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美篇名:上善若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美篇號:11572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圖:上善若水(原創(chuà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拍攝器材:iPhone 11 Pro Max</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住在天津市和平區(qū)某胡同里的一處民宅內(nèi),一住就是三十年,與胡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聯(lián),朝夕中,那煙火氣息濃郁且充滿活力。天津胡同也叫“里弄”“巷弄”,胡同起源于元朝,當時稱為“巷”,隨著歷史的演變,巷逐漸發(fā)展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胡同。胡同是蒙古語,原意是水井,是指城市主要街道之間的住宅區(qū),胡同在比較小的街道,往往深入居民區(qū)內(nèi)部,它是那個年代,居民生活居住的縮影,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憶過去就像過山車一般,那個年代,小伙伴們放學回家放下書包后,男孩子就在胡同里一起藏蒙哥、(天津話指捉迷藏)彈杏核、拍毛片、彈玻璃球,女孩子則在一起跳猴皮筋、(猴皮筋長又長,兩腳交替跑跳忙。點頂繞轉(zhuǎn)腿法多,邊歌邊舞喜洋洋。)跳“房子”、(跳房子, 跨房墻,單腳踢跳粗瓦當。一二三四循格踢,歌謠相伴聲悠揚。)踢鍵子,數(shù)九寒天手都凍裂了,但還是樂此不疲,家長們幾次催叫著回家吃飯都不愿回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去老宅串門,見到舊宅鄰居大哥,他長我?guī)讱q,(如今已經(jīng)是“七十大幾”的老人啦)現(xiàn)還在雜院內(nèi)一間小房子里住著,多年不見,小時候淘氣的模樣還在腦海中浮現(xiàn),屋內(nèi)自己打制的五斗櫥和當時非常難買的家具五廠老式立柜,仍舊擺放在老地方,只是漆皮有點斑駁了,與大哥一起靜靜的守候著歲月的流失,此時安放在五斗櫥上方玻璃罩內(nèi)的蟈蟈,忽然顫動著蟬翼歡暢的叫了起來,好像也在歡迎我的到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寒暄后,帶著我轉(zhuǎn)了轉(zhuǎn)狹窄的鄰里空間,(院內(nèi)做飯又私搭了很多小建筑)指指點點的訴說著過往的故事,看著抹不去的歷史痕跡,以及遺留問題,臉上流露出些許的無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個歲月,家家戶戶沒有經(jīng)濟實力接入自來水管道,整個胡同口只有一個自來水龍頭可以接水,每每到做飯時間總是會排起長隊,居民們紛紛用自家的水桶依次灌滿水后再拎回家中,有的人家里就備一個水缸,將拎回來的水儲存起來用著方便些。(記得胡同最里面住的“小六子”,提著一桶水踉踉蹌蹌的往家走,腳底一滑連人帶桶摔了出去,衣服也磨破了。)到月底,自來水公司挨家收水費,水費說是按使用多少收費,其實就是大平均,自來水公司只問一家?guī)卓谌?,按人頭收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冬天寒冷,溫度降到零下后,胡同口的水管子就會很容易凍的不出水了,壹號院的王爺爺每次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用熱水熱毛巾將冰冷的水管出水口捂熱通開,再用稻草繩纏在水管上做好保溫,然后將水管周圍部分結(jié)冰冰塊用斧子清理打掃干凈,再鋪灑上一層干爐灰,以防止地滑摔傷人,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施及他人好人有好報的,當初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非常善良淳樸,好像雷鋒就在身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路與錦州道交口臨街處,每天都有一位伯伯推一輛手推車,在此停放售賣物品,車上玻璃罩子里面,依次擺放著各種玩物和糖果食品,這也是我們非常喜歡關(guān)注的地方,男孩子愿意買玻璃球、毛片、彈弓,還有竄天猴,地老鼠,摔炮、嘀嘀筋。女孩子喜歡猴皮筋、毽子、小兒書、豆根糖、拔洋糖。這家小販的兒子和我是同學,多少年過去了,不知道他現(xiàn)在哪呢?還好吧,祝他晚年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長春道與錦州道之間的山西路上,有一處牌匾叫(洪義勇)的副食店,為了方便市民,那個年代每條街上都有一個蔬菜飲食副食店。</p><p class="ql-block"> 清楚的記得當年一位蹬三輪搞運輸?shù)睦洗鬆?,每每到晚上掌燈時分就來到副食店,將三輪車停在門口僻靜處,推門進入后,從上衣襟懷里,掏出一個扁平鋁制酒瓶,和兩毛錢遞給售貨員,售貨員熟練地在柜臺擺放的酒壇里,用提子提出二兩高度白酒,倒在扁平的器皿里遞給大爺,老爺子一仰脖,咕咚幾口就喝完了,一抹嘴推門蹬上三輪車消失在夜幕中。</p><p class="ql-block"> 售貨員與大爺,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這一場景,至今在我腦海里一直縈繞著,或許是勞力者、體力者一天的辛勞乏力,在高度白酒進入體內(nèi)后快速活血舒筋,達到消除疲勞的功效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西路與長春道交口有一個水鋪,在水鋪門口墻檐上方,掛著一個金黃色三角形“幌子”,其中寫著一個大大的篆體水字,水字周邊有熱騰騰的蒸汽圖案非常醒目。間隔幾日,家中因為煤球爐子溫度低沒能及時燒開水,(那個年代做飯不像現(xiàn)在的燃氣灶一樣簡單,旋鈕打開,火苗可控溫度可調(diào),煤球爐子生火的過程是先用紙點燃碎小的木材,待火苗躥紅后放入煤球,再用拔火罐將濃煙吸走煤球拔紅后才能燒水做飯,誰家生爐子,全院人一起挨熗)母親就給我二分錢去水鋪打兩壺開水。