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歡迎圍觀????感謝瀏覽????</b></p> <p class="ql-block"><b>寧波府城隍廟</b></p><p class="ql-block">又名郡廟,因有別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建于大梁街的鄞縣縣廟,民間也俗稱老城隍廟。</p><p class="ql-block">寧波府城隍廟,由照壁、門廳、儀門、前戲臺、拜亭、大殿、后戲臺、寢宮,組成前后“四進四天井二戲臺左右?guī)睢钡男蹅ソㄖ?,是現(xiàn)存國內最完整的郡廟和浙東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郡廟。</p><p class="ql-block"><b>寧波府城隍廟始建于后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春,遷建于今址;</b></p><p class="ql-block"><b>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定名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寧波府城隍廟”</b></p><p class="ql-block">2020年6月,寧波府城隍廟修繕一新重新開放,修繕后的寧波府城隍廟整體格局恢復至1884年的歷史風貌。</p> <p class="ql-block">寧波府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神為漢將軍紀信,廟內有文昌殿、慈航殿、月老殿、財神殿、二十四司、六十甲子殿、痘神殿、娘娘殿等,前中天井的東廂房是“懷棠祠”,里面供奉了寧波歷代八位惠政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b>分別是:</b></p><p class="ql-block">建立寧波子城的韓察、</p><p class="ql-block">修建第一座靈橋的應彪、</p><p class="ql-block">筑它山堰的王元暐、</p><p class="ql-block">造寧波羅城的黃晟、</p><p class="ql-block">修建城隍祠的沈承業(yè)、</p><p class="ql-block">北宋鄞縣知縣王安石、</p><p class="ql-block">明初遷廟于今址的張琪、</p><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錢肅樂。</p> <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鄞人單仲友奏請朝廷,建議將明州改為寧波,</p><p class="ql-block">當時全國城隍廟分為都、府、州、縣四個等級,<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寧波的城隍廟為府級,因此定名為</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寧波府城隍廟”</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p><p class="ql-block">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閏六月十二日,清軍兵臨寧波城下,以董志寧、華夏等為首的“六狂生”共舉明兵部員外郎錢肅樂為首領,在寧波府城隍廟起義抗清,百姓應者逾萬,并于寧波府城隍廟前盟誓,矢志報國,反清復明。</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和康熙四十年(公元1710年),寧波府城隍廟遭受了兩次較大的火災,知府高啟桂重建,</p><p class="ql-block">災后的寧波府城隍廟“雖歷經補葺,而因陋就簡,弗甚莊嚴?!?lt;/p><p class="ql-block">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寧波府城隍廟增建后殿和卷棚,使原來五間九檁重檐硬山頂的正殿之前多了面闊三間的卷棚,使長方形的大殿變成了凸字形,使原來單一的硬山頂成了美麗的“勾連搭”,真正確定了寧波府城隍廟整座建筑的規(guī)格和形制,奠定了寧波府城隍廟在寧波歷史古建筑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此后,</p><p class="ql-block">寧波府城隍廟又經乾隆、道光、同治年間多次修葺。</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五月初一,寧波府城隍廟大殿突然起火。據當時上海《申報》報道,“大殿三間兩弄、后殿五間、臺亭一座、東西看樓,共為焦土。惟后殿東西墻外之余屋以及大殿下東西兩廊皆賴各水龍竭力澆灌,得未延燒”。</p><p class="ql-block">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寧波府城隍廟重建。重建后的寧波城隍廟,由照壁、頭門、二門、戲臺、大殿、后殿及東西偏殿和左右?guī)拷M成。這次建造,整座廟宇結構完整,古樸華麗,氣勢宏偉,無論是在建筑規(guī)模上,還是工藝精美程度上都超過以往。</p><p class="ql-block">1928年,延續(xù)千余年的郡廟祀制被徹底廢除,神像拆毀,廟屋改作民眾娛樂場所。延續(xù)幾個世紀的城隍公祭等活動在1931年廢市設縣之前,均未恢復。</p><p class="ql-block">1948年,寧波府城隍廟修葺,城隍神紀信還廟,韓察、應彪、王元暐、黃晟、沈承業(yè)、王安石、張琪、錢肅樂八位祔神出現(xiàn)在市民面前。</p><p class="ql-block">1981年12月,寧波府城隍廟成為寧波市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p><p class="ql-block">寧波城隍廟的現(xiàn)存建筑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包括前天井按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遺存的中軸線上,由照壁、門廳、儀門、前戲臺、拜亭、大殿、后戲臺、寢宮,組成前后“四進四天井二戲臺左右?guī)睢钡男蹅ソㄖ?,其面積6000平方米,占地面積5333平方米,是清代官式制作與浙東民間建筑工藝完美結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文昌殿</p><p class="ql-block">走進文昌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文昌帝君手持“天書”的莊嚴形象。他的左右分立著捧狀元簿的天聾和捧文昌印的地啞兩學生。這些神像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古代文人追求夢想的故事。殿內的神龕以鏤空如意紋立柱工藝手法、以松竹梅“歲寒三友”倒掛花板裝飾,這種獨特的裝飾風格傳遞出萬事如意、堅韌不拔、精神可嘉、福到眼前的文運氣息。寧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歷代學風卓著。自兩宋至清代,寧波人累計中進士2478名,其中狀元就有13名,</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寧波還是中國著名的“院士之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文昌殿就是對這種優(yōu)秀學風的最好詮釋。</p> <p class="ql-block">月老殿</p><p class="ql-block">月老,俗稱月下老人,是漢民族傳說中主婚紅喜媒神,屬天庭上仙。月老耄耋鶴發(fā)、身穿喜氣紅袍、手拿姻緣簿、提杖掛紅線,正是一位“姻緣一到紅線牽”的仙人形象。殿內配以月形神龕突出月老神韻,借喻和合姻緣,借喻多子多福,</p><p class="ql-block">工匠們將寧波的“山茶”市花鏤空立柱裝飾藝術,與龍鳳呈祥的卜頭花板相互呼應,緊扣愛情主題,突出喜氣姻緣的華貴。供桌的設計更是別出心裁,采用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在寧波起源的題材,反映了忠貞不渝的愛情。</p> <p class="ql-block">財神殿</p><p class="ql-block">財神殿的主龕供奉五位財神:正座是懲惡揚善的武財神趙公明,左九路財神之一的“增福財神”李詭祖,右邊是“商圣財神”范蠡。副龕是商朝忠臣后裔寧波古林“一門八御史”先祖“忠義財神”比干,“官祿財神”祿星孟昶。財神殿虔誠供奉,此地匯各路財神,降一方福瑛。</p><p class="ql-block">寧波自古以來,商業(yè)發(fā)達,民間廣泛崇信財神。正月初五迎財神,在寧波,這一天可是迎接財神的重要日子,家家戶戶都會在這一天用鞭炮聲迎接財神的到來。在凌晨的寂靜中,轟隆的鞭炮聲如春雷般喚醒沉睡的城市,響徹寧波大街小巷,俗稱“破五”利市迎財神,這就是寧波人傳統(tǒng)的迎財神儀式,一種源自民間的信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