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名城記》閬中市(中)

李樹棠

<p class="ql-block">美篇第661篇</p> <p class="ql-block">(五)中天樓</p> <p class="ql-block">  【 中 天 樓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中天樓”,又名“四牌樓”,為“閬苑十二樓”之一。</p><p class="ql-block"> 【注:古有“嘉陵三百里,閬苑十二樓”之稱,其中還包括華光樓、敵萬樓等】有“閬中風(fēng)水第一樓”之美譽(yù)。位于古城主街的十字交叉處,為風(fēng)水古城的幾何中心,體現(xiàn)“崇方”、“尚中”理念,正應(yīng)風(fēng)水學(xué)“天心十道”之喻,使其成為閬中古城標(biāo)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中天樓,始建于唐,民國初年,因街口狹隘,一念拆毀。至2006年重建后,中天樓再次煥發(fā)出生機(jī)與古城韻味。</p><p class="ql-block"> 中天樓建筑為明清風(fēng)格,底層四通八達(dá),懸空設(shè)計使其成為道路的交匯點。樓上的兩層木樓飛檐上翹,雕梁畫棟。樓高 24米,三層,在二樓有“伏羲圣象”。</p><p class="ql-block"> 中天樓,宏偉壯麗,氣勢奪人,與古城風(fēng)貌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從古城四個方向均可飽覽其麗姿;登上樓頂,視野開闊,是古城中心登高攬勝最佳處,登臨其上古城的山水格局盡收眼底。唐代詩人金兆麟曾描繪;</p><p class="ql-block">泠然躡級御長風(fēng),境判仙凡到半空。</p><p class="ql-block">十丈欄桿三折上,萬家燈火四圍中。</p><p class="ql-block">登臨雅與良朋共,呼吸應(yīng)知帝座通。</p> <p class="ql-block">伍明萬雕塑館:</p> <p class="ql-block">  【 伍明萬雕塑館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伍明萬,四川閬中人,是我國享有盛譽(yù)的雕塑家,從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開始雕塑創(chuàng)作,在國內(nèi)和東南亞多有他的城雕。</p><p class="ql-block"> 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shù)張力、富有民族傳統(tǒng)神韻和時代情感。</p><p class="ql-block"> 伍明萬教授情衷鄉(xiāng)土,將創(chuàng)作的 26件雕塑作品捐贈家鄉(xiāng),家鄉(xiāng)于2009年建館展覽。</p> <p class="ql-block">(六)清代四川貢院</p> <p class="ql-block">  【 清 代 四 川 貢 院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清代四川貢院位于閬中市學(xué)道街北側(cè),是清順治年間舉行四川鄉(xiāng)試的場所,后又作為保寧府培養(yǎng)選拔人才的學(xué)校。</p><p class="ql-block"> 貢院占地52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600平方米,由大門、十字連廊、號舍、至公堂、明遠(yuǎn)樓、會經(jīng)堂等建筑組成,建筑主次分明、布局嚴(yán)謹(jǐn)、功能區(qū)分合理,是研究我國古代科舉建筑、科舉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p><p class="ql-block"> 清初,全川未靖,閬中先入版圖。清廷派到四川的軍政大員都駐節(jié)保寧府城閬中,四川省會設(shè)于閬中二十年。</p><p class="ql-block"> 其間 ,故在此設(shè)置了四川貢院,共舉行了五科四川鄉(xiāng)試。時光更迭,至嘉慶二十二年(1817),川北道臺黎學(xué)錦重修貢院,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2000年增修,是全國唯一能看到全貌的一座省級鄉(xiāng)試考場,也是全國罕見的科舉文化體驗勝地,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p> <p class="ql-block">  中國古代“科舉”,是通過國家考試,平等、公開選拔官員的一種基本制度。