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寓言 哲學 命運 ?——我讀《韓非子》及其它

周光輝

一 <p class="ql-block">AI制作的韓非人物形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子》不是黎民百姓看的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中華書局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注的《韓非子》,再看了王邦雄的《韓非子的哲學》及高柏園的《人與經典韓非子》,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韓非子》不是我們平民百姓要看的書。我對韓非苦心孤詣炮制的君王之術不感興趣,對其嘔心瀝血推崇的權、勢、術法家寶典提不起興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詢問DeepSeek,韓非的君王之術對現代官場有沒有借鑒作用,它居然回答說沒有什么積極的借鑒意義。我就覺得AI也學會了打官腔,說起道貌岸然的臺面套話來,似乎也熟稔了法家操弄權術的招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我對《韓非子》的文采與思想是無比的景仰與欽佩。諸子的文章莫不如此,將文思與哲思高度融合,文章不僅具有精美的文學性,更具有深邃的思想性。這也引發(fā)我的思考,寫文章不只是單純的敘事寫人灌輸道德觀念,寫景狀物也不只是純粹地去渲染情緒價值,更重要的是要為閱讀者提供生命的智慧與實踐的路徑,將文學性與思想性統一,將思想性與實踐性結合,將情景相融,將文情并茂,將事理相洽,將文哲相切,將知行合一。使閱讀者獲取深刻的感悟,在享受審美的同時,提升情趣,升華氣質。激發(fā)起修身養(yǎng)性的情趣,正心律己,淬煉自身的品德與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或許是我閱讀《韓非子》的切身感受。如此之外,就是對韓非子的悲劇人生唏噓不已,對天下士子的命運感慨萬千。</span></p> 二 <p class="ql-block">韓非與李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己之道還治己身的韓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的韓國貴族家庭,自幼接受良好教育。但因天生口吃,不善言辭,便專注于著書立說,致力研究君王的治國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與李斯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李斯學用結合,深得升官進爵的門道,最終成為秦國的丞相。而韓非始終只是一名擅長寫理論文章的學究,在韓國一直得不到重用。韓非師從儒門,但其哲學思想融合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學說,成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韓非子》中,他系統闡述了“法、勢、術”三位一體的理論體系,強調法治、威勢、權術的結合,以法制民,以勢禁眾,以術御臣,提出抱法、處勢、用術的君王之道。秦王嬴政讀了韓非《孤憤》《五蠹》等著作后,對他十分賞識,發(fā)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嘆,居然發(fā)兵迫使韓國派遣韓非入秦。但秦王對韓非賞而不識,他在秦國并沒有實際的任職,僅只是一個上書獻策的刀筆吏而已。非但如此,因其才華出眾,反遭致同窗兄弟李斯的嫉恨,被誣陷“存韓叛秦”,最終在獄中被迫服毒自殺,時年約47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戰(zhàn)國時期的法家主要有四位代表人物,分別是商鞅、申不害、慎到與韓非,他們主張嚴刑峻法,強調富國強兵,對當時各國變法運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秦國變法,是法家思想最徹底、最成功的實踐者。其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基礎,為秦統一六國鋪平了道路。商鞅是弱民、愚民、控民政策的力推者,他發(fā)明的連坐法及相互監(jiān)視告奸,導致株連惡政及舉報惡疾盛行不衰,被歷代專制統治者屢用不爽。韓國宰相申不害,強調君主駕馭群臣的權術,認為君主應善于隱藏自己的意圖和好惡,暗中考察、監(jiān)督、操控臣下。趙國人慎到,強調君主掌握和運用權勢的重要性,認為權勢是實現國家治理的關鍵。學者王邦雄認為:“商鞅任法而不知用術,慎到任勢而未與法相結,申不害任術而不知立法,韓非則將法、勢、術三者結成一體?!