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歐,又稱北歐五國,是丹麥、挪威、瑞典、芬蘭和冰島,及其附屬領土法羅群島、奧蘭群島和斯瓦爾巴群島統(tǒng)稱。北歐五國的歷史背景緊密相連,生活方式,宗教,社會和政治制度也相近。政治上雖然不是共同體,但都參與北歐理事會,泛斯堪的納維亞主義運動試圖在19世紀將丹麥,挪威和瑞典聯(lián)合成一個國家。語言上有兩種語系,分別為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的北日耳曼語支(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冰島語)、烏拉爾語系芬蘭–烏戈爾語族(芬蘭語),五國信徒比例最多宗教均為基督教路德宗,且都是發(fā)達國家。</p> <p class="ql-block">丹麥王國首都哥本哈根,位于歐洲北部。南同德國接壤,西瀕北海,北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勢低平,自然資源種類少,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偯娣e43096平方千米(不包括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其中海岸線長7314公里,全國設有5個大區(qū)、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兩個自治領地,全國總人口為594.6萬人,以丹麥人為主,大多信奉基督教。</p> <p class="ql-block">公元985年,丹麥形成統(tǒng)一王國。14世紀走向強盛,并于1397年成立以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為盟主的卡爾馬聯(lián)盟,疆土包括現(xiàn)丹麥、挪威、瑞典、冰島、格陵蘭、法羅群島以及芬蘭的一部分。15世紀末,開始衰落。1523年,瑞典脫離聯(lián)盟獨立。1814年,將挪威割予瑞典。1849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18年,冰島脫離丹麥獨立。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均宣布中立。1940年4月至1945年5月,被納粹德國占領。1949年,加入北約,1973年,加入歐共體。擁有對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主權。</p> <p class="ql-block">厄勒海峽,亦稱“松德海峽”。在瑞典南部同丹麥西蘭島之間(東經12度40分,北緯55度50分),接通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長110公里,寬4-28公里,水深12-28米,是波羅的海最深的水道。薩爾霍姆島分海峽為東西兩部分。沿岸重要海港有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馬爾默。</p> <p class="ql-block">赫爾辛堡是瑞典的城市?,位于瑞典西赫爾辛堡是瑞典西南部的重要港口城市,地處厄勒海峽沿岸,與丹麥的赫爾辛格僅相隔3.5公里,被稱為瑞典“通往歐洲的大門”。其歷史可追溯至1085年,曾為丹麥領土,17世紀后期因戰(zhàn)爭被毀,后重建為瑞典城市。????</p> <p class="ql-block">厄勒海峽亦稱“松德海峽”,厄勒海峽在瑞典南部和丹麥西蘭島之間,它接通波羅的海和卡特加特海峽。</p> <p class="ql-block">坐輪渡游欣賞這個風景秀麗的厄勒海峽,在這個晴空萬里的天氣里,厄勒海峽風光實乃美不勝收。</p> <p class="ql-block">厄勒海峽長110公里,寬4-28公里,水深12-28米,是波羅的海最深的水道。厄勒海峽沿岸重要海港有丹麥的哥本哈根和瑞典的馬爾摩。厄勒海峽丹麥的赫爾辛格港和瑞典的赫爾辛堡港美麗的海天一色景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小車與大車分船艙停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汽車在瑞典上船進入丹麥</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是丹麥王國的首都、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同時也是丹麥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哥本哈根坐落于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隔厄勒海峽相望。</p> <p class="ql-block">丹麥鐵路系統(tǒng)是該國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之一,承擔著大量的客運和貨運任務。鐵路網絡覆蓋廣泛,連接了主要城市和一些鄉(xiāng)村地區(qū),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和貨物運輸提供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的公交網絡也非常發(fā)達,夜間也有服務,因此出行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與新街交叉的是一個長型廣場,即老廣場和新廣場,其右邊的一半叫做“老廣場” ,左邊的一半叫做“新廣場” ,步行街即從這兩個廣場的正中間穿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哥本哈根市內建筑</p> <p class="ql-block">步行街這條長達1.2公里的 它不只是一條街道,在它的兩頭、兩側及中央連接著一個又一個廣場、著名建筑和特色商場。全街約有200多家商店,店鋪鱗次櫛比,各具特色,令人目不暇接。既有百年老店、皇家商場,也有眾多風格古樸的小店。</p> <p class="ql-block">新港是一條人工運河,建于1669年至1673年,最初用于將海水引入國王新廣場。運河兩岸排列著18世紀上半葉建造的色彩豐富的老屋,這些建筑鱗次櫛比,具有濃厚的歷史氛圍。????</p> <p class="ql-block">丹麥哥本哈根新港是哥本哈根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以其色彩斑斕的房屋、歷史悠久的船只和充滿活力的氛圍而聞名。? 這條建于1669年至1673年的人工運河。</p> <p class="ql-block">新港與丹麥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有著深厚的淵源。安徒生曾在新港的20號、67號和18號居住,并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他的第一部童話作品。??</p> <p class="ql-block">新港的居民中,最著名的莫過于安徒生。