為土坑豎穴墓,南北長23.2米,東西寬18米,距地表4.7米。墓穴的面積達(dá)417.6平方米。 <p class="ql-block"><br></p> 那么,第二個問題來了,來到這里主要看什么呢?<br>當(dāng)然首先要看黃腸題湊!<br>是不是感覺有些不知所云,看了這段文字,也就釋然了。<br>黃腸是指去了皮的淡黃色的柏木。而題湊則是指柏木擺放的方式,這是一種特殊的葬制,更是漢代的“天子之制”即皇帝御用的葬具體系,史稱“梓宮、便宮、黃旸題湊”。 那么,這個黃腸題湊為什么值得一看呢?<br>個人感覺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br>第一,數(shù)量巨大。據(jù)統(tǒng)計,這里共用了15000多根珍貴的柏木,而且用復(fù)雜的工藝壘砌而成。<br>第二,少見。因為受盜擾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xiàn)在能見到的并不多,或者說因為這里我們才真正地見到了存在于文獻(xiàn)記載中的黃腸題湊。 下面,咱們近距離看看這黃腸的實物。 說到盜擾,再說兩句。<div>劉建下葬后不久,其墓就被盜了,他夫人的墓還被燒了。</div> 博物館里還有哪些看點!<div>這里值得一看的文物還是不少的,比如下面的這些:</div> 黃腸題湊前段陪葬的三套車馬器。<div>在這里共發(fā)現(xiàn)了3輛馬車和11匹馬(一說13匹馬)的殘骸,難得的是,這些殉葬車馬均是墓主人生前使用過的真車馬,而非很多墓葬中常見的明器車。這里也是我國所在能見的最早的西漢車輛實物。<br></div> 三輛車由南向北,最南面的一號車車廂狹窄,很可能是出行時的前導(dǎo)車;中間的二號車有寬大的車廂,車廂上有華麗的平頂蓋,周圍有似窗欞的高欄桿,很可能是墓主人乘坐的安車;三號車則是帶篷的大型車,可能是送葬時運送墓主人靈柩的喪車。 <div>三輛車均為木制彩漆雙輪單轅車,車周身涂黑漆,車輪加飾紅漆繪彩,車上飾件均為鎏金,外形華麗,應(yīng)該就是史書記載的只有皇太子和諸侯才能享用的“朱斑輪青蓋車”。<br></div>這是復(fù)原后的車馬,看看英俊不英俊! 來張近景!<div>但要注意這處處都能體現(xiàn)出來的奢華之氣!</div> <div><div>看看這一件來自馬首的裝飾物,你可識的?</div><div>這是出土自一號墓的錯金銀四神當(dāng)盧。<br>什么是當(dāng)盧呢?當(dāng)盧就是古代系于馬頭部的飾件,形式各異,一般都放置于馬的額頭中央偏上部,也就是馬鼻革與額革部位交接處。<br>而此件當(dāng)盧則以錯金銀的工藝裝飾以四神紋樣,即當(dāng)盧上端為一只展翅欲飛的朱雀,左側(cè)為一只威猛雄踞的白虎,右側(cè)為一蜿蜒盤旋的青龍,底部則是沉穩(wěn)盤踞的玄武。四神之間則是仙鶴,云氣環(huán)繞。</div></div> <div>繼續(xù)欣賞精彩的文物陳列!<br>此一件為鎏金青銅獸面鋪首,在博物館里時時就能見到它的身影。在1號墓黃腸題湊木墻的正南方,設(shè)有一個門,寬3.6米,高3米,門上即裝著按鎏金青銅獸面鋪首復(fù)制的鋪首,高24.5厘米。“鋪首”是門上的拉手裝飾件,做成猛獸的形狀是為了鎮(zhèn)兇避邪。據(jù)學(xué)者考證,這種樣子的鋪首是從青銅器上的獸面銜環(huán)耳演變過來的。