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安于平淡</p><p class="ql-block">拍攝地點:張掖、嘉峪關</p><p class="ql-block">拍攝時間:2025.5.21—5.23</p><p class="ql-block">美篇號:6954045</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1日至28日,我們一行28人,在臨沂國旅沂南部張愛國經(jīng)理的帶領下,歷時8天,穿越了河西走廊,領略了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及西域景觀。</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就是甘肅省黃河以西祁連山和?巴丹吉林沙漠中間的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狹長地帶。?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最寬處近200公里,最狹窄處只有數(shù)公里。?途經(jīng)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上午9點,在國旅門前乘坐大巴去往連運港花果山機場,下午2點零5分乘機去往蘭州,中途經(jīng)停石家莊,下午6點到達蘭州,入住宜必思酒店。</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7點,在當?shù)貙в涡”R的帶領下,乘大巴去往張掖,開啟了穿越河西走廊之行。從蘭州到張掖大約有500多公里的路程,我們沿著連霍高速一路向西北行走。沿途的風景無不令人驚嘆,左手邊是連綿起伏的祁連山,右邊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沿途中雪山、草原、戈壁相澗,羊群、牦牛、沙漠、明古長城一一呈現(xiàn)在眼前。歷時7個多小時,下午4點來到張掖丹霞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途中休息的服務區(qū)</p> <p class="ql-block">張掖七彩丹霞,上帝的調(diào)色板傾覆人間</p> <p class="ql-block">我們從景區(qū)北門進入,乘坐景區(qū)小交通車去往一至四號觀景臺。放眼遠眺,丹霞山如同一幅油畫傾覆大地;近觀,又似神工雕琢的千層琥珀,每一道褶皺都鐫刻著白堊紀的風聲、侏羅紀的雨痕。在陽光的照射下,霞光將山巒鍍成流動的黃金,巖壁上億萬年的沉積紋路瞬間蘇醒,恰似敦煌飛天的飄帶在風光舒展?!暗は紛A明月,華星出云間。上天垂光彩,五色一何鮮”的古韻穿越千年時光。</p> <p class="ql-block">丹霞之美,無論是從形態(tài)、結構、色彩、意境、變幻等方面,都是一種天然的,無需雕飾的自然之美。其山崖,遠看似紅霞,近看則色彩斑斕,許多懸崖峭壁像刀削斧劈,直指藍天,景色相當奇麗。赤紅如熔巖奔涌,赭褐似青銅淬火,青灰若煙雨凝脂,金黃像落日熔金。七彩綢緞般的巖層在晨昏光影中流轉,宛如女媧補天時遺落的彩石浸染云霞。</p><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以祁連山為骨,以億萬年時光為墨,將天地間最濃烈的色彩潑灑成一片驚世駭俗的狂想曲。</p> <p class="ql-block">當我踏上這片土地的那一刻,仿佛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連綿起伏的山巒被大自然的神筆涂上了絢麗多彩的顏色,如同大地將彩虹揉碎成詩,讓祁連山的雪水與古絲綢之道的駝鈴共同譜寫出河西走廊最攝人心魄的華章。</p><p class="ql-block">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時間仿佛靜止了。我不顧舟車勞頓的疲憊,忘記了城市的喧囂和繁華,拿起相機定格了一個個美麗的瞬間,完全沉浸在這美麗壯闊的景色中,感受著大自然的力量和溫柔。</p> <p class="ql-block">張掖丹霞地貌奇觀形成于200萬年前,位于張掖市臨澤、肅南縣境內(nèi),面積約510多平方千米。是我國發(fā)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qū)之一,特別是窗欞式、宮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主要由紅色礫石、砂石和泥巖組成。是一個集雄、險、奇、幽、美于一身,以交錯層里、四壁陡峭、垂直節(jié)里、色彩斑斕為示奇,是一個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風景區(qū)。也是國內(nèi)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與彩色丘陵景觀復合區(qū)。</p> <p class="ql-block">西北最大的室內(nèi)實景演出:沙秀——回道張掖</p> <p class="ql-block">從長安至羅馬,綿延八千余公里的古絲綢之路,成為了駝鈴悠遠、商賈云集、文化互滲和民族融合的大長廊。張掖——古邑甘州,是絲綢之路三條路線的匯合地,白天集市繁華、車水馬龍,夜晚燈火通明,樂舞升平。</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早6點,我們從張掖七彩丹霞賓館出發(fā),前往嘉峪關。</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p><p class="ql-block">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nèi)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nèi)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p><p class="ql-block">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是明朝萬里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在邊防中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是抵御外敵入侵的重要防線,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關口,見證了中國西北政治、軍事、外交與商貿(mào)的變遷。</p><p class="ql-block">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詩句出自清代詩人林則徐,描繪了嘉峪關地勢險要,高聳百尺,成為天之西界,萬里遠行的征人在此停下馬蹄,盡顯關城的雄偉壯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