他在這里的多處房子都安過家。1834至1838年,安徒生就住在運河右側20號的公寓,在那里,他于1835年寫出了他的第一部世界著名的童話。</p> <p class="ql-block">1848至1865年,安徒生住在位于能曬到太陽的一側的67號。在其生命的最后幾年里,從1873至1875年又一次住到了新港。這一次,他已經成為世界知名的人物,他住在與夏洛特堡宮位于同一側的18號。</p> <p class="ql-block">克里斯蒂安十世騎馬雕像位于 圣安娜廣場 中央花園綜合體中。這座雕像由青銅鑄成,基座由大理石制成,整體設計莊重而古樸。</p> <p class="ql-block">雕像中的克里斯蒂安十世身著傳統(tǒng)服飾,騎在馬上,神情肅穆而堅毅,馬匹四蹄矯健,栩栩如生?;乡澘讨癈HRISTIAN X KONGE AF DANMARK 1912 - 1947”,意為“克里斯蒂安十世,丹麥國王,1912 - 1947”?。</p> <p class="ql-block">哥德堡大教堂?,別稱馬斯塔蓋特教堂,位于哥德堡市,是城市的主教堂。這座教堂建于1914年,充滿了中世紀和維京時期的懷舊民族浪漫風格。教堂高60余米的鐘樓是其顯著標志,整體呈磚紅色,內部設計獨特,類似于倒扣的船,圣潔而素雅。從教堂所在的山丘上可以遠眺整個哥德堡的城市風景和港口碼頭風光?。</p> <p class="ql-block">新港運河是一條人工運河,該運河將海水直接引進國王新廣場。當時建造新港運河的主要目的是將海上交通引進城市中心,從而促進哥本哈根的經濟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人們現(xiàn)在依然可以看到最早在運河兩岸建造的房子之一,今天的新港已經面目全新了。能曬到太陽的一側已經變成步行街。古老的海員酒吧已被賞心悅目的餐館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1971年哥本哈根市區(qū)的一個軍營被廢棄,一群自由的居民住進Christiania,拒絕交稅,創(chuàng)造奇怪的建筑和藝術,這里是丹麥最奇怪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丹麥自行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當時最早的自行車被引入丹麥?。在20世紀初,自行車逐漸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自由與平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哥本哈根朗厄利尼海濱公園的核心景點,包括小美人魚雕像、吉菲昂噴泉、卡斯特雷特城堡和圣艾班教堂?,這些景觀融合了北歐神話、歷史建筑與自然風光,形成獨特的海濱文化地標。??</p> <p class="ql-block">丹麥哥本哈根長堤公園內還有許多其他精美的雕塑作品,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構成了一幅動人的畫卷?。</p> <p class="ql-block">丹麥美人魚銅像,是丹麥雕塑家愛德華·艾瑞克森于1913年創(chuàng)作的青銅雕像,現(xiàn)位于丹麥哥本哈根朗厄利尼海濱步行大道東側的淺海中,是丹麥的國家象征和文化標志。?</p> <p class="ql-block">丹麥美人魚銅像高約1.5米,重175公斤,由青銅鑄造,基座為直徑1.8米的花崗巖。雕像以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為靈感,塑造了一位人身魚尾的少女靜坐礁石的形象,神情憂郁而恬靜,凝視大海。??</p> <p class="ql-block">延綿數公里的步行道,可觀賞港口游艇與對岸建筑群,沿途設有休閑座椅和雕塑小品。??</p> <p class="ql-block">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紀念柱位于哥本哈根 的阿美琳堡宮廣場?。這座紀念柱是為了紀念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而建,她不僅是丹麥、挪威和瑞典的統(tǒng)治者,還在1397年建立了卡爾馬聯(lián)盟 ,統(tǒng)一了北歐各國。紀念柱的設計精美,雕刻著瑪格麗特一世的形象和她的歷史功績,成為哥本哈根的一個重要地標?。</p> <p class="ql-block">吉菲昂噴泉以北歐神話女神蓋菲昂為主題,描繪她驅使四牛耕地的故事,象征丹麥西蘭島的起源?,噴泉雕塑群氣勢恢宏,兼具藝術與傳說價值。</p> <p class="ql-block">圣阿爾班教堂是建于1885-1887年的圣公會教堂,由英國建筑師設計,采用傳統(tǒng)英式哥特復興式風格建造,為當時哥本哈根日益增多的英國移民群體提供服務。</p> <p class="ql-block">該教堂外立面采用丹麥罕見的火石材料,高聳尖頂和哥特式拱窗構成其標志性外觀,與吉菲昂噴泉、小美人魚雕像共同構成哥本哈根經典景觀集群。作為丹麥唯一的英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阿美琳堡王宮位于哥本哈根市區(qū)東部歐爾松海峽之濱,是丹麥王室的主要宮殿。丹麥女王伉儷每年多半時光在這里度過。</p> <p class="ql-block">丹麥阿美琳堡王宮廣場中央的騎馬雕像刻畫的是18世紀丹麥國王腓特烈五世。該雕像建于1771年,旨在紀念他對阿美琳堡宮建設的貢獻,并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杰出的騎馬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皇宮入口處有身著軍服的皇家衛(wèi)兵把守</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紀中葉,王宮位于克里斯欽堡內。在規(guī)劃阿美琳堡宮所在地的城區(qū)時,菲特烈五世國王決定在這里建造一個新的中心,為此,他把這塊地皮贈送給丹麥的四大貴族,要求他們必須在此各建一座外觀完全相同的宮殿。該宮殿由最著名的建筑師尼古拉·伊格維設計,并要為國王塑制一座騎馬銅像。經過緊張的施工,四座宮殿在1754年至1760年期間相繼建成。</p> <p class="ql-block">這四座宮殿的前面形成了一個八邊形廣場,1768年請法國雕塑家薩利制作的菲特烈五世國王的騎馬銅像被安放在廣場中央,當時,寶隆洋行還用對華貿易賺取的金錢,為銅像修建了圍欄,后來,這四座宮殿曾幾易其主,但一直由貴族居?。?794年克里斯欽堡被大火焚毀,王室決定移駕阿美琳堡四宮殿。自那以后,此處一直是王室的住所,現(xiàn)在,每當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住在王宮時,其所在的建筑物上便會升起丹麥國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結束丹麥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天乘國際航班前往冰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