币蚨n非是法家思想最完整的闡述者,構建了完備的君主專制理論體系。他的法家思想被秦始皇采納,成為秦朝統一六國的理論基石。其所著《韓非子》系統闡述君主專制理論,被譽為“帝王之術”,對后世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對自己的法家思想是滿意的,他在《大體》中說:“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云布風動?!?將法家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和整體策略的“大體”,描述得氣勢恢宏,抒寫得詩情畫意。諸子百家哲學思想追求的全大體,其實是一個“道”字,是事物的整體法則與根本規(guī)律。天下之道,唯有至道才能達臻覆天載地、海納百川、日月光明的理想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超越常規(guī)理解和難以表達言說的。然而,世道無常,道之玄妙是玄之又玄。得道之人,常被無道之人貽誤;有道之人,卻難免無道之命。歷史反反復復地證明,變法是有風險的,變法家的人生命運往往是悲催的。商鞅最終遭受秦惠文王的車裂之刑,申不害被刺殺身亡。韓非的命運同樣如此,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盡管其精研君王的權謀之術,但最終也未能逃脫被權謀之術迫害的命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說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韓非是以己之道還治己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韓非子》,我從中發(fā)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韓非子》文章中所引用的寓言,竟然跟韓非的哲學思想及其人生命運有著玄妙的關聯。</span></p> 三 <p class="ql-block">老馬識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從“老馬識途”,看韓非的君王之術</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馬識途”這一寓言出自《韓非子?·說林上》。說的是公元前663年,齊桓公應燕國請求,率軍討伐入侵的山戎部落,管仲隨行。齊軍凱旋時,因冬季地貌變化而迷路。管仲建議釋放老馬引路,齊軍跟隨老馬找到歸途。該典故后來衍生為成語,用來形容有經驗的人在復雜情況下能夠憑借自己的閱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也用來比喻憑借經驗或智慧解決問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不老,他還很年輕,但他以老馬識途的敏銳眼光,深刻洞察戰(zhàn)國末期的政治局勢與社會現實,并分析研判其社會政治秩序的基本邏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戰(zhàn)國末期,社會動蕩不安,井田制瓦解后,新興地主階級與舊貴族之間的階層矛盾激化。經過長期戰(zhàn)爭,列國兼并加劇,戰(zhàn)國初期百余家諸侯國僅剩七雄,秦國強勢崛起并逐步形成統一趨勢。韓非所在的韓國作為"戰(zhàn)國七雄"中最弱小的國家,正面臨秦國東擴的直接威脅,處于積貧積弱的狀態(tài)。韓非意識到戰(zhàn)國社會將面臨重大的變革,傳統宗法分封制瓦解,持續(xù)的兼并戰(zhàn)爭迫使各國尋求快速富國強兵之策,法家所強調的中央集權思想契合了君主強化權力的需求。在這一“亂世求治”的背景下,韓非批判地吸收儒、道、墨各家思想,集"法、勢、術"于一體,提出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最終形成系統性的法家思想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的君王之術,概括起來就是“法、勢、術”相結合的治國方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指國家的法律制度。強調 “法” 是治國的根本,主張制定明確公開的法律,做到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賞罰皆依律法而行,認為法治是實現公義的根本途徑。主張通過嚴刑峻法震懾百姓,認為重刑可止惡,以重刑連坐強化威懾,達到 “以刑去刑” 的目的,保障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勢”,是指君王的權勢權威。韓非子認為,君主必須掌控絕對的權力,“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通過權勢威懾天下,使百姓和臣下服從。