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美土堡群位于福建省沙縣鳳崗街道水美村。該土堡群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總占地面積10240平方米。 據(jù)當?shù)刈遄V記載,水美土堡群建于清代咸豐、同治年間,是福建省安溪張氏家族為了防御土匪而興建的。<div> 2019年10月16日,沙縣水美土堡群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沙縣首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div> 水美土堡群系由雙吉、雙興和雙元三座堡組成,三座土堡呈“品”字形,互為犄角,遙相呼應。水美土堡群三座土堡布局結構均衡嚴謹,裝修裝飾較精美,其彩繪、木雕、石雕技藝極富地方特色。水美土堡群是沙縣現(xiàn)存最大的土堡建筑群,是三明地區(qū)唯一的土堡聚集建造的例證。 <div> 清咸豐年間,張氏家族已繁衍至入沙第四代,經過幾代人的辛勤勞作,開墾耕地,以種植和加工茶葉為生,兼收購周邊茶葉銷往福州等地,財富日積,漸漸成為方圓幾里內的大戶家族,為了安居樂業(yè),防備匪寇的侵擾,洵第四兄弟合建了村內的第一座土堡,亦拉開了張氏家族建造土堡的序幕。 </div> 清同治元年(1862年),水美村土堡群的最后一座土堡雙元堡歷時13年竣工。雙元堡又稱慎修堂,坐西朝東,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900平方米。該堡由四級半橢圓形的高護坡、和后部半圓的圍墻高臺階、斜風水墻、內禾坪、輔房、正堂、天井、廂房、碉式角樓等組成。 “奠厥攸居”典出《尚書·盤庚》:“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綏爰有眾?!币馑际潜P庚遷殷以后,建立了一個很適宜居住的地方,人口漸漸興旺起來。這簡短的幾個字,不僅寄托了堡主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許,更彰顯了中國人對“安居樂業(yè)”生活的深切向往。 雙元堡前堡的兩角及后圓正中構有角樓,為三點式炮樓,與遍布堡墻的58個射擊孔構成堅固的防御體系,正門、偏門木板均包鐵皮,門后安有橫栓,可牢固地抵御外來的進攻,門上方還有防火攻的注水口,一旦閉塞大門,堡內居民可數(shù)月不出堡。 跑馬道 跑馬道設置在合圍城堡二層,四側圍合,暢通無助。其內不舍板壁,是通長敞開式的快速通道,將碉式角樓(百姓稱統(tǒng)樓或炮樓)和堡墻上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斗型條窗、竹制槍孔、注水孔等防御設施串成一體,形成全方位的立體防御系統(tǒng)。 漫步在土堡的街巷之間,古樸的青磚與黛瓦迎面而來,帶給人一種深厚的古風古韻。這里,每一塊磚石都似乎在訴說著古人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彌漫著先賢的智慧與汗水,仿佛能觸摸到歷史的滄桑與厚重。 百年光陰,轉瞬即逝,而傳世家風,卻能歷久彌新。在堡內,至今依然流傳著主人留下的家風祖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不僅見證了家族的輝煌歷史,更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雙元堡,作為水美土堡群中規(guī)模最為宏大且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其歷史可追溯至清道光晚期。它坐西朝東,平面布局獨特,前方后圓,占地面積廣闊,達6500平方米。漫步其間,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聲,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堅韌。 雙元堡分別在南、北、東三個方向各開設一扇門。其中,東向的大門洞由堅固的子母石與花崗巖精心砌筑而成,門額上還陽刻著楷書四個大字——“奠厥攸居”。 水美土堡群的第一座土堡為雙吉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雙吉堡又稱敬德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090平方米。 雙吉堡坐西向東,平面前方后弧。該堡建在三級臺地上,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5372平方米。雙吉堡四周砌有堡墻,因處于山地之上,地勢較高,其中前堡墻為磚砌式矮墻,高度為1.3米,墻外放坡,分上下兩個坡臺,全部石砌;左右堡墻全為塊石砌就,高約4米,依地勢上升,顯得層層疊疊,后堡墻呈半圓狀,亦由塊石砌就。 該堡中軸線對稱布建各功能區(qū),即堡外禾坪、堡墻、堡門、內禾坪、上下堂,護厝、跑馬道等。主體建筑面闊5~7間,進深7柱,穿斗式結構,懸山頂。 雙吉堡前面的防御大門應該是拆掉了,不然肯定是像雙元堡那樣,一棟高墻把里面的屋子保護起來。坐落在竹林的懷抱中,非常美麗,很有一種幽靜氣息。從屋內看出去,正對面就是美麗的雙興堡。 水美土堡群的第二座土堡為雙興堡,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即雙吉堡動工后的第二年,歷時三年竣工。遠遠望去,雙元堡依山而建,層次分明,氣勢不凡。這么美麗形狀的土堡,特別像開屏孔雀,和大山完美融合 雙興堡坐南向北,平面前方后弧,占地面積4300平方米,建筑面積5065平方米。該堡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前空坪、金剛墻踏垛、護堡池,堡墻,堡內禾坪、下堂,天井、廂房、上堂、天井及后花臺、后坪、后樓兼書院、輔房、護厝、跑馬道、碉式角樓等組成。 雙興堡規(guī)模較大,尤其是防衛(wèi)能力大大提高。堡內建筑亦為殿堂式,共二進。一進面闊五間,地面采用三合土,并刻有裝飾圖案,如花瓶、花卉等;二進面闊五間,中堂為地磚裝飾,側房走道為地磚,地面均為三合土。 水美土堡群,坐落于沙縣區(qū)鳳崗街道水美村“嶺美乾”盆地,由雙吉、雙興、雙元三座防御性土堡呈“品”字形布局組成,古樸而莊重,靜默中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在山林間,歷經風雨滄桑的土堡群默默地佇立著,它們無言卻散發(fā)著一種古樸的氣息,身姿依然挺拔,彰顯著千年的韻味。 <div> 土堡的建造時間跨度覆蓋了清道光、咸豐、同治三個時期,是沙縣區(qū)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土堡建筑群。這一獨特的建筑群,不僅見證了沙縣的歷史滄桑,還是三明地區(qū)土堡聚集建造的珍貴例證。如今,這些土堡依然保持著傳統(tǒng)的居住功能,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生活的延續(xù)。</div> 土堡外,青山連綿環(huán)繞,前面遼闊無垠。堡體與周圍環(huán)境和諧相融,展現(xiàn)出一種渾然一體、氣勢磅礴的美感。高大厚實的堡墻、廣泛的射擊孔與雄偉的碉式角樓展示出獨特的防御體系,同時堡內充滿生活氣息,展現(xiàn)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