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明清皇宮及其收藏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于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紀遺產(chǎn)名錄”。2007年,故宮博物院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占地100余萬平方米,保存建筑約9000間,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其前身明清皇宮紫禁城,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分為外朝和內(nèi)廷兩部分,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體,文華殿、英武殿為兩翼,主要是皇帝舉行盛大典禮的場所。內(nèi)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體,東西六宮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帝后妃嬪生活起居的地方。此外還有外東路的太上皇宮和外西路的太后宮院等處。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平面圖。</p> <p class="ql-block">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居住于此,1912年清朝滅亡后,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歷史就此終結。1914年,于外朝區(qū)域成立古物陳列所;1925年,于內(nèi)廷區(qū)域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體系完備,現(xiàn)有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套),藏品總分25大類別,堪稱藝術的寶庫。故宮博物院通過明清皇家宮殿建筑,宮廷史跡原狀陳列,珍寶、鐘表、書畫、陶瓷、雕塑、御醫(yī)藥、古琴等藝術藏品專館陳設,以及專題展覽等多種方式向公眾展現(xiàn)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下圖為 故宮展覽館游覽圖。</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東六宮區(qū)域地圖。</p> <p class="ql-block">參觀、游覽完北京中軸線,故宮博物院外朝、內(nèi)廷建筑群后,接下來參觀游覽故宮博物東六宮。下圖為 從乾清門廣場東側,進入近光左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中軸線建筑與東六宮之間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前往東六宮景仁宮,首先到達咸和左門。</p> <p class="ql-block">進入咸和左門,來到景仁宮宮門景仁門。</p> <p class="ql-block">景仁宮 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景仁宮。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保持明代初建時格局。明代為妃繽居住,清代為后妃居住。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康熙的母親佟佳氏在景仁宮生下康熙,玄燁(康熙皇帝)出生于此??滴跛氖辏?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皇帝為悼念其兄,曾暫居于此。雍正帝熹貴妃(乾隆皇帝生母)、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曾居此宮。下圖為 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景仁宮建筑。</p> <p class="ql-block">景仁宮 清圣祖康熙誕生地,他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平定三藩之亂,統(tǒng)一臺灣,三征噶爾丹,雅克薩之戰(zhàn),鞏固了清朝的統(tǒng)治。他還重視文化教育,并啟用了漢族大臣,為康乾盛世的開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圖為 景仁宮介紹。</p> <p class="ql-block">景仁榜 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以清宮舊藏為主,是中國最為豐富的歷史藝術珍品的寶庫。是中華古老文明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共享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故宮珍藏過去,昭示未來,鼓舞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更為燦爛的明天。