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攝影\編輯:梅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號:36280253</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般的博物館,以擁有一幅梵高的畫作為榮,甚至把它列為鎮(zhèn)館之寶,有這么一家博物館,每天僅限5000人,且經常名額秒空,卻有很多人依然把它列為此生必去的地方——梵高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建于1973年,外觀相比起大多數歐洲博物館古典華麗的建筑顯得比較簡潔,但卻是擁有梵高數量最多的藏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館里展示了他各個時期不同風格的畫作,還有900多封書信,這些書信記錄了梵高的創(chuàng)作思考,記錄了他的真實生活,讓我們更能看懂梵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的一生充滿了坎坷和傳奇,他是荷蘭人,出生在一個牧師的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商行經紀人,當過礦區(qū)的傳教士,最后投身于繪畫藝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館內部共有四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主要展示梵高早期的作品和他在荷蘭的創(chuàng)作階段,還有多幅梵高的自畫像,此外,還有一些描繪荷蘭風景、城市生活以及農民的素描和油畫,反映了他對光線、色彩和畫筆技巧的探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早期的畫風非常寫實,受到荷蘭傳統(tǒng)繪畫和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到1886年,他在巴黎結識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畫家,并且接觸到一些日本的浮世繪的作品,他的視野立刻擴展了,畫風驟變,從早期寫實到后期熾烈的表現(xiàn)主義,將傳統(tǒng)灰暗色調轉為高飽和度對比,形成獨特的視覺沖擊力,他的蛻變軌跡,清晰勾勒出19世紀末藝術革新的脈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值得一提的是,梵高一生繪制超過35幅自畫像探索自我認知,是西方藝術史最系統(tǒng)研究自畫像的畫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畫像》——創(chuàng)作于1887年,梵高創(chuàng)作了多幅自畫像,此幅采用點彩技法,色彩明亮,他的眼神深邃,既自信又透露憂郁,反映他在巴黎時期對藝術風格的探索。背景:受印象派影響,梵高開始嘗試更鮮艷的色彩和短促筆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張梵高《自畫像》——完成于1888年早期,梵高自己將之稱為"死亡之臉",并在一封信中寫道:“透過這張面對鏡子畫的自畫像我得到了一個關于自己的概念,桃灰色的臉上長著一雙綠眼,死灰的頭發(fā),額前與嘴周滿是皺紋,呆僵木訥,非常紅的胡子,被忽略而且充滿哀傷?!?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藝術家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于1886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27歲開始畫畫,這個年齡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來說,實在是太晚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早期(1880年左右)已開始嘗試繪畫,初期作品多為素描和水彩,他的素描從整體去構圖,氛圍營造獨樹一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并沒有一味追隨當時的主流畫法,做第二個莫奈,而是忠于自己的見解,突破印象派的藩籬,為畫作注入新的內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在32歲創(chuàng)作出第一幅作品《吃土豆的人》——作品描繪了農民家庭勞作后圍坐吃飯的場景,體現(xiàn)了農民生活的艱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畫這幅《吃土豆的人》之前,他已經來來回回打過50多次草稿,那時候他作為一個奔三的”啃老族”,住在父母的房子里。他寫信給提奧,抱怨父母對他的不友善,抱怨自己“活的連條狗都不如”。于是他畫那些苦痛的人民,憐憫他們,救贖自己,那個時期的他的畫,顏色基本都是這樣暗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吃土豆的人》是他這一階段油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里程碑,標志著他正式踏入油畫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的作品展示了很多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農婦彎腰》——創(chuàng)作于1890年,屬于后印象派風格作品,體現(xiàn)了梵高對底層勞動者的關注,筆觸和色彩運用也極具他的個人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零距離接觸梵高”為主題,重點展出梵高的書信及同時代藝術家作品,有梵高在巴黎期間受到印象派影響后創(chuàng)作的作品。還有《自畫像》系列中的部分作品,體現(xiàn)了他在這一時期畫風的轉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梵高所處的年代,畫家都在追求畫的像,而梵高運用了天馬行空的色彩和扭曲的線條,像是對異世界的想象,畫作中的每一筆,都傾注了他熱烈的情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弗洛伊德說:“所有藝術都是自畫像?!