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坐落于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古城的閬水中路33號,這片土地承載著明清至民國初期川北地區(qū)最高行政機構的記憶。其建筑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四年(1371年),而今我們所見的遺址,則是在2010年按照明代衙署的形制復建而成。它完整地展現(xiàn)了“三廳四院”的布局,并融入了“公生明”戒石坊等廉政文化的元素。作為全國現(xiàn)存僅有的兩處道臺衙門之一,川北道署的核心區(qū)域涵蓋了司法審案、政務處理以及官員起居等功能分區(qū),現(xiàn)存建筑占地約4500平方米。在1950年至1952年間,這里曾作為川北行署區(qū)的臨時駐地,自2021年起,這里開始常態(tài)化舉辦古代審案的實景演出。</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署自明初設立以來,歷經(jīng)547年的風雨,見證了歷史的變遷。在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它被定制為“川北分巡兵備道”,直至民國三年(1914年)才被裁撤??滴跄觊g,它曾短暫裁撤,而在乾隆年間遷建至現(xiàn)址西側,與同期建造的川北道貢院共同形成了一個行政文化建筑群。然而,1951年,原主體建筑被拆除,如今我們看到的遺址是在2010年按照明代規(guī)制重建的。</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上,主體建筑坐南朝北,呈“井”字形排列,中軸線貫穿三進院落:</p><p class="ql-block">大堂:懸掛著“天理國法人情”的匾額與清代《居官八約》木刻,這里是公開審理案件的司法場所。</p><p class="ql-block">二堂(思補堂):用于處理機密案件及日常政務,明代稱“退思堂”,清代更名后增設了官員議事區(qū)。</p><p class="ql-block">三堂:獨立的四合院式建筑,前庭種植花木,承擔著官員休憩與會客的功能。</p><p class="ql-block">附屬建筑則包括:</p><p class="ql-block">思豫倉:道光年間建的糧倉,展示了清代的地方倉儲制度。</p><p class="ql-block">柏臺亭:廉政文化展示區(qū),內置“公生明”戒石坊與黃庭堅書《御制戒石銘》。</p><p class="ql-block">憩苑:原道員內宅,現(xiàn)復原了明清官員的生活場景。</p> <p class="ql-block">作為古代道臺制度的活態(tài)標本,川北道署完整保留了三班六房、監(jiān)獄官庫等行政設施。現(xiàn)存大殿背立面鐫刻著高3米的“廉”字石刻,戒石坊銘文“一絲一粟我之名節(jié),一厘一毫民之脂膏”成為了廉政文化的核心標識。衙署內陳列著文官補服形制圖譜,通過仙鶴、孔雀等紋樣差異展示了明清官階體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2021年起,這里實行通票制運營,持票可進入道署與古城其他景點。常態(tài)化開展的“道臺審案”實景演出,每日兩場通過儀仗隊巡游、模擬審案等環(huán)節(jié)再現(xiàn)了明清司法流程?;芋w驗區(qū)還提供了古代官服試穿、刑具操作等項目,讓游客能夠更深入地體驗古代官場文化。</p> <p class="ql-block">關聯(lián)遺跡中,西側50米處的川北道貢院建于清順治九年(1653年),占地8800平方米,包含至公堂、考棚等科舉考場建筑。這兩處遺址共同構成了閬中古城“衙署+貢院”的行政文化組團,并于2013年共同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