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不斷地增加和充實,與社會各界人士的踴躍捐贈密不可分。自一九三九年肇始,至二OO五年二月,已有六百八十二人次,將三萬三千四百多件個人藏品無償捐給了故宮…… 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 院長 鄭欣淼 二OO五年四月謹記。</p> <p class="ql-block">景仁宮陳設的捐贈館藏文物 左起:唐 海獸葡萄紋鏡 候?qū)氳埃?893-1967)、商 青銅器 章乃器(1897-1977)、上 宋 佚名《蕭翼賺蘭亭圖卷》下 元 趙孟頫《行書臨蘭亭序卷》、蕭龍友(1870-1960)。上 明 成化款斗彩三秋杯 下 清乾隆款畫琺瑯人物圖鼻煙壺、孫瀛洲(1893-1966)、下 趙孟頫書法長卷。</p> <p class="ql-block">商 青銅器。(圖像)</p> <p class="ql-block">上 明成化款斗彩三秋杯、下 清乾隆款畫琺瑯人物圖鼻煙壺。(圖像)</p> <p class="ql-block">一組精美的捐贈古字畫(復制品)左 查昇 行書錄語軸(復制品) 清(1644-1911年)、 中 林良 雪景雙雉圖軸(復制品)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查昇 行書錄語軸(復制品)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林良 雪景雙雉圖軸(復制品)清(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一組精美的捐贈書畫藏品 左 西晉 陸機《草隸書平復貼卷》張伯駒(1898-1982)、唐 三彩馬 鄭振鐸(1898-1958)、 宋 拓唐李思訓碑冊 朱文鈞(1882-1937)。</p> <p class="ql-block">西晉 陸機《草隸書平復貼卷》。</p> <p class="ql-block">唐 三彩馬。(圖像)</p> <p class="ql-block">一組精美的捐贈藏品 左 宋拓唐李思訓碑側、 右 明 拓漢石門頌冊。</p> <p class="ql-block">宋 拓唐李思訓碑冊。</p> <p class="ql-block">明 拓漢石門頌冊。</p> <p class="ql-block">在故宮博物院捐贈名單中,有國家領導人、也有普通民眾,有海外華人、也有外國朋友。這些捐贈品,極大地豐富了故宮的收藏,使故宮文物品類更為系統(tǒng)完整。故宮博物院于八十周年之際,(2005年)特在景仁宮專設景仁榜,鐫勒捐獻者的名姓,展出他們所捐精品,彰顯其事跡,弘揚其精神,千秋永志。下圖為 完白山人登岱圖 上 同治六年 左宗棠題字、 下 乙卯四月 南??涤袨轭}詩。</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參觀游覽完畢,走出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景仁宮。</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景仁宮門楣上方懸掛的匾額。</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走出景仁宮景仁門,前往東六宮之一-延禧宮。</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延禧宮宮門。</p> <p class="ql-block">延禧宮 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延祺宮,清代改稱延禧宮??滴醵迥辏?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繽所居。清道光帝之恬繽、成貴人曾在此居住。延禧宮原與東六宮其他五宮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后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筑25間,僅余宮門。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在延禧宮原址興建一座鋼鐵構架的3層西洋式建筑-靈沼軒(俗稱水晶宮)。因國庫空虛,直至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1917年張勛策動溥儀復辟時,延禧宮北部被直系軍閥部隊飛機投彈炸毀。1931年,故宮博物院于延禧宮的北、東、西三面建文物庫房。下圖為 被飛機炸毀的延禧宮遺址。</p> <p class="ql-block">延禧宮 位于景仁宮東側。是東六宮之一,比較冷僻的宮殿。宣統(tǒng)元年,清室在原址興建西洋式“水殿”閣樓,裕隆太后為之題匾額“靈沼軒”。下圖為 延禧宮介紹。</p> <p class="ql-block">圍繞延禧宮遺址建筑,順時針方向環(huán)繞一周,參觀、游覽、拍攝。這也是故宮博物院建筑群里,與其他宮殿建筑反差最大的一座遺址宮殿。</p> <p class="ql-block">告別延禧宮遺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內(nèi)廷東六宮-麟趾門。</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內(nèi)廷東六宮-寢和門。