</p><p class="ql-block"> 它萌芽于漢,創(chuàng)生于隋,發(fā)展于唐,完善于宋,中衰于元,鼎盛于明清,像、奧林匹克大賽一樣,堅持了一千三百年,對中國和世界影響巨大而深遠(yuǎn),被譽(yù)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p><p class="ql-block">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閬中”,較完整地保存著一座清代“省級科舉考場”,是觀摩體驗古代鄉(xiāng)試、了解科舉文化的一處勝跡,它將帶你進(jìn)入科舉的時空,去解讀歷史的深邃,感受華夏人文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 附 錄 《 孫 中 山 論 科 舉 》</p><p class="ql-block"> 考試制度在英國實行最早,美國實行考試不過二三十年,現(xiàn)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是學(xué)英國的。</p><p class="ql-block"> 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xué)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古最好的制度。</p><p class="ql-block"> 摘自《五權(quán)憲法民權(quán)初步》</p> <p class="ql-block">  選拔人才、任用官吏,事關(guān)國家興衰存亡。</p><p class="ql-block"> 中國進(jìn)入階級社會以后,選官用人經(jīng)歷了①世卿世祿制、②察舉薦辟制、③九品中正制、④科舉制四個階段,有一個逐次否定而后定型于科舉,并成長完善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科舉制“公開、公平、擇優(yōu)”的原則,為天下百姓提供了公平競爭的機(jī)會和條件。它是歷史上最具開創(chuàng)性、平等性的官員選拔制度,對中華文明的建設(shè)和傳播影響深遠(yuǎn)。</p> <p class="ql-block"> ?、?【兩漢選官制度:“察舉與薦辟”】</p><p class="ql-block"> 選官方式代有演進(jìn),夏商周三代,諸侯百官,分封世襲,至戰(zhàn)國時各國選用“客卿”,秦朝論功賞爵。</p><p class="ql-block"> 到漢代,則實行由下至上鄉(xiāng)評里選、郡國“察舉”的制度,輔以重巨薦辟征聘。</p><p class="ql-block"> 有“孝廉”、“秀才”、“賢良方正”、“明經(jīng)”、“勇武知兵”等多種科目,察舉的人才以“公車”(報銷路費)送至朝廷,皇帝“策問”后任用。</p><p class="ql-block"> 如:漢文帝親策晁錯,這種“對策”的書面考試方式,被后世“科舉制”沿襲并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②【 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p><p class="ql-block"> 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接受尚書陳群的建議,頒令實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派設(shè)各級“中正”官,負(fù)責(zé)將人才選評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個品級,報吏部錄用。</p><p class="ql-block"> 人才推舉,從此有了標(biāo)準(zhǔn)和程序;但后來名門望族漸占強(qiáng)勢,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最終成為豪門世族操縱政權(quán)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①【 隋文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 】</p><p class="ql-block"> 隋文帝楊堅是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始者。開皇七年(587),詔令諸州“歲貢三人”,應(yīng)考“秀才”。