強調“抱法處勢則治”,中等才干的君主只有憑 “勢” 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的法律也只有依托君主的絕對權威才能有效推行。君主要保持絕對的權勢,警惕和防范六種隱蔽的權力威脅,韓非子將其總結為“六微”:“權借在下”,即防止權力下移;“利異外借”,即警惕臣下與外敵勾結;“托于似類”,即識別偽裝的奸佞;“利害有反”,即洞察利益背后的陷阱;“參疑內爭”,即壓制群臣結黨爭權;“敵國廢置”,即抵御外部勢力干預。這“六微”,可謂是古今君臣矛盾的通病。歷代統治者將韓非子的“勢”論付諸實踐,以“勢”懾服天下,強化制度化的權力壟斷,對皇權隱蔽性的威脅嚴厲打壓。然而,這也導致統治集團內部斗爭加劇,不斷加速了專制政權的崩潰進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術”,是指君王的權術手段。君主要運用隱秘的手段考察臣下的忠誠,通過分權制衡等權術防止臣下專權與結黨營私。韓非將其總結為“七術”,作為君主駕馭臣下的具體手段?!氨姸藚⒂^”,即多方驗證臣下言行,避免偏聽偏信,防止被單一勢力蒙蔽;“必罰明威”,即實施嚴刑峻法以立威,對犯罪者必須嚴懲,即使罪行微小也不可姑息;“信賞盡能”,即賞罰分明以激勵臣下,獎賞需及時兌現,以激發(fā)臣民的積極性;“一聽責下”,即逐一聽取意見,通過單獨聽取匯報,識別庸才與能臣,淘汰尸位素餐者;“疑詔詭使”,即虛虛實實以試探臣下的心理,故意發(fā)布可疑指令或派遣密探觀察臣下反應;“挾知而問”,即用已知信息套取未知情報,通過細節(jié)追問揭露謊言,防止臣下隱瞞真相;“倒言反事”,即正話反說以測試忠誠,通過故意違背常理的言行,觀察臣下是否附和,從而識別異己?!捌咝g”作為專制君主制度化權謀的統治標本,導致官僚體系效能內耗、治理機能失序壞死,引發(fā)社會道德基礎崩塌,法律異化為誅鋤異己的工具,最終必將導向權術政治的自我埋葬。當然,從古至今形形色色的權術可以說是不勝枚舉,操弄權術者不乏后繼有人,后起之秀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歷史已經證明,越是精通權術的帝王,越是將王朝拖入深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只是韓非君王之術的概述,《韓非子》中有對“權、勢、術”全面而系統的闡述。我驚詫于韓非的智慧與眼界,其天賦異稟的學養(yǎng),對政局準確的判斷,對君權獨到的見解,恰似管仲手頭那匹迷途知返的老馬。只不過韓非并非老馬,而是一匹瞻巡戰(zhàn)國亂局的良駿。將韓非的君王之術與老馬識途聯系在一起,雖然有些牽強附會,但這則寓言也的確暗藏了法家治國的一些奧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馬識途這則寓言,是法家經驗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實證,當管仲放開老馬韁繩的那一刻,老馬識途的蹄印與韓非子竹簡上的文字出現疊印。在齊桓公的眼里,法律如同識途的老馬,它能夠為國家的存亡提供明確的方向和準則。管仲讓老馬引領方向,這種 “形名參同” 的思維,正是韓非子 “因任授官”的實踐范本。齊桓公在軍隊迷路的危機中,將君主權勢與權術統一,正是法家權謀圖譜中“術”的具體實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老馬識途”的寓言,深刻隱喻了韓非法家思想對后世政治制度的持久影響力。作為構建中央集權制度的關鍵思想源泉,韓非法家學說奠定了后世君主專制體制的重要理論基礎。</span></p> 四 <p class="ql-block">鄭人買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從鄭人買履,看法家思想對歷代政治制度的影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鄭人買履”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出自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說的是鄭國有個人想買一雙鞋,他量好自己腳的尺碼,等到了集市挑好鞋時才想起忘了帶尺碼。他對賣家說:我忘記帶尺碼了,于是返回家中去取尺碼。等他再回到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能買到鞋。有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他回答:“寧信度,無自信也。“意思是說,我寧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則寓言的寓意是諷刺那些死守教條、脫離現實、不懂得變通的人。韓非借此寓言的真實意圖是批判儒家“法先王”的保守思想,認為儒家推崇的“禮”如同鄭人的“度”,是脫離實際的虛文,無法解決現實問題。