<br></div> 鋪首為龍頭造型,頭戴博山冠,冠飾神木靈草。給人以威猛粗獷,雄渾有力之感! 透雕雙面刻墨玉舞人飾件:<br>這件玉舞人飾件,簡稱“玉舞人”。出土于2號墓,墨玉質(zhì),扁平長方形,高5.5厘米,上端為圓角,兩面皆以鏤雕線刻舞俑人像,身著長裙,彎腰甩袖。玉舞人的上下端各有一個小孔,便于穿系和懸掛,屬于裝飾玉。 看?。∵@位漢代舞者長袖飄飄、纖腰一握,舞姿婀娜!僅僅是動作已經(jīng)完美地詮釋了舞者的全身心投入。 注意在展廳的上方,有這科技的“玉美人”穿越千年的的現(xiàn)場獻(xiàn)藝! 透雕螭虎玉佩。<br>透雕螭虎紋玉佩,出土于大葆臺2號墓墓室的東北側(cè)。白玉質(zhì),圓形,直徑7.1厘米。玉佩使用透雕技法,上部鏤空成櫻花,中間鏤雕一只盤曲螭虎?!绑せⅰ奔瓷硇稳缁?,為螭與虎的復(fù)合體。螭即無角龍。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合為螭虎,意指天地合,陰陽接,象征著皇權(quán)與吉祥。<br>中國古代,螭虎在玉璽和璧上很常見,在秦漢時期比較流行。玉佩上的螭虎,用陰線條刻出其身形,均兩面刻。玉佩邊緣陰刻兩圈弦紋,中間夾以雙弧形紋,顯示出精細(xì)的雕刻技藝。 雞血紅纏絲瑪瑙<div>此枚瑪瑙經(jīng)過精心琢磨,光滑平整,雞血紅花紋躍然其上,色彩鮮艷奪目。其紋理豐富,白色、紅色、褐色絲帶交織纏繞,或?qū)捜鐜?,或?xì)如絲,自然天成,美輪美奐,盡顯其高貴典雅之韻。<br></div> 鎏金嵌玉龍頭枕。<br>枕頭的主體部分為木制,兩端為龍頭,用水晶作眼睛,用青玉作牙、舌及雙角。兩個龍頭做出伸舌蹲坐的姿勢,造型獨特。這件龍頭枕規(guī)格很高,是和金縷玉衣配套使用的葬具。高度達(dá)到了20.5厘米,作為一個葬具,象征著墓主人尊貴的身份。 鳳首玉觽<br>玉觿是漢代常見的一種佩玉,通常成對出現(xiàn),大小一致且造型紋飾相同。這一對玉觿,應(yīng)為組玉佩中的飾件。<div>其呈獠牙形,扁平細(xì)長。透雕回首鳳鳥,鳳鳥身體彎曲,尾部尖銳如錐,以陰刻線條刻畫眼睛、羽毛等細(xì)部,雙面雕琢,其色澤溫潤細(xì)膩,雕工精巧,造型生動。</div><div>佩觿代表一個人具有解決棘手問題的能力,有治煩決亂的寓意。</div> <p class="ql-block">鐵斧</p><p class="ql-block">這是使用了生鐵固態(tài)脫炭成鋼的冶煉法鑄造的,把我國的冶煉法時間提早了四五百年,彌足珍貴。</p><p class="ql-block">有一件鐵斧乍看平淡無奇,仔細(xì)端詳會發(fā)現(xiàn)斧面隱約鑄有凸起的“漁”字,這個字可謂漢代漁陽鐵官作坊的“商標(biāo)”?!稘h書·地理志下》有載,漁陽郡中名列第一的漁陽縣(治所在今北京懷柔區(qū)梨園莊東)“有鐵官”。鐵官,即秦漢時期管理鐵器冶鑄事業(yè)的官方機構(gòu),漢武帝時實行鹽鐵官營政策,禁止私營,漁陽就設(shè)有一個鐵官作坊,而這件漁陽鐵斧是首次發(fā)現(xiàn)的漁陽鐵官作坊的產(chǎn)品。<br></p> 彩繪云氣紋陶壺<br>泥質(zhì)灰陶。侈口,平折沿,長束頸,溜肩,圓鼓腹,折曲狀高圈足,腹部兩側(cè)對稱貼塑鋪首銜環(huán)。陶壺頸部環(huán)飾三角紋帶,一部分三角空間內(nèi)勾勒云氣紋,流云舒卷間似有仙氣氤氳;<br> 另一部分三角空間勾勒神獸面龐,神獸圓目闊鼻,形成震懾之力。