</p> <p class="ql-block">承乾宮 位于景仁宮北側,明末崇禎皇帝的寵妃田氏在這里居住的時候,改名承乾宮。清順治皇帝的愛妃董鄂氏進宮后住在承乾宮。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承乾宮宮門。</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內(nèi)建筑群,采取輪換開放與修繕的方式,以便落實古建保護計劃,更好地為中外游客服務。下圖為 公告 因古建修繕 承乾宮區(qū)域暫停開放。</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來到德陽門。參觀、游覽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永和宮。門前豎立著御醫(yī)藥館 藥香氤氳·永和同順廣告。</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作為清王朝最高統(tǒng)治者的居所和國家權利中心,在長期的醫(yī)療保健活動中,構建了一個獨特的醫(yī)藥空間,清宮中設置健全的醫(yī)療機構,匯集醫(yī)術高明的御醫(yī),使用全國乃至域外的道地藥材和優(yōu)良成藥,配備精良的各種醫(yī)療器具,沿用或獨創(chuàng)豐富多彩的治療方法,利用全國的醫(yī)療資源提供服務,保證帝后身體健康。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東六宮,永和宮宮門永和門。(故宮博物院永和宮御醫(yī)藥館,已另行制作美篇,敬請觀看。)</p> <p class="ql-block">醫(yī)藥文物是故宮博物院眾多收藏中富有特色的門類,是清代宮廷醫(yī)事活動重要的實物遺存。該展覽遴選的文物,既有道地的中藥藥材,又有精心炮制的中成藥,還有來自異域的外國藥物,以及種類多樣的醫(yī)療保健器具和各種名目的檔案薄冊。通過這些文物,可以揭示清宮醫(yī)療的歷史狀況,進而窺見清代宮廷生活之一斑。下圖為 進入永和宮永和門。</p> <p class="ql-block">永和宮 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始名永和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此后乾隆、光緒年間亦有修葺。下圖為 永和宮門楣上方匾額。</p> <p class="ql-block">據(jù)了解,清康熙年間,雍正的生母烏雅氏在此居住。光緒的謹妃入宮前在此居住。清世宗雍正,名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皇帝死后繼位。雍正皇帝在位13年,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他高瞻遠矚,又勤于政事,勵精圖治,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政績,在康乾盛世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為后來的乾隆盛世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下圖為 永和宮介紹。</p> <p class="ql-block">永和宮藥房 御醫(yī)藥館 “神圣豈能在,調(diào)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平生?!?康熙帝賜予御醫(yī)黃運的御制詩,后作為太醫(yī)院“院訓”,高懸于大堂之上。</p> <p class="ql-block">清宮藥房景象 清宮中的藥房眾多。除集多種職能于一身的御藥房外,還有壽藥房、東藥房、西藥房、內(nèi)藥房、外藥房,以及冠以宮殿名稱的各藥房,如壽康宮藥房、長春宮藥房、永和宮藥房等。這些藥房各司其職,在不同的時期,先后或者同時為皇帝、后妃和宮中的各色人等提供醫(yī)療保健服務。此景觀展示的只是清宮藥房之大要。</p> <p class="ql-block">墻上,“存誠慎藥性 仁術盡平生”康熙帝御制詩懸掛兩邊。以及御醫(yī)坐堂時,使用的桌椅、文房四寶。</p> <p class="ql-block">太醫(yī)院印 清。</p> <p class="ql-block">御醫(yī)藥房 男性人體解剖模型 20世紀初。</p> <p class="ql-block">御醫(yī)藥館舊藏 各種藥材與藥具。</p> <p class="ql-block">上行左起:癬藥 清、平安丹 清、萬應錠 清、六味地黃丸 清、人參膏 清、黃連羊肝丸 清、疏風活絡膏 清。下行左起:山羊血 清、嵌螺鈿葫蘆形藥錠佩件 清、八寶太乙紫金錠 清、金果欖 清。</p> <p class="ql-block">永和宮后殿 同順齋醫(yī)館建筑。</p> <p class="ql-block">老佛爺藥方(復制品) 清。</p> <p class="ql-block">老佛爺傳藥底薄(復制品) 清。</p> <p class="ql-block">游客們參觀御醫(yī)藥房、御醫(yī)藥房專用水井。