</p><p class="ql-block"> 十八年(598),開“志行修謹(jǐn)”、“清平干濟(jì)”兩科,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為科舉之始。 </p><p class="ql-block"> 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6),又增開“文才秀美科”即“進(jìn)士科”成為中國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②【 唐代科舉制的發(fā)展 】</p><p class="ql-block"> 科舉制度在唐代確立并長足發(fā)展,常科設(shè)明經(jīng)、秀才、進(jìn)士、明法、明算等數(shù)十種科目,制科由皇帝特詔舉行,秀才科不常舉;進(jìn)士科最顯貴,應(yīng)舉常七八百人,僅錄取三十人左右。 </p><p class="ql-block"> 已形成地方和中央分級考試,士子通過州試后,隨錄事參軍進(jìn)京“省試”,首場考詩、賦,二場考貼經(jīng)、墨義,三場考策論,考中進(jìn)士后,還須通過吏部“關(guān)試”才能授官。</p> <p class="ql-block"> ?、邸?宋代科舉的改革完善 】</p><p class="ql-block"> 科舉制度在宋代逐步完善,進(jìn)士科大體三年一考,錄取人數(shù)則多于唐代。增加了“殿試”;重視核實三代出身和籍貫;試卷彌封、謄錄;開考官親戚子弟“別頭試”及在職官員“鎖廳試”;中進(jìn)士即授官,不再經(jīng)吏部試。</p><p class="ql-block"> 這些重要的改進(jìn)均為后世沿襲,南宋對遠(yuǎn)離京城臨安(今杭州)的川滇黔及陜南諸州,就近在成都舉行“類省試”。</p><p class="ql-block"> ④【 元代科舉的中衰 】</p><p class="ql-block"> 元代實行種族歧視,立朝四十四年后才開利舉,且行廢爭論從未停止,科舉時廢時續(xù)。</p><p class="ql-block"> 考試時蒙古人、色目人去設(shè)考場,漢人、南人另設(shè)考場,兩者考題難易、中式名額、錄取標(biāo)準(zhǔn)都不同,并各發(fā)一榜。</p><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科舉中衰,讀書人地位只略高于乞丐。</p> <p class="ql-block"> ?、荨?明代科舉日臻鼎盛 】</p><p class="ql-block"> 鑒于元朝的教訓(xùn),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視選拔人才,力促科舉中興,并將其推向鼎盛。</p><p class="ql-block"> ??苾H設(shè)進(jìn)士科,制度建設(shè)日趨完備,臻于規(guī)范。各直省鄉(xiāng)試、禮部會試三年一次“大比”,在專設(shè)的貢院舉行,會試一月后舉行殿試。</p><p class="ql-block"> 四書五經(jīng)文都必須是八股文。除文舉外,還開武舉。</p><p class="ql-block"> 明代科舉既集前代選舉制度之大成,又奠定了清代科舉的基本規(guī)模。</p><p class="ql-block"> ⑥【 清代科舉制的衰廢 】</p><p class="ql-block"> 清代科舉沿襲明制,而規(guī)制之完整,立法之周密,超軼于前代,發(fā)展到極盛。</p><p class="ql-block"> 然而隨著西學(xué)東漸和列強(qiáng)侵入,盛極而衰,在急劇變化的時代顯得弊端重重。</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危機(jī)加深,封建社會行將滅亡的形勢下,光緒三十一年(1905)九月二日,慈禧頒布上諭,宣布廢科舉,這是歷史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 【 貢 院 館 】</p><p class="ql-block"> “貢院”始設(shè)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p><p class="ql-block"> 唐宋時,為禮部省試場所;有的州也設(shè)貢院舉行解試。</p><p class="ql-block"> 明清兩朝,則是專門用于省級鄉(xiāng)試和禮部會試的考場。明代貢院已形成規(guī)范制度;清代貢院規(guī)制更加嚴(yán)整完備,因而成為科舉制度的縮影和象征。</p> <p class="ql-block">  “貢院”是“鄉(xiāng)試”的專用考場,貢院起源于唐代,明清時期規(guī)模宏大,考場規(guī)制嚴(yán)密,象征科舉制度的專門化與制度化【注:貢院,又稱“棘院”、“棘闈”,因一般在圍墻之外,遍植荊棘,以使內(nèi)外人無能逾越】。