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三,位于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格日勒圖雅嘎查的十二戶牧民們,在自己嘎查里的伊和敖包舉行祭祀活動。</p><p class="ql-block">2025年的祭敖包活動來了!</p> <p class="ql-block">四子王旗位于陰山以北的交通要沖,從北魏到清朝一直是陰山以北的重要城鎮(zhèn)。清朝初期,封給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稱四子部落旗,從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往北100公里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jīng)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jīng)。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遭,求神降福。</p> 伊和敖包也叫伊克敖包,為原四子部落旗臺吉伊西嘎爾吉家族敖包,現(xiàn)由金布代、蘇格爾等十二戶格日勒圖雅嘎查牧民和賀喜格達來等兩戶山灘嘎查牧民共同祭祀。伊克敖包(漢意為大敖包),該敖包為邊長6米的兩級式四方形敖包,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有一道扎拉嘎石堆,敖包的東南面各有祭臺,前方5米處有石制香爐一個。(該文字說明由謝青海老師提供。) <p class="ql-block">伊和敖包會在祭祀的前一天妝扮一新,頂部插滿新砍來的翠綠枝條,再拉上寫滿經(jīng)文的彩條,下面擺放的是十二家牧民貢品羊以及奶茶、水果罐頭、白酒、奶食品等貢品。</p> <p class="ql-block">藍天白云下,牧民們聚集在敖包旁,五彩經(jīng)幡隨風飄揚,訴說著草原上的古老傳說。他們圍坐在一起,儀式的氛圍莊重而祥和,每個人的心都沉浸在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之中。</p> <p class="ql-block">血祭,即人們認為一切都是天地所賜,只有宰殺牲畜來報答天地,才是誠心誠意,以謝天地之恩。因此宰殺自家最好的肥牛、肥羊,用血肉來祭祀敖包。<br></p> <p class="ql-block">身著傳統(tǒng)蒙古袍的女士細心地整理著桌上的祭品,五彩經(jīng)幡在她身后輕輕搖曳。她專注的神情讓人感受到她對這場儀式的虔誠與尊重。</p> <p class="ql-block">高處的身影手持繩索,連接著五彩經(jīng)幡,他仿佛是這片天地間的紐帶,將人們的祈愿與祝福傳遞給遠方的神靈。</p> <p class="ql-block">喇嘛站在石堆旁,雙手合十,低聲誦經(jīng)。他的身后,牧民們忙碌地準備著祭祀物品,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對未來的希望與期待。</p> <p class="ql-block">古時候,茫茫草原,遼闊無邊,天地相連,方向不好辨別,道路難以確認,邊界容易模糊,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壘石成堆,當作標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或土堆。后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jù)需要選址建造。<br></p> <p class="ql-block">身穿紅色傳統(tǒng)蒙古袍的男士站在敖包上,把手中的哈達栓在蘇魯錠上,用他的熱情與虔誠守護著這片草原的安寧與繁榮。</p> <p class="ql-block">大家圍坐在一起,身著不同顏色的傳統(tǒng)服裝,他們或坐或站,共同參與著這場祭祀活動。每個人的臉上都顯得莊重嚴肅,訴說著草原上的安寧與溫馨。</p> <p class="ql-block">點燃牛糞圣火,焚一把香火,祈福草原風調雨順。</p> <p class="ql-block">火堆旁,點燃香火,仿佛在與天地對話,祈求草原五谷豐登。周圍的人們靜靜站立,感受著這場儀式的神圣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點燃香火這一刻,時間都停止了流動,只剩下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p> <p class="ql-block">身穿紅色僧袍的喇嘛是這場儀式的一部分,用他的行動詮釋著對信仰的堅守與傳承。</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手拿小木桶,周圍擺放著水果和其他祭品,她也是這場慶典的一部分,用她的純真與快樂點綴著這片草原的節(jié)日氛圍。</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坐在巖石堆上,面帶微笑,她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可愛。她就是這片草原上的精靈,用她的笑容感染著每一個人。</p> <p class="ql-block">祭祀時,先獻上哈達和供祭品,再由喇嘛誦經(jīng)祈禱,眾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塊或以柳條進行修補,并懸掛新的經(jīng)幡、五色綢布條等。最后參加祭祀儀式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求降福,保佑人畜兩旺,并將帶來的牛奶、酒、奶油、點心、糖塊等祭品撒向敖包,然后在敖包正前方叩拜。<br></p> <p class="ql-block">身穿藍色傳統(tǒng)服飾的男士站在敖包上,手持五彩經(jīng)幡繩索,他就是這片天地間的使者,將人們的祈愿與祝福傳遞給遠方的神靈。</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喇嘛是藏傳佛教的僧侶,來源于藏語。藏傳佛教,又稱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它起源于古代印度,通常信仰藏傳佛教,注重密宗修行,通過特定的儀式、咒語和觀想等方式來追求內心的覺悟和與佛的合一。<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喇嘛坐在桌旁,桌上擺放著各種宗教儀式用品,他頌著經(jīng),詮釋著對信仰的堅守與傳承。</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個孩子穿著傳統(tǒng)服飾坐在瑪尼堆上玩耍,他們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可愛。</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 祭敖包活動在喇嘛的誦經(jīng)聲中開始。人們往敖包上拋撒牛羊肉及白酒牛奶,來感謝蒼天大地的豐富饋贈,祈求草原風調雨順。 <p class="ql-block">祭敖包是蒙古族古老文化的縮影,與此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和禮儀體現(xiàn)了蒙古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祭敖包作為一種文化空間,包含了許多蒙古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對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發(fā)展史具有重要價值。</p> <p class="ql-block">“敖包祭”是蒙古族世世代代傳下來的祭祀儀式,是蒙古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的傳承,對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也有重要意義。傳統(tǒng)祭祀敖包的博格教、佛教儀式日趨淡化,古來的禁規(guī)戒律也逐漸減少,敖包已成為政府推動民間組織、廣眾參與的一種民間民俗文化盛會。</p> <p class="ql-block">楊向東:原國家稅務總局四子王旗稅務局工作,內蒙古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內蒙古藝術攝影學會理事,四子王旗攝影愛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