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內(nèi)陽垣墓地出土器物及人骨研究</p><p class="ql-block"> 談鄉(xiāng)寧古代民族融合問題</p><p class="ql-block"> 許文勝</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寧古稱鄂,位于晉西南地區(qū),呂梁山最南端的河汾之間,南與河津市、稷山縣、新絳縣為鄰;東靠襄汾縣與堯都區(qū);北與吉縣接壤;西隔黃河與陜西宜川縣、韓城市相望。縣境內(nèi)溝壑縱橫,層戀疊嶂,地貌獨特,地形復雜,最大河流鄂河由東至西穿境而過注入黃河。</p><p class="ql-block"> 內(nèi)陽垣墓地位于鄉(xiāng)寧縣昌寧鎮(zhèn)西北方30華里之遙的內(nèi)陽村南一個名叫土圪瘩的黃土殘原地帶,這里屬于鄂河流域支流,三面臨溝,一面過“腰險”與內(nèi)陽村相連,墓地南北長150余米,東西寬100余米,總面積15000多平方米,由南向北可分為四個小臺地。2002年7月至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汾市文物局、鄉(xiāng)寧縣文管所三家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該墓地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fā)掘。</p><p class="ql-block"> 清理了夏時期墓葬5座、灰坑3座,春秋墓葬89座,漢魏時期灰坑4座,共出土器物210件(套)。 春秋時期墓葬89座,是這次發(fā)掘的主要收獲。墓葬形制均為長方形土壙豎穴墓。大墓有槨有棺、小型墓僅有一棺。無論大小墓方向一致,南北成排,東西成列,頭均向北,葬式大多為仰身直肢,少數(shù)為側(cè)身直肢、俯身直肢。隨葬銅器與陶器皆為晉式,也有少量土著因素,表現(xiàn)出一定的地方特點。如M92出土的銅刀鞘(圖一),其一側(cè)鏤空有上下兩排共十只鹿,或回首、或仰首,甚具特點。M40出土的小陶杯(圖二),M88出土的雙系陶罐(圖三)為晉文化腹地不見,應為當?shù)刂破发佟_€有M95出土的銅腹(圖四),這種器物在侯馬上馬墓地、臨猗程村墓地都出現(xiàn)過,一直到魏晉時期匈奴墓葬中還繼續(xù)存在②。說明晉國在春秋中期開始占領這以狄人為主體的地區(qū),以狄人為主的土著文化在這里有濃厚的基礎,這些春秋時期墓葬的發(fā)掘,對研究晉狄關系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圖一 內(nèi)陽垣墓地M92出土的銅刀鞘</p> <p class="ql-block">圖二 內(nèi)陽垣墓地M40出土的小陶懷</p> <p class="ql-block">圖三 內(nèi)陽垣墓地M88出土的雙系陶罐</p> <p class="ql-block">圖四 內(nèi)陽垣墓地M95出土的銅腹</p> <p class="ql-block">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賈瑩先生著有"山西浮山橋北及鄉(xiāng)寧內(nèi)陽垣先秦時期人骨研究"一書,她認為鄉(xiāng)寧內(nèi)陽垣春秋時期人骨資料直接關系到春秋時期山西南部戎狄人群的種系類型的確定,鄉(xiāng)寧內(nèi)陽垣在晉國占領之前原為戎狄的領地③。</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夏,文物工作者在鄉(xiāng)寧縣城西2.5公里的大石頭村鄂河北岸嘉父山(賈墳山)搶救性清理了墓葬32座(M1、M4、M5、M6、M9、M16、M18、M23為銅器墓)、馬坑1座,據(jù)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圖五、圖六)分析判斷,嘉父山是一處以晉文化為主的墓地④。嘉父山墓地距故鄂城址僅2.5公里,均位于鄂河之畔,二者是相對應的匹配關系。換句話說,嘉父山墓地埋葬的這批人,生前居住或生活之地就是故鄂城。嘉父山墓地出土的銅器經(jīng)省文物局專家組鑒定,認為其時代是春秋中期偏晚階段,結(jié)合故鄂城址周邊諸多城址及墓地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認識到,春秋中期晉國的軍事擴張已經(jīng)抵達南呂梁,黃河東岸的鄉(xiāng)寧----隰縣南北一線,已是晉國實際控制的疆域范圍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圖五 嘉父山墓地M4出土的蟠螭紋青銅鼎</p> <p class="ql-block">圖六 嘉父山墓地M4出土的石編磬</p> <p class="ql-block"> 由以上考古材料可證,春秋中期呂梁山最南端的鄂(崿)地既是游牧文化(戎狄文化)和農(nóng)耕文化(晉文化)的交匯、碰撞之地,也是民族相互融合之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鄉(xiāng)寧境內(nèi)有七條較大的河流,因均源于崇山峻嶺之間,故這些河流亦稱為"谷"和"峪"。崿谷(紅黃峪)、遮馬峪(青石峪)流入黃河,狐谷(豁都峪)、三官峪、白馬谷(馬壁峪)、黃華峪、瓜峪流入了汾河。這些河谷不僅孕育了人類文明,依托道路交通之便也極大促進了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和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釋</p><p class="ql-block"> ①許文勝、張紅娟、李林:《鄉(xiāng)寧縣內(nèi)陽垣清理一批夏、春秋時期墓葬》,《文物世界》2004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 ②田建文:《鄉(xiāng)寧晉文化與戎狄文化》,《古往今來》2007年第1期。</p><p class="ql-block"> ③賈瑩:《山西浮山橋北及鄉(xiāng)寧內(nèi)陽垣先秦人骨研究》,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p><p class="ql-block"> ④張新智、閻金鑄:《嘉父山墓地發(fā)掘收獲》,《文物世界》2009年第6期。</p><p class="ql-block"> ⑤許文勝:《由嘉父山墓地文化屬性談故鄂城址的時代問題》,2023年第三次鄂文化研討會提交的論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