/</p><p class="ql-block"> 清代鄉(xiāng)試,沿襲明代制度,每三年一科,人們稱鄉(xiāng)試為“大比之年”??计谠诎嗽屡e行,稱為“秋闈”。</p><p class="ql-block"> 考試共分三場進(jìn)行,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是第三場。都是前一天點名領(lǐng)卷入場,后一天交卷出場。即每場3天2夜,總時長9天6夜。分別考《四書》、《五經(jīng)》、《孝經(jīng)》,乾隆時添加排律詩一首等。</p><p class="ql-block"> 每場結(jié)束后,考生可離開貢院,進(jìn)行短暫休息。也可到客棧洗漱、用餐或社交。</p><p class="ql-block"> 貢院的“號舍”,是每位考生的獨立考場,面積不足 1 .5平方米,空間狹窄如鴿籠,三面磚墻僅南面敞開。內(nèi)置兩塊木板,可以移動,白天作桌椅,夜間拼接成床,因號舍狹小,考生須曲膝而臥。</p><p class="ql-block"> 在考試期間,吃飯、睡覺、寫文章都離不開這兩塊木板。在墻中高約尺許之龕,深陷約三寸,備考生置放油燈??忌枳詭П蝗臁⑹澄锖涂荚囉镁叩?。</p><p class="ql-block"> 在貢院中心部位,建有“明遠(yuǎn)樓”,是貢院科考巡察官居高監(jiān)視.號令指揮、維護(hù)考場秩序之所,監(jiān)管人員居于高處,可以遠(yuǎn)窺四方號舍內(nèi)的考生。貢院還設(shè)有“監(jiān)試廳”,主管監(jiān)督考場紀(jì)律。</p><p class="ql-block"> 閬中貢院在號舍四周建有雨廈,防備雨水。參試的考生真是不客易,實際上,不僅體力消耗大,精神壓力也不小。</p><p class="ql-block"> 蒲松齡曾用“似出籠之病鳥”來形容許多考生的疲憊狀態(tài)。</p> <p class="ql-block">  【 科 考 嚴(yán) 防 作 弊 】</p><p class="ql-block"> 自有科舉考試,作弊仿佛相伴而生。隨著科舉名利效應(yīng)的逐漸顯現(xiàn),有的人甚至不惜冒身家性命之險,通過舞弊來實現(xiàn)金榜題名的夢想。</p><p class="ql-block"> 而歷朝為保證科舉的公正性,制定了各項關(guān)防制度,到明清嚴(yán)整而周密的貢院規(guī)制,以及其它反作弊措施,幾乎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作弊行為總是屢禁不絕。</p> <p class="ql-block">  為了防止考生作弊,順治二年(1645),明確規(guī)定:“生儒入場,細(xì)加搜檢。如有懷挾片紙只字者,先于場前枷號一個月,問罪發(fā)落。如有倩人代試者,代與受代人一體枷號問罪。搜檢員役知情容隱者同罪?!?lt;/p><p class="ql-block"> 康熙五十三年(1714)又規(guī)定,考生入場,“皆穿拆縫衣服,單層鞋襪,只帶籃筐、食物、筆硯等項”,其余別物,一律不準(zhǔn)攜帶。</p><p class="ql-block"> 但挾帶者仍然不乏其人。乾隆九年(1744),順天鄉(xiāng)試,第一、二兩場,都搜出懷挾者 20余人,因怕被搜查而聞風(fēng)散去者達(dá)千余人,貢院外被拋棄在墻陰路隅的蠅頭小卷不計其數(shù)。</p><p class="ql-block"> 這樣大規(guī)模的作弊,使乾隆非常惱火,令有關(guān)大臣議定新的條規(guī)。對考生的要求更加嚴(yán)格: 帽用單層氈,大小衫袍褂俱用單層,皮衣去面,氈衣去里,褲子不論綢、布、皮、氈,都只許單層,襪用單氈,鞋用薄底,坐具用氈片,卷袋不許裝里,硯臺不許過厚,水注用瓷,木炭只許長二寸,蠟臺用錫,糕餅餑餑,都要切開,以便搜檢。</p><p class="ql-block"> 點名時,頭、二門負(fù)責(zé)搜檢的差役排成兩行,考生開襟解襪,從中魚貫而入,以二人搜檢一人,細(xì)查衣服器具,如二門搜出懷挾,即將頭門沒有搜出之官役照例處治。</p><p class="ql-block"> 搜檢完畢,考生各按卷號入“號房”,某字號的一排號房人滿,即將柵欄門上鎖,不許私開私出,及傳遞茶湯等物??忌咳雸龊?,鳴炮三響,貢院大門、龍門亦關(guān)閉上鎖,由監(jiān)臨加封。</p> <p class="ql-block">  【 科 場 賄 案 館 】</p><p class="ql-block"> 嚴(yán)格的貢院規(guī)制,使舉子懷夾、代考之類作弊行為一入試場就暴露受罰了;釀成大案的,多是與權(quán)、錢相關(guān)的賄買關(guān)節(jié)、勾通囑托、官員舞弊。</p><p class="ql-block"> 科場案歷代都有,制度最嚴(yán)密的清代卻最頻繁,處理也最嚴(yán)厲。