睆蔫蟾叩漠嬜髦?,我們能明顯感知他的情緒,體會他對生活冷靜的觀察與思考,這一點在其他畫家的作品中很難實現(xià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說:“要尋找那些具有特征的線條,以便用少量的筆觸表現(xiàn)出主要的東西,我的畫和別人的畫掛在一起時很顯眼,這是由于我的畫充滿灼人的陽光的性質,在皮膚嬌嫩的人旁邊,久經風霜的人更加引人注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梵高去世前的最后一幅《自畫像》油畫——創(chuàng)作于1889年。曾以7150萬美元高價躋身史上最貴自畫像的作品,梵高原打算是給母親的生日禮物,盡管他與母親的關系不是很好,梵高特意刮掉了胡子,想給母親展現(xiàn)兒子最健康的一面。不過,這幅畫最終沒能送到媽媽手里,而是掛在了梵高出租屋的墻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向日葵》——創(chuàng)作于1889年,梵高共創(chuàng)作了五幅《向日葵》系列,博物館藏有的是其中一幅,這幅畫以濃烈的黃色為主調,筆觸粗獷有力,展現(xiàn)向日葵的蓬勃生命力,梵高試圖通過鮮艷的色彩表達希望與熱情,但同時也隱含了他對藝術與生命的執(zhí)著與掙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名鼎鼎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后印象派繪畫的經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樓還陳列著法國畫家高更的《正在畫向日葵的梵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靜物《榅桲、檸檬、梨子和葡萄》——創(chuàng)作于1887-1888年,畫作以水果靜物為主題,展現(xiàn)了梵高獨特的筆觸和對色彩、光影的處理方式,是其靜物畫中的經典之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黃房子》——創(chuàng)作于1888年, 描繪梵高在阿爾勒的住所,明亮的黃色象征他對“藝術家烏托邦”的向往。畫面中的街道與建筑線條簡潔,但傾斜的透視暗示不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紅色的葡萄園》——創(chuàng)作于1888年。這一年,梵高從巴黎遷居到法國南部小鎮(zhèn)阿爾勒,被當地田園風光吸引,常去戶外寫生。同年10月,他經過一處葡萄園,被景色打動,便以此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在世時,聲名未顯,僅賣出這一幅畫,即1889年,梵高朋友尤金?博奇的姐姐安娜?博奇以400法郎購得的《紅色葡萄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這位天才畫家,生前貧窮孤獨,靠弟弟提奧?梵高的支持,才得以維持生活基本開銷和繪畫所需費用,其畫作也不被市場所接受,而時至今日,梵高的一些作品已價值千萬,甚至上億美元,實在是令人唏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張照片里的女子是若阿娜?梵高,梵高的弟媳,梵高兄弟死了后,她保存并努力推出了梵高的作品,這才全讓世界認識了梵高,沒有她,梵高不可能知名,沒有她梵高的畫也不可能成為天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圣皮埃爾廣場花園的戀人們》——愛無處不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展示了梵高在法國南部阿爾勒和圣雷米的創(chuàng)作階段,以及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此外,這里也會不定期舉辦聚焦展,如“梵高對于色彩的理解和運用”等主題的展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麥田群鴉》——創(chuàng)作于1890年,被認為是梵高生前最后一幅作品,畫面充滿動蕩感。烏云密布的天空、翻騰的麥浪和飛散的烏鴉,象征絕望與死亡。強烈的筆觸和對比色彩展現(xiàn)了他瀕臨崩潰的精神狀態(tài)。此畫常被視為他的“絕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890年7月27日,在法國奧維爾小鎮(zhèn)附近的一片麥田中,天才梵高以左輪手槍自殺身亡,終年37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與弟弟提奧·梵高的書信中,梵高寫道:“我昨天聽到有人在背后說我:那是一個怪畫家——他畫馬的后部,而不從馬的前面畫馬。我相當喜歡這個批評?!边@一視角的突破,意義非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他曾在信中這樣寫到,現(xiàn)在的我,畫畫不借助透視架,因為根本不用測量,只是讓手中的筆自由馳騁,作畫的時候,就是一筆接一筆地流淌而出,像是語言或者書信里連貫起來的文字一樣,這樣的描述可以從他的畫作中找到線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臥室》——創(chuàng)作于1888年,這幅畫以鮮艷的色彩和簡化的透視描繪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傾斜的墻壁和夸張的線條營造出不安定的氛圍,反映他內心的孤獨與對安寧的渴望。梵高希望通過這幅畫表達“絕對的寧靜”,但強烈的色彩對比,卻暗示了他情緒的波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og in 0og met Van Gogh Face to Face with Van Gogh”(“我與梵高面對面”)的展覽讓人看后思緒萬千..……,(短暫的生命、精神的崩潰、故后藝術價值的認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重奏》——粉色的果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些畫作使得梵高與主流市場產生了非常大的分歧,也受到了其他畫家的批評和嘲笑。