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文歷史自然。#山西古建文化游。</p><p class="ql-block">拍攝記者/云帆。</p> <p class="ql-block"> 因為喜歡一個人,因為讀過一本書,便開啟了山西古建黃河游。</p> <p class="ql-block"> 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煥《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笨胺Q千古絕唱,流傳于海內外。重建鸛雀樓中毛主席手書《登鸛雀樓》。</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時期,大約在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戌樓,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一首《登鸛雀樓》使其名揚天下。鸛雀樓歷唐經(jīng)宋存世約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毀于戰(zhàn)火,直到1997年得以第一次重修,于2002年9月正式對游人開放。</p> <p class="ql-block">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于晉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黃河岸畔。作為黃河流域的標志性建筑,與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并稱中國四大歷史名樓,具有獨特的歷史社會意義和文化藝術內涵。</p> <p class="ql-block"> 天際處的白線便是黃河。</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遺址位于永濟市西部的黃河之濱,蒲州古城西側。蒲津橋始建于公元前741年(魯昭公元年),“是黃河上的第一座浮橋”。據(jù)《蒲州府志》、《永濟縣志》記載,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對蒲津橋作了加固和修建。兩岸各鑄鐵牛四尊,以維河橋。牛下有柱連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鐵人,并有鐵山四座,前后柱36根。</p> <p class="ql-block"> 蒲津渡遺址出土的唐開元鐵牛,其數(shù)目之多、體積之宏(長3-3.3米不等)、份量之重(柱、座計內,輕者45噸,重者可達70噸)、鐵質之優(yōu)、造型之美、工藝之精、實用價值之大,舉世罕見。</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禪院。由于中國古典戲劇名著《西廂記》的動人故事發(fā)生于此,所以,這座千年古剎早已成為旅游勝地而蜚聲在外。矗立在寺內的鶯鶯塔,重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764年),高36.76米,鶯鶯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結構奇特,產(chǎn)生回音著稱于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