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幸福是充滿喜悅的生活,一旦你生氣了,這個喜悅的情緒就不存在了,你的幸福感就沒有了。所以,為了獲得幸福首先要制怒。能夠做到一天之中,不生氣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的文字確實是智慧的符號,除了表音、表意,每個字還有各自深刻的含義。我們看“怒”字,上面是個奴隸的奴,下面是一個心,這個字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發(fā)怒的時候,就是把自己的心變成了奴隸,你已經(jīng)不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了,所以才會發(fā)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帝內(nèi)經(jīng)》上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一個人經(jīng)常發(fā)怒、脾氣不好,會有兩個比較明顯的特征:第一,怒傷肝,這個人的肝上就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了。第二,中國人說“怒發(fā)沖冠”,一個人在發(fā)火、生氣的時候,血氣會往頭頂涌,頭頂會經(jīng)常發(fā)熱。那我們看,在非常燥熱的地方,植物都不是很愛長。所以一個人經(jīng)常發(fā)怒,血氣經(jīng)常往頭頂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國時期,有一位王鳳儀老善人,專門研究人的情緒、情感和健康之間的關系。他說:“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丸就生病,吃了一丸要你的命?!?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也提醒我們,人身體不好,特別是五臟六腑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都是和恨、怨、惱、怒、煩這五種不良的情緒有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我們要轉(zhuǎn)怒為恕。這個“恕”字,上面是一個如,下面是一個心。這個字告訴我們什么叫???就是要做到如其心。如誰的心呢?如對方的存心,能夠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就能夠做到轉(zhuǎn)怒為恕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老夫子的弟子子貢來請教他,有沒有一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孔老夫子說有,這個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要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圣人?是不是完人?自己是不是一個錯誤都不犯了?仔細一想,自己還不是圣人,自己還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怎么能夠要求別人一個錯誤都不犯呢?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想一想,當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怎么對我呢?我們是不是希望別人能體諒我們的苦衷,考慮我們的處境,給我們一個改過的機會呢?那么,當別人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也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給他一個改過的機會。所以你看,這個“怒”字,棱棱角角分明得很。你把這個棱角磨得圓滑一點,就變成了“恕”。那么這個字確實是可以終身奉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弟子規(guī)》中有句話為,“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情我們要加給別人之前,應首先捫心自問,我希不希望別人以這樣的方式、態(tài)度來對我?如果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我,那我就不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大學》中也說:“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講的就是恕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孔子家語》中寫到:“君子有三恕?!蹦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是說你對領導不能夠侍奉得好,讓領導滿意,而你有屬下,卻希望他能夠竭忠盡智,這就不是恕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蹦悴荒軌蛐⒕锤改赣H,讓父母安心滿意,卻希望兒女能夠孝順你,能夠有報恩之心,這也不是恕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不能恭敬兄長,卻希望弟弟妹妹能夠順從你、恭敬你,這也不是恕道。所以,要做到恕的話,確實是先要求自己,然后換位思考、將心比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說,我們在人生的路上背著兩個包袱,一個包袱里裝著別人的過失,另一個包袱里裝著自己的過失。我們走人生之路的時候,往往把寫著別人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胸前,而把寫著自己過失的包袱放在了背后。因此我們一低頭,很容易看到別人的過失,但是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過失。正確的做法就是把這兩個包袱調(diào)一個個兒,這樣我們才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過失,而不是把眼睛盯在別人的過失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轉(zhuǎ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