上腹部貼塑的獸面鋪首銜環(huán),更強化了威嚴(yán)之感。肩、腹部各飾寬帶紋一周,將紋飾空間巧妙分割。寬帶紋之間滿布菱格紋,其間以圓環(huán)紋、弧線紋錯落填充,形成幾何韻律之美。下腹至圈足處未繪制紋飾。 陶俑。<div>這些陶俑人物沒有一個是動作或神態(tài)雷同的。雖然經(jīng)歷了時間長河的沖刷而變得面目斑駁,但依舊是那么個性鮮明!</div> 欣賞諸多文物之余,也驚嘆于展板中的文字之美!<div>在你凝視注視這些工整,灑脫的漢代文字時,是否也有那么一刻的神游物外!</div> 試想:<div>你坐在如此的帷幄之中,空氣里彌散著陣陣香氣,充耳畢是鐘磐之聲!</div> 你剛剛經(jīng)歷了在仆人扶持之下的精心的梳洗裝扮。 再穿上這周身的綾羅綢緞。<div>天冷,你可以戴上這時尚的手套。</div> 面前的精美的食盤里堆滿了山珍海味! 看看這豪華的套裝餐具。 再瞅瞅這種類豐富的菜譜。<div>不得不驚嘆,原來古人已經(jīng)熟諳煎炸、燒烤與涮鍋了。<br><div>現(xiàn)在甚至有種說法,我們就吃燒烤而言,我們雖然調(diào)料我多了,可是真正的烤肉手藝不見得比古人強!</div></div> 這是你一番饕餮之后的勞動成果(上面分別是牛排骨與梅花鹿骨)! 來了興趣,你可以玩玩游戲。<div>這是一套博具,包括漆盒,博局,黑白大棋子、小棋子,算籌及骰子等。骰子18面,字分別為一至十六。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套博具,可惜玩法已經(jīng)失傳。</div> 唯一以我這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稱不上享受的就是這坐具。有點太生硬了!<div>也許你沒看太明白,會問,這是什么?。烤秃臀艺f是坐具?其實這也許就是那時的“椅子”,在為在漢代,其實無論你身份如何,你都沒有可能會坐在椅子上。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類似于椅子這樣的坐具。那是人們的只能跽坐。也這就是一塊花斑石枰,看!它呈方形,四隅有矩形足,色彩斑斕,細(xì)膩潤澤。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坐具。</div><div>補充一點小知識:</div><div>漢代時,人們尚處于席坐時代。在席上,有坐、跪、跽等姿勢,它們都是用來支撐身體的。</div><div>坐是雙膝屈而接地,臀股貼于雙足跟上。</div><div>跪是雙膝接地,但臀股與雙足跟保持一定距離。</div><div>跽就是雙膝接地、臀股不著于足跟且挺身直腰,它是有所忌憚或防備時的坐姿。</div><div>當(dāng)然,這里還有一種坐姿——箕坐,就是以臀部坐地,上身與腿形成直角,兩腿向前平伸如箕狀。當(dāng)時只有不懂禮教或誠心想得罪對方的人,才會箕踞。當(dāng)然,刻意的箕踞也可以表現(xiàn)對禮教的蔑視。</div> 之所以喜歡逛博物館,就是因為每一次流連于展柜前都是一次與古代文化的溝通,都是對于古人智慧的一種學(xué)習(xí)!<br>感嘆自己生于這個偉大的國家之中,也感慨古代文化的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