相關(guān)作案人員往往被處以極刑,甚至殃及父兄妻兒。</p><p class="ql-block"> 咸豐年間,一品大學(xué)士“柏葰”被處斬,是死于科場案的最高官員,也給科場大案畫上句號。</p> <p class="ql-block">  【 “咸豐戊午科場案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咸豐八年(1858),戊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發(fā)榜后,滿州生員“平齡”中試第七名,平齡曾登臺演戲,朝廷規(guī)定唱戲的“優(yōu)伶”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平齡雖不是職業(yè)演員,仍引起人們非議。</p><p class="ql-block"> 御史孟傳金疏奏又劾平齡的朱卷與墨卷不符,物議沸騰,請行復(fù)試。</p><p class="ql-block"> 咸豐帝令“載桓”、端華等認(rèn)真查辦,載桓等先以“登臺演戲,有玷斯文”,革去平齡的舉人。復(fù)勘時,不僅平齡有問題,又發(fā)現(xiàn),應(yīng)訊辦查議的試卷有 50 本之多。</p><p class="ql-block"> 咸豐帝非常惱怒,將主考“柏俊”革職,副考官朱鳳標(biāo)、程庭桂暫行解任聽侯查辦。查訊中,又發(fā)現(xiàn)柏俊聽囑托,程庭桂收受條子,于是揭出了晚清科場大案。</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條子之風(fēng)盛行,凡與考官、房官熟識的考生,都可呈遞委托人傳遞條子,使糊名、謄錄等防弊的措施流于形式。兩主考作案都與條子相關(guān)。</p><p class="ql-block"> 案情起自“羅鴻繹”,應(yīng)試前他往訪兵部主事“李鶴齡”,李與羅約定一些關(guān)節(jié),并將羅按此約定寫好的條子,交給本科同考官“浦安”,請他照應(yīng)。</p><p class="ql-block"> 浦安入闈后,見中血卷一本與條子字眼相符,便作為佳卷呈薦給主考。羅鴻繹之卷就作備卷,后來闈官誤將備卷當(dāng)作已中之卷填寫草榜,“柏俊”發(fā)現(xiàn)后,便讓家人靳祥前往浦安處,將此卷撤下,浦卻懇請柏俊千萬別撤,柏俊聽從,換下一份中卷,取了羅鴻繹。</p><p class="ql-block"> 發(fā)榜后,羅鴻繹到李鶴齡處請教拜見老師的禮節(jié),李取過本科《題名錄》,在羅的名字上畫了五個圈后,向他索要謝銀五百兩。羅因當(dāng)初并未言謝銀,不肯應(yīng)允,但李再三糾纏,只好如數(shù)送去。浦安得銀三百兩,李鶴齡得二百兩。</p> <p class="ql-block">  案發(fā)之時,證人“靳祥”已隨赴甘肅任職的柏俊之侄出京,咸豐帝諭令截拿,在潼關(guān)拿獲靳祥押京后,先死獄中。柏俊受囑托撤換試卷,取中羅鴻繹,負(fù)有重大責(zé)任,但他并不知道羅與浦安和李鶴齡之間交通關(guān)節(jié)的情況。刑部以“無法擬罪”請示。</p><p class="ql-block"> 手握大權(quán)的“載垣”等人與“柏俊”有隙,欲借此事整人樹威,堅持“比照交通囑托,賄買關(guān)節(jié)例,擬斬立決”。咸豐帝質(zhì)詢“柏俊有無屈抑”時,眾大臣默無一言,于是宣布柏俊即行處斬。浦安、羅鴻繹、李鶴齡照例斬決,失察的副主考朱鳳標(biāo)革職永不敘用。</p><p class="ql-block"> 接著“載桓”等又審訊副主考“程庭桂”收受條子案,牽出了與遞條子相關(guān)的一大批官員及子弟親友。結(jié)果先后 91人受懲處,5 人被斬決,3 人充軍,7 人充軍準(zhǔn)捐輸贖罪,7 人革職,16 人降級,3 8 人罰俸一年,13 人停會試或革去舉人,還有 2 人死于獄中。</p><p class="ql-block"> 一品大學(xué)士“柏俊”是歷代死于科場案的職位最高的官員。三年后,咸豐去世,慈禧發(fā)動“辛酉政變”,政敵“載桓”、端華、肅順等被殺。</p><p class="ql-block"> 一位御史奏請對“柏俊”昭雪,慈禧認(rèn)為載桓等借科場案“擅作威?!?,致柏俊身罹重辟,但“柏俊不能論無罪,該御史措辭失當(dāng)”,拒絕了提議。為“法外施仁”,令對柏俊之子加以照顧,對原承審官員降四級調(diào)用。中國科舉史上最后的科場大案,就此了結(jié)。</p> <p class="ql-block">  【 魯 迅 祖父 科 場 案 簡 介 】</p><p class="ql-block">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1837一1904),家貧好學(xué),熱心功名,1867年浙江鄉(xiāng)試時中舉人,1871年又赴京殿試時中進(jìn)士。