</p><p class="ql-block"> 我左右手各拎著外膽用竹皮兒編織的暖壺,徒步走到水鋪門口,用臂膀撐開厚厚的門簾,探頭轉(zhuǎn)身進入水鋪,屋內(nèi)熱氣蒸騰,灶膛內(nèi)燃燒的鋸末閃爍著晶瑩的火星,大鍋內(nèi)的水翻滾著沸騰的水花,師傅側(cè)著頭避開熱氣,熟練地用水舀子將水灌進暖壺。</p><p class="ql-block"> 最早,水鋪還有一種服務(wù),帶沖雞蛋花,買水的人帶著一個雞蛋,拿著大碗到水鋪后,水鋪伙計將雞蛋打好,提著水勺高高地沖下來,立即就是一碗雞蛋花,表示絕對是滾開的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住在胡同里的人都是念舊的,一住就是幾十年,甚至幾輩人都在這里居住。即使胡同里的房屋環(huán)境很差了、生活也沒有樓房方便,還真就是舍不得拋下這兒濃濃的煙火氣兒。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住在一個胡同里的鄰居們,常常串個門兒,做了好吃的端過去一碗,幫著關(guān)照一下門戶,(有的鄰居出門都不鎖門)誰家有了喜事也要隨一點份子錢,道個喜、點個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時胡同里的伯伯大爺們,還要湊一塊殺上兩盤棋、打打撲克牌、斗個蛐蛐、遛個鳥;好整一口的(喝酒)老哥幾個,夏天常常光著膀子湊在一起,在胡同里支個矮腿小木桌,一人坐一個小板凳,來一盤豬頭肉、一碟花生米,拍一盤涼拌黃瓜,一人一杯直沽高粱酒,海闊天空的神聊,嘴里還念念有詞的說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币毁┚褪呛脦讉€小時。</p><p class="ql-block"> 寒冬臘月,相邀幾位好友,貓在狹小的房間里,來吧,你有酒量、我有酒,“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市井生活何等的愜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那商品匱乏的年代,每到年前,家長帶著去幾家菜市兒場置辦年貨,如東北角官銀號菜市兒、長春道菜市兒和大沽路菜市兒。因這些菜市場的貨品齊全,還能買到蹊蹺貨,甚至還不記副食本副食票,只需要排長隊就可以買到限購的商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luò)”。它距離鬧市很近,打個醬油,約二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遠。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fā)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串,搖動作聲),掌燈時分,肩背小木箱的小販,嘴里吆喝著:“臭豆腐一分錢一塊,”算命的盲人(現(xiàn)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胡同里更加充滿了市井氣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是一種獨特的城市形式,具有濃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胡同由兩側(cè)相對的建筑物組成,形成了一個狹長的巷道。胡同的寬度通常只有幾米,因此行走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種親密而溫暖的氛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日租界街區(qū)范圍內(nèi),依然保存著日式傳統(tǒng)“井”字街區(qū),相對保存完好的歷史街道近20余條,如明石街(現(xiàn)山西路)、須磨街(現(xiàn)陜西路)、秋山街(現(xiàn)錦州道)、宮島街(現(xiàn)鞍山道),更是幾乎保存著歷史原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兼具歷史遺存和社區(qū)的雙重屬性,在已存量規(guī)劃為主的時代背景下,其雙重屬性決定著平衡胡同保護與發(fā)展的復雜性與艱難性。 </p><p class="ql-block"> 胡同既具有時代特征與歷史文化價值,又面臨著建筑破敗、條件落后、無直接經(jīng)濟收益帶來的拆除重建風險。針對此種矛盾,從不同層面認識里巷的潛在特征及價值,為胡同的保護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至關(guān)重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代,天津市和平區(qū)內(nèi)留存的英、法、日建筑,是胡同興起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21世紀初,在舊城更新與城市建設(shè)過程中拆除了大量胡同,其背后的歷史文化隨之消失,目前和平區(qū)依然是遺留胡同最多的區(qū)域。</p><p class="ql-block"> 探究和平區(qū)胡同的發(fā)展演變及背后的歷史文化價值,既是在城市更新過程中為現(xiàn)存胡同的保護奠定基礎(chǔ),又是對社區(qū)再生價值認知的過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還以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而聞名,胡同里的居民,走出家門就能見到鄰里之間互相關(guān)心的一幕。那些攜手聚會的長輩們,孩子們興致勃勃玩耍的場景,無不體現(xiàn)了胡同鄰里間濃厚的情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這一地區(qū),有大大小小的胡同多條,這些胡同大都形成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F(xiàn)在胡同生活條件也許不盡人意,至今也缺乏徹底改造的動力,但這里承載了好幾代人的回憶,尤其是那些親情、友情、愛情......