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熱氣球體驗結束后,我們回到賓館用早餐,然后大家一起出發(fā),去欣賞石頭陣!如果說在空中看是概覽,那么走入其中欣賞則是細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們來到古羅密天然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古羅密天然博物館也是土耳其最著名的旅游點之一 。其特點在于:</p><p class="ql-block"> 一是有著<span style="font-size:18px;">奇特的地理環(huán)境 。拔地而起的</span>許多小山峰 ,有圓錐形、圓柱形、蘑菇形、煙囪形,有頂帽子的、包筍殼的、穿花衣的、披斗篷的,千奇百怪。</p><p class="ql-block"> 二是深藏歷史文化遺跡。從公元 6 世紀開始,基督徒為躲避穆斯林的迫害而逃到這個地方 ,在石窟洞穴里建房屋、教堂 ,留下了許多宗教題材遺存。</p><p class="ql-block"> 經過十幾個世紀的風化和天然侵蝕 ,這些蔚為壯觀的天然遺跡、歷史文化遺跡依然保存完美,環(huán)繞著古老的村莊和條條山脈。</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稱這里為“奇石區(qū)”,其實有點貶低了它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 山上大大小小的洞穴,都是人們修整使用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山間的草花樹木也甚是應景</p> <p class="ql-block"> 洞穴內的大部分宗教遺跡都不準拍照,保留下來的圖像有很多也不是那么清晰,這個圖板揭示了入內能看到的大致內容。</p> <p class="ql-block"> 幾個主要的洞穴前,都排著等待入內參觀的長隊。</p> <p class="ql-block"> 仙桃似的大石頭下,這房間是怎么挖出來的呢?</p> <p class="ql-block"> 開動腦筋,猜猜這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卻原來,這里是食堂。</p><p class="ql-block"> 上圖是石頭鑿出來的桌椅。我在想,用餐的信徒們是排著隊入座的嗎?用餐過程中要是有人想出來,該用什么方法呢?</p><p class="ql-block"> 下圖地面中間是支鍋烹飪食物的地灶,還有煙道呢!哈哈,不知道當時在室內的人怎么抵抗嗆人的煙味?</p> <p class="ql-block">洞穴內的壁畫、修行者的座位。</p> <p class="ql-block"> 通風采光口,拐著彎通向室外,還特意留有防水的矮墻。</p> <p class="ql-block"> 洞穴的內壁修整的很圓滑,不可能是完全自然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壁畫盡管已經有點風化,只要略知宗教史和一些宗教故事,大多都能看懂,因為現在的各式各樣的仍在使用的教堂,也有差不多的繪畫??梢?,西方宗教內容的穩(wěn)定性。</p> <p class="ql-block"> 這里的高臺是放置燈具和書籍、物件的地方、低臺是坐人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位于半山腰的聯(lián)排洞穴、房屋。</p> <p class="ql-block">這也是石桌、石凳。</p> <p class="ql-block"> 行走山間,欣賞山形和石頭,是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像燒火的爐膛……,反正任你發(fā)揮想象。</p> <p class="ql-block"> 有不知名的花草樹木襯景,真是留影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有兩位他國游客情侶在此拍照,擺弄了好長時間。他們走后我們拍,但看了我們拍攝后,他們又走回繼續(xù)拍攝起來。哈哈,這也算國際文化交流嗎?</p> <p class="ql-block"> 看這個洞穴門口的石頭,為什么要修整這個樣子呢?說老實話,我也沒有找到答案。</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天然博物館,看到土耳其文化和旅游部樹立的牌子:1985年12月6日,這里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p class="ql-block"> 名符其實,給一百個贊!</p> <p class="ql-block"> 時過晌午,該用膳了。</p><p class="ql-block"> 巴士拉著我們來到餐廳,又是一個驚喜:也是一處從山石里掏出來的飯店。</p> <p class="ql-block">大門口褐色的山鷹石雕</p> <p class="ql-block"> 長長的通道、寬闊的餐廳,四壁都是花崗巖。</p><p class="ql-block"> 看吧,巖石的美麗花紋,直接在壁石上雕鑿出來的裝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用過午餐再出發(fā)。</p><p class="ql-block"> 下一個景點“愛情谷”!</p><p class="ql-block">? 原來不太明白,為什么取“愛情谷”這個名字,是不是嘩眾取寵??!到了現場,無須導游講解,一切全都明白了。相信你看了我的照片,也會明白。</p><p class="ql-block"> 導游的行程安排里解說:“世界上有一個名為“愛情谷”的地方 ,這里是愛情的誕生地 ,每天每時每刻都向世界傳播著愛情的光纖 ,它就是卡帕多西亞——愛情谷,格雷梅小鎮(zhèn)最具代表的石林山谷之一 ,也是土耳其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lt;/p><p class="ql-block"> 我是個喜歡琢磨原因的人,這里的巖石,下面的主體大概是石灰?guī)r<span style="font-size:18px;">、煙灰堆積</span>吧,在雨水、風蝕(甚至以前是海水)的侵蝕下,逐漸形成縱橫的溝壑 ,一座座孤立的石柱又被打磨的有頭、有身子、有凹凸, 造型奇特的成群石林,構成了“愛情谷”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掛滿樹枝和心形裝置的陶罐,它們是愛情的信物嗎?</p> <p class="ql-block">愛情谷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被人們賦予象征性或者某種意義,于是才真正有了文化與思想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愛情谷是一片洼地,圍著它跑一圈要不了多長時間。要下到谷底,那就需要功夫了。</p> <p class="ql-block"> 有的石柱很細,能夠歷經千萬年不倒,令人驚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了愛情谷,來到“鴿子谷”。</p><p class="ql-block"> 只見巖石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鴿子洞,據說古代人用它來收集鴿子糞作肥料,看來環(huán)保與循環(huán)經濟的理念古已有之。</p> <p class="ql-block"> 山谷之上,眾多的樹叉上掛滿了藍眼睛,或者是當地著名的陶罐制品。</p> <p class="ql-block"> 我們幾個人深入谷底,沒有找到鴿子窩,倒是看見了遠山近崖上有很多洞穴,都是人們居住過的遺跡。</p> <p class="ql-block"> 發(fā)現了,這個崖壁上,被小樹林遮蓋的地方,聚集著鴿群。</p> <p class="ql-block"> 遠觀山頭,突然感到,人群某種程度上也類似鴿群。</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一片圍起來喂鴿子的場地,吸引了大量鴿子搶食。</p> <p class="ql-block"> 年輕時,我們讀《海燕》,憧憬著搏風擊雨;</p><p class="ql-block"> 中年時,我們唱響雄鷹之歌,擔負著衛(wèi)護藍天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們有時也給自己安排另一個活法,像鴿子那樣自由自在地飛翔于想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山洞飯店、自然博物館、愛情谷、鴿子谷,好像真的有著這些寓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