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七天,早餐后乘車赴八百里太行最美的一段——八泉峽景區(qū)。</p><p class="ql-block">八泉峽被稱為“太行第一雄峽”,集自然風(fēng)光與現(xiàn)代時尚于一體。雄居太行山大峽谷中段,面積 24.11 平方公里,最低海拔 600 余米,最高海拔 1400 余米,最大落差約 1100 米,是峽谷內(nèi)設(shè)施最全、線路最美、最具代表性的精華景區(qū),蘊涵了太行山之精髓,先后榮獲“國家 AAAAA 級景區(qū)、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zhì)公園、中國十大最美峽谷”等諸多榮譽,被稱為“世界級極品旅游資源”、“太行第一雄峽”。</p> <p class="ql-block">壺穴洞天</p><p class="ql-block">壺穴,又稱“甌穴”,是基巖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壺形的凹坑,一般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和坡度較陡的急流險灘上,經(jīng)過千百年乃至上億年泉水沖刷,形成一種獨特的地質(zhì)地貌景觀。</p> <p class="ql-block">滴翠橋</p> <p class="ql-block">玉皇宮</p> <p class="ql-block">玉皇閣</p><p class="ql-block">玉皇閣是一座八角重檐三層朱紅樓閣,總高17.5米,外徑10米,內(nèi)徑6米。一層樓閣外延有廊臺,廊邊石欄護圍,閣內(nèi)設(shè)有神龕、神臺,閣內(nèi)設(shè)有神龕、神臺,塑有玉皇大帝神像。二層樓閣柱間八面均鑲有玻璃,四周透明,閣外有2米寬的走廊,廊邊有木質(zhì)護欄,供登頂觀光。此處海拔高達 1300 余米,常有煙云纏繞,故得名“玉皇飛云”。</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天,來到了聞名遐邇的少林寺。</p><p class="ql-block">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少林寺村,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頓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而興建的一座寺院,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p><p class="ql-block">少林寺有全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塔建筑少林寺塔林,唐朝少林十三棍僧勇救李世民,被李世民賜予天下第一名剎。佛教祖師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p><p class="ql-block">少林寺不僅是禪宗的發(fā)祥地,還是中國功夫的發(fā)祥地,有“禪宗祖庭,功夫圣地”之稱,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chuàng)和不斷發(fā)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p><p class="ql-block">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0年8月,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在內(nèi)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首先觀摩了少林武術(shù)表演</p><p class="ql-block">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shù)中體系最龐大的門派,武功套路高達七百種以上,又因以禪入武,習(xí)武修禪,又有“武術(shù)禪”之稱?!吧倭帧币辉~成為中國傳統(tǒng)武術(shù)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絕技、少林拳術(shù)、少林派棍術(shù)、少林派槍術(shù)、少林派刀術(shù)、少林派劍術(shù)。</p><p class="ql-block">少林功夫的要旨是禪武合一。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的祖庭,禪宗以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為要旨。在佛門眼中,參禪是正道,少林功夫傳人釋延芫曰:拳勇一類乃是末技,僧眾們不過是借練功習(xí)武達到收心斂性、屏慮入定的目的。同時也有強壯身體,益壽延年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山門</p><p class="ql-block">山門為少林寺大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系清代雕刻。</p> <p class="ql-block">碑林</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經(jīng)甬道過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征“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墻綠瓦,斗拱彩繪,門內(nèi)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三間重檐歇山頂?shù)钐茫饷嬗袃纱蠼饎?,?nèi)里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p> <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寶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jīng)閣并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筑毀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nèi)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墻后壁有觀音塑像,兩側(cè)塑有十八羅漢像。殿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墻后面懸塑觀音像,兩側(cè)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東側(cè)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于1982年。</p> <p class="ql-block">鐘樓鼓樓</p><p class="ql-block">鐘樓和鼓樓,坐落在大雄寶殿的兩側(cè),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兩座樓均有四層,造型巧妙,巍峨雄偉,是我國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毀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后來在1994年和1996年,當(dāng)?shù)卣凑諆蓸窃鹊臉幼又匦滦藿ā?lt;/p><p class="ql-block">“晨鐘暮鼓”是寺僧起居和進行佛事活動的一種信號。鐘樓前碑刻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稱《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諭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戰(zhàn)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親筆草簽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書”七個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書。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賜少林寺柏谷莊御書碑記》,記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攝的歷史依據(jù)。</p> <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閣</p><p class="ql-block">藏經(jīng)閣位于大雄寶殿之后。藏經(jīng)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于民國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jīng)說法的場所。藏經(jīng)閣藏書八百萬卷,這是寺僧藏經(jīng)說法的場所。內(nèi)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于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在藏經(jīng)閣月臺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歷年鑄造,是當(dāng)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p> <p class="ql-block">這塊是保存下來的老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這塊是新刻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僧人在此長期練功,地都凹陷下去了。</p> <p class="ql-block">塔林</p><p class="ql-block">塔林,位于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xiàn)代磚石墓塔231座。這里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現(xiàn)存唐朝至清朝歷代磚、石墓塔240余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p> <p class="ql-block">“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通過二次走馬觀花式河南游,領(lǐng)略到了河南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這將是一段美好而難忘的回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