更是令人難以忘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長春道、山西路、錦州道、河南路,這個井字塊地形,毗鄰和平區(qū)金街旅游區(qū),存在著歷史上破舊的胡同和小巷建筑多個,因為年久失修,有的房屋和門窗已經(jīng)破損不堪,與中心區(qū)地理位置和現(xiàn)代文明極不匹配,作為規(guī)劃部門應該實地考察,研究一個完全之策,或在原基礎(chǔ)上推到重建,進行恢復性改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或用這個地塊建設(shè)幾個大型現(xiàn)代化立式機動車存車樓,來解決濱江道和金街游客旅游存車難問題,或許對拉動區(qū)域經(jīng)濟增長,做硬件上的補充是非常有益的嘗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們應以抗戰(zhàn)遺產(chǎn)的視角,重新看待天津原日租界歷史街區(qū)。若能借此契機,做些保護遺產(chǎn)的實際工作,對天津原日租界歷史街區(qū)進行全面普查,修舊如舊保護現(xiàn)存的街道格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有的居民在胡同里一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舊了,舊房檁,斷磚墻,狹小的房間,但是他們舍不得“挪窩兒”,——“破家值萬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許多老住戶搬進了高樓大廈,但胡同文化的影響,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他們身上。這種文化的影響力,不會因為現(xiàn)代化生活的富裕而減弱,相反,它以一種更加內(nèi)在和潛在的方式繼續(xù)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時代的發(fā)展和城市的變遷,胡同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問題。胡同的老舊和狹小,不能滿足現(xiàn)代城市化的需求,而胡同對于歷史建筑和文化的保護也面臨困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因此,對于胡同文化的內(nèi)涵,我們既要繼承和發(fā)揚其中積極的成分,也要有批判性地審視和改進其中不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津建衛(wèi)六百多年,有許多人文、地理、建筑、市井小巷可以回顧與發(fā)掘,這些文化也在悄悄的發(fā)生變化和變革,無聲的訴說著自己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胡同如同一本活著的歷史書,見證了城市的滄桑變遷。每一條胡同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人情味,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重要橋梁。胡同里的每一磚一瓦,都記錄了幾代人的歡笑與淚水,在這里,可以聽到天津衛(wèi)的市井談笑聲,感受到那份獨有的悠閑與淡泊。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一些胡同逐漸消失在高樓大廈的包圍中,但它們所承載的記憶和文化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F(xiàn)存胡同的保護與維護,是城市發(fā)展的新課題,也是對歷史文化的一種認可,因為文化遺產(chǎn)是不可復制的!</p><p class="ql-block"> 在繼承和發(fā)揚胡同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將其與現(xiàn)代文明相結(jié)合,創(chuàng)造出既具有天津傳統(tǒng)特色,又符合現(xiàn)代生活需求的新文化形態(tài),這樣,胡同文化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得到傳承和發(fā)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津胡同經(jīng)歷了百年的風雨滄桑,它是一部分天津人生活的縮影,胡同不僅是城市的脈絡(luò),也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更是城市歷史文化發(fā)展演化的重要舞臺,承載了歷史的變遷,積淀了大量民俗的樂趣和濃郁的市井氣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胡同文化,或許就是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胡同文化是一種融合了歷史、社會、經(jīng)濟和人文因素的復雜文化現(xiàn)象,它不僅反映了底層市民的生活方式,也體現(xiàn)了當時社會經(jīng)濟的不發(fā)達,凸顯出些許的無奈。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加速,胡同面臨著消失的威脅。因此,那些破敗的危房,與大都市文明極不協(xié)調(diào),保護和傳承胡同文化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負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宅像是百寶箱,裝進了曾經(jīng),裝進了過往,裝滿了記憶和回想,雖然大部分老街坊老鄰居早已各奔東西,居家四面八方,但舊址還在,過往的情懷還在。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jié),也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發(fā)現(xiàn),過得去過不去的都會過去,忘不了、放不下的往事,到最后都會被歲月輕描淡寫,您啦(天津方言),我說的對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編輯/制作:上善若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6月11日夜</span>脫稿于天津</p><p class="ql-block"> 謝謝瀏覽</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