</p><p class="ql-block"> 當(dāng)了三年多的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奉旨分發(fā)四川,因親老告近,改選江西金溪縣知縣,1875年離京赴任。居官清廉,持正不阿。</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持才傲物,脾氣不好,喜歡罵人。上司不是科甲出身,對其蔑視,遂于1878年遭參劾,革去知縣,改充教官。</p><p class="ql-block"> 他不愿坐冷板凳去看守孔廟,便往北京圖謀起復(fù)。1879年遵例捐升內(nèi)閣中書。是年九月到閣當(dāng)差,直至1893年,母親去世,丁憂回紹,一直在京做官。</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生活儉樸,不吸煙、不喝酒,也反對青年人抽煙和喝酒,他對吸食鴉片尤為痛惡。</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對家庭教育比較民主,主張先念一點歷史,所以魯迅兄弟們的啟蒙讀本是《鑒略》。接著主張讀《西游記》,因小孩喜歡,又易懂。然后可以念《詩經(jīng)》。他對孩子們的功課非常關(guān)心,查驗作業(yè),讓解釋給他聽,講錯的地方就加以糾正。</p><p class="ql-block"> 有時又叫孩子們寫一篇給他看,他細(xì)心修改,并講解原因。這還不夠,自已按題做一篇給他們。孩子們很喜歡跟爺爺去看戲,他講述戲臺上的每個人物,回家后還要查出書上的這段故事給你看。</p><p class="ql-block"> 周建人晚年口述的《魯迅故家的敗落》中,詳述他對孩子們特別和藹。有一次周建人拿風(fēng)箏,正好撞見,他怕說他貪玩。不料爺爺,大加贊揚,說你瘦弱多病,放鷂好,對身體大有好處。</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十九年(1893),因一場“科場舞弊案”,使他一生被蒙上陰影,這場案件也對魯迅的家庭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入獄八年,晚年脾氣變得更加暴躁、憤世嫉俗,無不痛罵。義和團(tuán)事件后,他竟敢說“昏太后,呆皇帝”。其所不罵的只有姨太太和小兒子。1904年夏,病逝。他輩份高,年紀(jì)老,親丁也不少,但因脾氣乖張,關(guān)系弄得很僵,所以他的死是相當(dāng)寂寞的。</p> <p class="ql-block"> 【 周 福 清 科 場 案經(jīng) 過 】</p><p class="ql-block"> 清光緒十九年(1893),“浙江”舉行“鄉(xiāng)試”,正副主考都已發(fā)表,已經(jīng)出京前來。正主考“殷如璋”,是周福清的同年。</p><p class="ql-block"> 親友中有人出主意,招集幾個有錢的秀才,湊成一萬兩銀子,寫了錢莊的“期票”,請周福清去送給主考,買通關(guān)節(jié),取中舉人,對于經(jīng)手人當(dāng)然另有酬報。</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便到“蘇州”等候主考到來,見過一面,隨即差遣跟班“陶阿順”將信和期票送去。</p><p class="ql-block"> 那時恰巧副主考正在正主考船上談天,主考知趣得信不立即拆看。跟班乃鄉(xiāng)下人,等得急了,便在外邊叫喊,說銀信為什么不給回條。</p><p class="ql-block"> 這事情便戳穿了,殷如璋將投遞書函之陶阿順扣留,押交蘇州府收審。查知信中系囑托關(guān)節(jié)情事,信中有考生五人姓名及銀票【注:亦有周之子,即魯迅父親名字】,逐將該案轉(zhuǎn)解浙省審訊。</p><p class="ql-block"> 據(jù)周建人講,大約在十月,門外傳來一陣異乎尋常的喧鬧聲,“捉拿犯官周福清”。差役又到家與祖母交涉,且不停叫喊。祖母乘轎去找縣長,對其說周福清,知書達(dá)禮,他做的事,他自已會來了結(jié)的。知縣說是奉命辦事,既如此,希早日投案。</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衙門有規(guī)定,犯人捉不到,家里只要是男人,都要捉。于是,父親避開了,母親也領(lǐng)著魯迅和周作人,到“皇甫莊”外婆家去避難【注:魯迅當(dāng)時只有十三歲】。后來祖父周福清投案自首,當(dāng)被關(guān)押后,母親和魯迅才先后回到了家里。</p> <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是欽犯,沒人敢?guī)退?,歸案后,經(jīng)過多輪審訊,最終被光緒帝處以“斬監(jiān)候”,即死刑緩期執(zhí)行【注:這種行賄罪,在當(dāng)時是司空見慣的,但一經(jīng)敗露,便需嚴(yán)究】,他一直關(guān)押在杭州府監(jiān)獄。