寓言的政治隱喻是,治理國家應立足現實,而非空談仁義或盲目地效仿古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以法家最激進、最現實、也最冷酷的一面,批判的鋒芒直指戰(zhàn)國末期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傳統的政治模式。他對周朝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予以徹底的否定,視其為過時的枷鎖;對儒、墨、道進行激烈的批判,視其為禍國殃民的“五蠹”之首;對“法先王”采取根本性的揚棄,認為它是國家衰亡的根源。韓非極力倡導以徹底的法治變革,建立以君主為中心的絕對專制集權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的法家思想,從戰(zhàn)國末期到清朝末年,歷經兩千多年的時間跨度及十二個朝代的更迭,被歷代專制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成為古代傳統政治制度的隱形骨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始皇首開先河,以韓非思想為指導,廢分封、行郡縣,將地方軍政財權收歸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制,建立了“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的法家“集權于君”官僚體系。秦律以“輕罪重刑”為原則,通過嚴苛的法律維持社會秩序,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的治理框架成為皇權政治制度的標本。漢武帝通過“推恩令”削弱諸侯,設立刺史監(jiān)察地方,以《漢律》規(guī)范社會,形成禮法并用的治理模式。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通過分權制衡強化皇權,實質是韓非“分職循名”的制度化。宋代設樞密院與三司分割相權,明代廢丞相設內閣,清代設軍機處,均體現韓非“權勢不可以借人”的理念。尤其是清代軍機處“跪受筆錄”的運作模式,將君主集權推向頂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從《漢律》到《唐律疏議》再到《大清律例》,雖以儒家倫理為立法原則,但這種“外儒內法”的實質,只是利用儒家思想作為道德外衣和合法性來源,實則是運用法家手段作為統治內核和權力保障,以維護和鞏固皇權的絕對統治。漢武帝時期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儒家成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推動“以德治國”。但漢朝實際繼承的是秦朝的中央集權體制和法律制度,以儒家倫理教化民眾,用法家手段強化統治。唐朝實行儒法互補,既注重道德教化,又依靠法律約束,形成“德主刑輔、禮法合一”的治理體系。宋朝程朱理學興起,儒家倫理進一步系統化,延續(xù)儒法并用的治理邏輯。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強化,與儒家“仁政民本”理念完全背離。這種表面推崇儒家道德,實際推行法家暴政的行為,極為典型地體現出專制統治的偽善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的法家思想從秦帝國的"治國工具"蛻變到明清時期的"專制護符",其對歷代政治制度的負面影響是根深蒂固的,最大的危害性在于嚴重阻礙了歷史文明的發(fā)展進程,成為跨越歷史軸線的思想枷鎖。韓非的法家思想強化君主集權,將君主權力凌駕于法律和社會道德之上,直接催生了專制體制。法家的“術治”理論被統治者廣泛運用,使得政治斗爭趨于詭詐化,以致專制政治與權術文化盛行,加劇了權力腐敗與官場黑暗。法家徹底否定儒家的仁義道德,使得中國傳統道德體系出現斷層。韓非所謂的“法治”思想實際淪落為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與“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是背道而馳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將“鄭人買履”這一寓言,與法家思想和專制政治聯系在一起,其中確有些值得玩味的關聯?!班嵢速I履”的鄭人寧可相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愚蠢。歷代專制帝王不蠢,至少不是很蠢。專制帝王甘愿做"鄭人",他們將法家的君王之術視為法寶,作為專制統治不二法門的“尺碼”。他們效仿"鄭人買履"的刻板邏輯,死守法家“法、勢、術”這個“度”,推行畸變的法度、神化的權勢、詭詐的謀術,其實質是將其作為"天子垂拱而治"的統治工具。治民若履,兩千年前鄭人未買到的鞋,化作法家思想僵死的教條,成為禁錮社會發(fā)展的腳鐐。