他曾說過:總有人指責我的畫,犯有一種不道德罪,那就是丑陋,梵高對于那個時代實在是太過超前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名妓》——臨摹浮世繪日本幻像,他鐘愛日本藝術,并倍加推崇,于是臨摹了收藏的浮世繪畫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樓:展示的是梵高在1889年-1890年精神病多次復發(fā)期間的清醒時期創(chuàng)作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鈴鼓咖啡館里的奧古斯托尼婭?薩格托瑞》——不同尋常的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參觀博物館時,你可以感覺到隨著時間的推移,越到后期,梵高的畫的顏色就越是鮮艷濃烈,梵高有著太多的情感和執(zhí)念,他對繪畫有著異??駸岬募で?,梵高最可貴的,是他孩子般純潔的心,他所有的感情,憐憫、愛、激情,都是正能量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星月夜》——創(chuàng)作于1890年,游渦狀的星空與靜謐的村莊形成對比,展現(xiàn)梵高對宇宙的浪漫想象,藍色與黃色的強烈對比,象征希望與憂郁的交織。原作藏于美國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都知道他割過自己的耳朵,那是在阿爾勒居住的時候,他邀請好友高更來家里同住,后來兩人在圣誕夜爭吵,梵高揮刀割去了自己耳朵的一小片。這之后,梵高被人們認為是瘋子,他被送去了圣雷米療養(yǎng)院。此時的他,與好友反目,弟弟提奧也不理解哥哥的行為,受著疾病的煎熬在療養(yǎng)院度日的他,卻畫出了我們最為熟知的一幅畫《星月夜》??矗氖澜缋?,依然是美好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播種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第一步》——創(chuàng)作于1890年,是他晚年在法國奧維爾小鎮(zhèn)居住時的作品,靈感來源于米勒的同名素描,這幅畫描繪了一個嬰兒在父母的扶持下嘗試邁出第一步的場景。梵高以柔和的筆觸和溫暖的色調(淺黃、淡藍、米色為主)展現(xiàn)了親子間的親密互動,傳遞出生命初始的希望與溫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盡管此時他的精神狀態(tài)已瀕臨崩潰,但仍在日常場景中尋找人性的美好與力量。這是他去世前幾個月的創(chuàng)作,也成為其生命最后階段對“新生”與“連接”的溫柔詮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樹根》——創(chuàng)作于1890年,這幅未完成的作品被認為是梵高真正的絕筆,扭曲的樹根與凌亂的筆觸象征生命的掙扎,畫面充滿壓抑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背景:創(chuàng)作于梵高自殺當天,反映他最后的心理狀態(tà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館里還有一幅非常受歡迎的畫作,叫《盛開的杏花》——創(chuàng)作于1890年,是梵高送給新生侄子的賀禮,樹上盛開出一朵朵白色的花,象征著新生與希望,這幅畫不僅飽含了梵高對新生命的祝福,更是他自己認為最美麗的畫作之一。他曾經說過:這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就是在同一年,梵高在麥田里開槍自殺,很多參觀者會在這幅畫面前流淚,因為他們感受到一位天才的畫家,由于新生兒的到來而滿心歡喜,至親之人的愛意使人動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鳶尾花》—— 創(chuàng)作于1889年,這幅畫是梵高在精神疾病困擾下對自然之美的捕捉,畫面以藍色鳶尾花為主,背景的黃色形成強烈對比。花朵姿態(tài)各異,象征生命的頑強與孤獨,展現(xiàn)了他對自然的敏銳觀察,通過植物的形態(tài)傳遞內心對生命力的渴望與凝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曾經說過:“要為爭取創(chuàng)作有自己特點的作品而奮斗?!?lt;/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夜晚的咖啡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梵高的“瘋癲”與“天才”,本質是對世界的“過度敏感”:他太熱愛,所以太痛苦;太真誠,所以難容于世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弟弟保存梵高書信的的櫥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梵高博物館,可以眺望到荷蘭國立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理解梵高,不必執(zhí)著于“看懂”每幅畫,而是感受他的勇氣,他用一生證明:哪怕身處深淵,也可以把痛苦熬成光,還給世界一場燦爛的瘋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或許就是他留給人類的禮物:原來“不被理解的靈魂”,也能成為照亮他人的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次“法比荷盧深度游”果然是一場沉浸式藝術之旅!上篇逛了荷蘭海牙“皇家莫里茨博物館”,敬請欣賞</b><a href="http://www.zit.org.cn/5ds05c7f"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荷蘭藝術圣殿?莫里茲皇家美術館</a>,<b style="font-size:20px;">還參觀了比利時的“漫畫藝術中心”,敬請欣賞</b><a href="http://www.zit.org.cn/5edd2ed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奇幻殿堂?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a>,<b style="font-size:20px;">這次又走進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在大師真跡與多元藝術氛圍中,感受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拍攝于2025年4月18日</b></p> 感謝駐足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