</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的科場舞弊案,使魯迅家庭陷入了困境。為了營救周福清家里變賣了所有田產(chǎn),同時魯迅的父親秀才被褫革心情抑郁,且長期臥病,也花費了大量錢財。【注:年幼的魯迅為父治病,曾長期在當(dāng)鋪和藥房之間奔走】因此家庭從小康之家迅速敗落,家里的開支節(jié)約到極點,生活艱難。</p><p class="ql-block"> 魯迅在少年時期就經(jīng)歷了這種變故,寄住在親戚家中,有時甚至被稱為乞食者。這種經(jīng)歷對魯迅的成長和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入獄后,初時比較緊張,久亦坦然。他系“犯官”,雖在羈押,管理上究較普通人犯來得舒適。且可免加鐐銬、鐵索之類刑具??垂茏锓傅摹敖洹睂ζ胀ㄈ朔竸t蠻橫勒索,無所不為,而對“犯官”則馴若錦羊,并轉(zhuǎn)為罪犯服役。</p><p class="ql-block"> 周福清服刑期間,他的姨太太及次子到杭州陪侍。后來其子去南京讀書時,改由周作人陪侍祖父,因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xué)堂讀書,周建人及四弟年幼。</p><p class="ql-block"> 光緒二十七年(1901),周福清被釋放。釋放的起因是: “庚子事變”,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攜光緒西逃。刑部獄中的犯人也逃出監(jiān)獄,可是事平后又投案自首,刑部奏請全部給予免罪。</p><p class="ql-block"> 此時,新提升的刑部尚書薛允升附片奏請,也依照這一案例,把關(guān)在杭州的周福清給予免罪。這樣,周福清大難不死,幸運地結(jié)束了長達(dá)八年的監(jiān)獄生活。</p> <p class="ql-block">狀元英杰館:</p> <p class="ql-block"> 【 狀 元 英 杰 館 】</p><p class="ql-block"> “狀元”之稱始于唐代,指進(jìn)士科終取第一名,原稱“狀頭”,亦稱“狀元”。</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則專指“第一甲第一名”。他們是科舉制度造就的明星,其中多數(shù)堪稱一代才杰,有的更為推動歷史進(jìn)程和文化藝術(shù)發(fā)展做出過重要貢獻(xiàn)。</p><p class="ql-block"> 唐至明清,已知舉行過文科考試近八百次,武舉二百余次,狀元總數(shù)當(dāng)在千人以上。但姓名可考者,迄今并無精確統(tǒng)計。</p><p class="ql-block"> 閬中市楊林由先生,參酌各種文獻(xiàn)校訂出“文狀元” 672 人,“武狀元” 246人,總計 918 人,還有百余名狀元掩沒于歷史塵封之中。</p> <p class="ql-block"> 【 說 明 】 :</p><p class="ql-block"> 在明、清兩朝的“殿試”中,公布録取者的名單,分為三部分,即:</p><p class="ql-block"> ①“一甲” :固定 3 人,其中,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稱為“榜眼”、第三名稱為“探花”。 賜“進(jìn)士及第”。</p><p class="ql-block"> ②“二甲” :通常40一50 人。</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二甲”的第一名,被稱為“傳臚”。 賜“進(jìn)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③“三甲” : 通常100一300人。 賜“同進(jìn)士出身”。</p><p class="ql-block"> 【注:“殿試”中,每科進(jìn)士總數(shù)一般不超過400人?!?lt;/p><p class="ql-block"> # # # #</p><p class="ql-block"> 【 附 錄 】 :</p><p class="ql-block"> 著名學(xué)者商承祚之父“商衍鎏”,于光緒三十年(1904),光緒皇帝在清宮養(yǎng)心殿西暖閣,欽點“甲辰科”一甲第三名【注:即“探花”】進(jìn)士及第。</p><p class="ql-block"> 商衍鎏晚年著有《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guān)著作》一書,其中,詳細(xì)著録有清朝的全部科舉考試年代及每科“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及“傳臚”等名單。