法家"法、勢、術"這個“度”隨著專制統治的沒落與腐朽,專制君主源于對統治危機的恐懼,不斷強化"度"的極端性,逐步惡化為有過之無不及的“度”,過猶不及的“度”,矯枉過正的“度”。過猶不及的“度”,導致內卷敗落;矯枉過正的“度”,必致內亂衰亡。韓非君王之術的核心危害,在于使專制統治邏輯陷入無法自拔的惡性循環(huán),法家之"法"異化為專制暴政的合法外衣與理論依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的法家思想成為專制統治者嗜好成癮的精神鴉片,直接熬壞了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鍋湯。但法家思想中仍然有一些可取之處。如韓非提倡的"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律要通曉全國,告知于民,強調法律的公開性和普遍性。韓非深化了商鞅“刑無等級”的理念,明確反對儒家“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觀念,首次提出了“法不阿貴”的原則。適用古今的“循名責實”考核機制,韓非指出要依照官職名位考核官員的實際政績,以此判斷是否履職合格。韓非“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的歷史進化觀是可取的,認為時代變化了,所面對的具體事務也要隨之變化;事務不同了,應對措施也必須相應調整。韓非主張“廢先王之教”,反對儒墨學派“明據先王,必定堯舜者”的守舊觀念,認為盲目地效仿堯舜之法如同“守株待兔”,一味地“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必然導致失敗,治國方略要與時俱進。此外,韓非“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對于兩千年之后當今的世界亂局,可謂是神一般的預言。</span></p> 五 <p class="ql-block">自相矛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矛與盾的寓言,看韓非與天下仕子的命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相矛盾”這一寓言出自《韓非子?·難一》,內容如下: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庇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被蛟唬骸耙宰又葑又埽稳??”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寓言故事說的是,楚國商人夸耀自己的盾無物能穿透,又夸耀自己的矛無堅不摧。當被問“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樣”時,他無法回答。韓非由此點明,無法被刺穿的盾與能刺穿一切的矛,不能同時存在于同一世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寓言揭示了形式邏輯中的核心原則——矛盾律,任何夸大其詞、前后矛盾的言論或行為終將暴露缺陷,商人夸大的言辭導致邏輯無法自洽。寓言警示人們應避免主觀臆斷與客觀現實的割裂,映射戰(zhàn)國末期政治與社會的多重矛盾。其時諸侯爭霸激烈,社會動蕩不安。百家爭鳴的局面雖十分活躍,但也導致各學派觀點的尖銳對立。儒、墨、道、法各執(zhí)一詞,儒家主張“德治”,墨家提倡 “兼愛”,道家倡導“無為”,法家強調“法治”,思想雜亂致使諸侯治國理念混亂。寓言中楚人夸大其詞的言行,就是諷刺當時各學派為了利益空談、自相矛盾的普遍現象,揭露了“言過其實”對實際治理的危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未曾料到,他煞費苦心構思的矛與盾的寓言故事,竟然契合了自己個人的命運。寓言極盡諷刺之能事,不曾想竟揭示出韓非自己思想體系的內在沖突,折射出韓非思想與現實不可調和的矛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的個人性格與其價值觀是相互矛盾的。他內斂與才華并存,自信與自負交織,清高自傲,性格直率。他對人性極端否定,對人心極端的不信任。他將荀子的"性惡論"推向極致,認定人皆"好利惡害",君臣關系不過是利益的交換。在韓非子的世界里,沒有道德溫情,只有利益博弈。尊君重國是他根本的政治立場,其思想是重國輕民與崇上抑下的尊君意識。這種思想不僅挑戰(zhàn)了儒家的主流地位,也觸動了權貴階層的利益,為他后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的法家思想與實踐運用存在著難以對接的矛盾。他在韓國遭遇"養(yǎng)非所用、用非所養(yǎng)"的尷尬境地,他的法治思想在戰(zhàn)國末年的分裂局勢中需要君主絕對權威的配合,但弱小的韓國既無力實踐其理論,又無法抵御強秦的吞并壓力。