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燕山月 / 制作</p> <p class="ql-block"> 古懷安縣城</p> <p class="ql-block"> 懷安碹窯地貌</p> <p class="ql-block"> 懷安碹窯院落模型</p> <p class="ql-block"> 張家口市懷安碹窯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民居最樸實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談到碹窯,首先要先區(qū)別出與陜北窯洞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陜北窯洞為“挖而建窯”:窯洞多依山就勢,利用地形,選擇土質較好之處,削平崖面,開挖而成。</p><p class="ql-block"> 懷安碹窯為“碹而建窯”,這里所指的就是土碹窯。這里有一個詞叫“碹”,即用磚、石等筑成弧形。懷安的窯洞正是用曬干了的加過其它物質的泥土筑成弧形而壘、建、蓋而成。</p><p class="ql-block"> 據(jù)民間傳說,懷安人民最初是挖洞而居,碹窯是成人受民間小孩玩“過家家”摶土窯洞模型的啟發(fā)后,在實踐的基礎上發(fā)明的。隨后,這種建筑形式在懷安迅速發(fā)展。</p><p class="ql-block"> 明朝時,懷安以“某某窯”起名的村莊就有47個,現(xiàn)在273個行政村還有43個保留了這種稱謂。這些稱謂基本上是以姓氏開頭,李姓碹處就叫李家窯,王姓就叫王家窯等。在懷安縣境內的顧家窯和五玉寨村交界處,有一座土碹窯洞廟,叫“胡神廟”,據(jù)說是建立在北魏時期,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 古語曰:南方壘木為巢,北方摶土而居。北方草木稀缺,雨水較少,用來蓋房子的木料不夠充足,人們?yōu)榱松?,一種獨特的平地窯———拱型碹窯誕生了,它陪伴這里的人們生息繁衍了一千多年。一則就地取材,二則以窯洞抗御冬天嚴寒之苦。</p><p class="ql-block"> 懷安碹窯在大的分類上屬獨立式窯洞,除就地取材、擇地而生之外,又很好地解決了采光、用地、用水和改造生活環(huán)境等問題,居住者的隨意性和主動性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這種平地起窯的獨特工藝和奇特景致,成為北方民居風景的一道亮麗景觀,被譽為“千年之蒼茫,百里之畫廊”。這個突破是人類在自我演化、自我提高的過程中取得的進展,其誕生不能不說是民間工藝和生存方式的一次歷史性革命和轉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58年國務院給懷安縣頒發(fā)的獎狀</p> <p class="ql-block"> 農村建成的碹窯</p> <p class="ql-block"> 建窯在工具使用上,傳統(tǒng)簡單,制作窯洞、土炕、鍋灶的主要有:木制模等泥土工具,制作陽面門窗的主要有:鋸、刨、錘、斧和鉆子等木制工具。</p><p class="ql-block"> 建筑碹窯一般都是各家親戚湊在一起,因為原料是土,所以就地取材。附近沒有,到地里或溝邊去拉。建窯程序(這里所指的是三間碹窯,一窯三孔構架,后文會詳細介紹)一般為先打底墻,也就是地基,這個過程需要三天。然后就是打窯鼻子,類似于壘墻,基本也需三天。然后建頂,這是碹窯的核心。首先要抹拱形泥板子,厚15厘米左右。工匠選取黏度較大的黃土和黍子稈、碎柴草等和勻,然后在平地中把拱形泥網(wǎng)模子放平,將和好的泥用鐵鍬鏟進去,用膩子抹平,制成狀如半圓的拱形生土泥板子備用。然后取出泥網(wǎng)模子做下一個,數(shù)量做到足夠用。待拱形泥板子曬干后,工匠再以互相擠壓的力學結構原理,用備好的拱形泥板子壘成平地起居的窯洞。壘窯是個技術活,不懂行的根本壘不起來。懷安碹窯的力學原理與我國的趙州橋建筑原理一樣,但歷史年代要比趙州橋早三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從和泥、抹泥板子到碹成窯頂,需要半年多時間。碹成窯頂后,還要在窯里抹一層泥,然后再抹白灰,窯里面就完成了。大家用鐵鍬把土一鍬一鍬扔到窯頂,填到窯上面平了,夯實。每年秋收后,可以在上面堆放玉米稈,可以曬葵花籽,曬玉米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窯內南邊盤炕,緊挨炕的一邊盤鍋灶。燒火做飯時,煙從鍋灶下流入炕里,再從窯的煙囪里放出。這樣一來家里熱了,炕也熱了。然后就是打墻了,打墻需要用夯子。很多人用墻板(就是木頭板子)把墻的寬度定好,兩個人抓起夯子抬起來,同時喊著號子使勁往下杵。一杵一杵,大家這樣把墻打成。前面留一個空,做個大門。在碹窯的前邊還要做窗戶,一般是上圓下方的窗子,本來窯就是坐北朝南的,再加上沒有什么隔擋,屋里非常明亮。到第二年,村民就可以住進去了。碹窯建好了,還要保養(yǎng)好。頭幾年,窯頂要除草,再夯實。以后窯頂就不再長草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做泥板子的模具</p> <p class="ql-block"> 建碹窯的泥板子</p> <p class="ql-block"> 至今為止,懷安碹窯大多還保留原生態(tài)的一窯三孔構架,叫三間碹窯。一般來說,中間一孔為正窯,兩側分別為配窯,作起居室和炕室??皇冶嘏湟豢灰匀∨?,本地諺語有“家暖一盤炕”的說法。取暖材料以農作物秸桿為主,環(huán)保節(jié)能,草木灰還可作為農家肥的主要原料,抗土壤板結,有助于增產豐收。</p><p class="ql-block"> 三間碹窯一般一間寬7-8尺(早些時的窯要小于7尺),深6米,高4米多。院一般長5丈,三間寬3丈。這是現(xiàn)在留下的比較新的窯的大概尺寸。至于院落大小隨碹窯間數(shù)和地理位置限制,有大有小。碹窯三間一般為進門是中間一間,為堂地,然后是東西兩間,東間為正房。</p><p class="ql-block"> “冬暖夏涼、綠色環(huán)?!币恢币詠硎侨祟惖木幼粝?,窯洞成為這種夢想的天然載體。窯洞有冬暖夏涼的優(yōu)點,夏季室內比室外低10攝氏度左右,冬季室內一般比室外高15攝氏度左右。室內溫度和濕度相對穩(wěn)定,有“冬暖夏涼神仙洞”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 碹窯內的溫馨生活</p> <p class="ql-block">? 近年,懷安縣碹窯文化藝術寫生基地在龍泉寺村揭牌。很多藝術家和愛好藝術的學生被那里的景觀吸引,碹窯景觀給他們提供了很好的創(chuàng)作素材,賦予了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懷安碹窯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是中國北方地區(qū)民居最樸實的景致,隨著寫生基地落戶懷安,我們把目光投向古老的碹窯文化———生土建筑的神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懷安縣碹窯藝術小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碹窯博物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