</p><p class="ql-block"> 清朝267年中,從順治三年(1646)的“丙戌科”,到光緒三十年(1904)的“甲辰科”,總共舉行了 112科。共錄取進(jìn)士26749人。</p><p class="ql-block"> 【注:商衍鎏,是1904年殿試的第三名,即“探花”,那科的“狀元”是劉春霖,他到處題字,秀書法,比較有名氣,因是中國科考的最后一名狀元】</p><p class="ql-block"> 清朝科考,總共舉行112科,也就是說,清朝267年的歷史中,也就產(chǎn)生了112名“狀元”,他們真是“精英中的精英”!</p><p class="ql-block"> 在清朝,產(chǎn)生的112名“狀元”的分布情況為:①江蘇49人②浙江20人③安徽9人④山東6人⑤廣四4人⑥直隸、江西、湖北、福建、廣東各3人⑦湖南、貴州、滿州各2人⑧順天、河南、陜西、四川、蒙古各1人。</p><p class="ql-block"> 在清代比較有名的“狀元”,如下:傅以漸、于敏中、秦大士、畢沅、潘世恩、翁同龢、翁曾源、孫家鼐、洪鈞、陸潤庠、張謇等。</p> <p class="ql-block">  【 歷 代 文 狀 元 之 最 】</p><p class="ql-block"> ①唐:孫伏伽,62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p><p class="ql-block"> ②唐:鄭顥,842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p><p class="ql-block"> ③宋:文天祥,1256年。中國歷代狀元中影響最大的民族英雄,最早的一部自編年譜《編年録》作者。</p><p class="ql-block"> ④西夏:李遵頊,1203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狀元而皇帝者。</p><p class="ql-block"> ⑤明:趙秉忠,1598年。中國歷史上唯一完好保存下來的“狀元卷”。</p><p class="ql-block"> ⑥清:陳繼昌,1820。中國科舉史上最后一個“三元”。</p><p class="ql-block"> ⑦清:劉春霖,1904年,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位狀元。</p><p class="ql-block"> ⑧清:翁同龢,1856。中國近代維新第一導(dǎo)師。</p><p class="ql-block"> ⑨清:黃思永,1880年。中國第一個收集甲骨文的學(xué)者。</p><p class="ql-block"> ⑩清:張謇,1894年。中國最早創(chuàng)辦漁業(yè)公司的實業(yè)家。</p><p class="ql-block"> (11)清:洪鈞,1868。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譯介外國史料以研究元史的學(xué)者。</p><p class="ql-block"> (12)清:吳其濬,1817年。編寫中國最早的植物誌《植物名實圖考》的學(xué)者。</p><p class="ql-block"> (13)清:孫家鼐,1859年。負(fù)責(zé)開辦、管理近代中國最早的大學(xué)京師大學(xué)堂。</p> <p class="ql-block">歷代“連中三元”的狀元</p> <p class="ql-block">  【 連 中 三 元 】</p><p class="ql-block"> “三元”,是科舉時代,指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中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后來,演變?yōu)槌烧Z“連中三元”。用以泛指接連三次取得第一,或連續(xù)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看了上圖中,這些歷史上曾“連中三元”的狀元們,真令人難以置信,這難度也太大了。</p> <p class="ql-block">歌唱家張大發(fā)快樂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張鑄崑</p><p class="ql-block">校對趙元勲</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1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