這種個人理想與現實處境的矛盾,使韓非陷入無解之局。韓非對儒、墨、道學術思想口誅筆伐的批判,但他沒有意識到諸子學說的競逐爭端其本質是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也未能正確判斷法家思想在實踐層面與人性、利益的沖突。韓非主張的"法"是君主朝堂上的"制度之盾",而他的"術”,是君主暗藏心中的"權術之矛"。當"法之盾"與"術之矛"在權力角逐中狹路相逢,便形成了公開規(guī)則與隱秘權詐之間的矛盾。"法"的公平性被"術"的權詐玷污,"術"的有效性被"法"的明確性削弱,最終形成看似邏輯嚴密實則漏洞百出的理論悖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法家思想與君主專制特權之間的矛盾,早在開端就已被定下結局。當權力成為唯一的價值尺度,理論創(chuàng)造者也難逃被權力吞噬的宿命。當韓非以韓國貴族的身份踏上秦國土地,在秦王嬴政的心目中,并不是對他作為思想家的崇敬,而是對他"強國之術"的貪婪。當李斯、姚賈向秦王進讒"韓非子終為韓不為秦"時,他陷入自己設定的術治陷阱,最終成為"術"的祭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韓非用"矛盾"的邏輯批判他人時,自己竟成為邏輯矛盾的例證。戰(zhàn)國末期“百家爭鳴”的表象下,實質是士人淪為權力附庸的開端。韓非之死揭示了士大夫階層“得君行道”的理想與“伴君如伴虎”的現實,是專制政治制度下恒定不變的矛盾定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矛與盾”寓言故事,暗喻了士大夫階層理想與現實割裂的困境。士人們既是政治秩序的設計者,又是政治秩序的犧牲品;既是思想的啟蒙者,又是權力的馴服者。儒、墨、道、法各家試圖以自己的理論匡正天下,他們試圖通過自己的思想和才能改變現實,但卻無法真正擺脫君主專制的束縛。天下仕子渴望“兼濟天下”,但難以逃脫“淪為工具”的命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士人雖才華橫溢,卻因權力斗爭、政治陰謀或時局動蕩而結局慘烈。以著名的“戰(zhàn)國四公子”為例,他們的命運集中體現了這一悲劇性。春申君黃歇慘遭滅門之禍,孟嘗君田文晚年顛沛流離,信陵君魏無忌功高震主遭君王猜忌自毀,平原君趙勝功績與遺憾并存。四公子悲劇命運的共同根源就是權傾朝野引發(fā)君主的猜忌,這種對“權勢”的追求觸犯了“君權至上”的核心思想。不僅戰(zhàn)國四公子的命運如此,儒、墨、道、法代表人物的命運也如此??鬃拥摹叭收Y治”,始終未被諸侯采納,其理想與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現實形成強烈沖突。孟子倡導“民貴君輕”,但戰(zhàn)國諸侯沉迷武力擴張,其學說未被采納,政治抱負徹底落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但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不斷,其反戰(zhàn)理念與時代需求相悖。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但戰(zhàn)國社會動蕩、中央集權趨勢加強,其思想被視為消極避世。莊子追求“逍遙齊物”的精神自由,但在亂世中無以實現,最終以貧困潦倒終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天下仕子們的孤傲像懸浮在空中的氣球,它只適應風和日麗的氣候,一旦遭遇暴風驟雨,他們的孤傲不堪一擊。在殘酷的現實環(huán)境與惡劣的人性面前,他們脆弱得束手無策。士人們面對強權的威脅與欺辱,真正能奮起抗爭的不多,迫不得已只能選擇逃避,選擇妥協,選擇自絕。士人們的自尊是虛弱的,猶如高山之巔的一株茅草,春天里你一枝獨秀是風景,寒冬里你一蹶不振是廢物。你只經得起春風的撫慰,經不起寒風的摧殘。強權無所謂你的悲喜,暴政無所謂你的生死。專制政權下士人的悲劇無以謝幕,只會接連不斷地重演。我們惟有祈望文明的力量像一渠清流沖刷專制的荒漠,讓權力成為守護人性的鎧甲,而非吞噬生命的利刃。我們惟有祈愿天下仕子堅守道德獨立的人格精神,堅持入世擔當的救世熱忱。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使命感,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兩千年后的今天,我在一株樹下讀《韓非子》,這棵樹顯然不是宋人“守株待兔”的那棵樹。初夏的清風吹過,我竟然感覺這陣風是從戰(zhàn)國時期的中原大地上吹過來的。風吹拂著樹葉,發(fā)出窸窣的聲響,我想那或許是韓非法家思想的千年迴響。溫煦的陽光照射著樹冠,反射出淡淡的光亮,我想那或許那是韓非精神的微光。</span></p> <p class="ql-block">守株待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