</p> <p class="ql-block">故宮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承載者、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匯集地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參觀、游覽東六宮永和宮清代宮廷御醫(yī)藥館,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醫(yī)藥的文化歷史與博大精深。告別東六宮之一-永和宮(御醫(yī)藥館)。</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繼續(xù)參觀游覽,接下來,來到東六宮迎瑞門。</p> <p class="ql-block">身穿清代宮廷服裝服飾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鐘粹宮鐘粹門。</p> <p class="ql-block">鐘粹宮 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咸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將前殿、后殿分別改名興龍殿、圣哲殿,后又稱鐘粹宮。意為匯集精粹。鐘粹宮與西六宮儲秀宮對稱分布于內(nèi)廷中軸線兩側。明朝主要妃繽居住,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主要為后妃居住。咸豐皇帝年幼曾居于此。慈安太后及光緒皇帝隆?;屎蠖荚幼∮诖?。慈安太后在此宮去世。下圖為 東六宮鐘粹宮建筑。(故宮博物院鐘粹宮古琴館 已另行制作美篇,敬請觀看)</p> <p class="ql-block">鐘粹宮 位于承乾宮北側,清末咸豐皇帝的太后慈安住在鐘粹宮。清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暴死鐘粹宮中。光緒的皇后隆裕,做太后之前住在這里。下圖為 鐘粹宮介紹。</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鐘粹宮后殿建筑。</p> <p class="ql-block">鐘粹宮后殿的玉蘭 玉蘭別名:木花樹 科屬:木蘭科、木蘭屬 玉蘭是我國著名早春花木,花大、潔白而芳香,宜植于堂前、點綴中庭。清末慈禧太后寓意“玉蘭春富貴”(即玉蘭、西府海棠、迎春、牡丹),其意為吉祥如意,富有和權勢。下圖為 鐘粹宮后殿,含苞欲放的玉蘭花。</p> <p class="ql-block">古琴,又稱“琴”“瑤琴”,是我國最為古老的樂器之一,相傳伏羲氏或神農(nóng)氏作琴,本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曾一弦而定為七弦。至東漢時期基本定型,唐宋以后更為完善。古琴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中承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意義。琴為“八音”之一,被用于溝通天人的壇廟祭祀禮樂以及和樂眾賓的朝廷雅樂中。琴更是士人修身養(yǎng)性、抒情達志的憑依,被譽為“四藝”“八雅”之首,古琴積淀著諸多圣賢雅士的傳說故事,德行風采,形成了蔚為大觀的古琴文化。下圖為 鐘粹宮古琴館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的古琴收藏以明清宮廷舊藏為主體,兼有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調(diào)撥、社會征集和捐獻等,故宮現(xiàn)藏古琴八十八張,自盛唐迄晚清,年代序列完整,佳器列陳,可以較為完整地反映古琴的發(fā)展歷史。下圖為 名琴配名畫,古琴文化展現(xiàn)場。</p> <p class="ql-block">《秋鴻》是傳世的古琴名曲,相傳創(chuàng)于南宋古琴浙派大家郭楚望。全曲分為三十六段,是繼《廣陵曲》之后篇幅最長的琴曲之一。此曲以振翅高飛、遠舉南征的秋鴻為意象,寓“懷才”“有信”的理想意蘊,旋律蒼雄渾樸,節(jié)奏起伏跌宕,指法音調(diào)高古幽妙,令人聽后遠達平沙,一舉萬里之感。下圖為 故宮博物院東六宮鐘粹宮(古琴館)《秋鴻》古琴曲介紹。</p>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院藏《秋鴻》琴圖譜共四冊,圖先譜后,為繪圖與曲譜的合裝本,其水墨工筆畫繪畫精美,極佳地表現(xiàn)了琴曲的意境。為存世最早的《秋鴻》版本之一。下圖為 海月清輝琴 仲尼式 南宋古琴。</p> <p class="ql-block">《秋鴻》精美的水墨工筆畫以及古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碧玉描金云龍紋小編磬。</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石琴 仲尼式 明 屬于觀賞琴。</p> <p class="ql-block">下圖為 《秋鴻》名畫配名琴。告別東六宮鐘粹宮。(古琴館)</p> <p class="ql-block">內(nèi)廷東六宮之一-景陽宮 位于東六宮東北角,是東西六宮中最冷清的院落。明朝萬歷年間,這里曾是皇太子朱常洛的母親恭妃王氏的冷宮。據(jù)了解,東六宮北面是東五所,又叫乾清宮東五所。明朝時是地位較高宮女居住的地方。明清兩代也曾做過公主或皇子居所。清晚期成為服務內(nèi)廷的辦事機構。下圖為 東六宮昌祺門。(此門位于內(nèi)廷東六宮北部西側,臨近御花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