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D21、遂平縣→信陽市</b></p><p class="ql-block"><b>打卡:信陽雞公山</b></p><p class="ql-block"><b>?報曉峰、美齡舞廳、法國巡捕房別墅、南德國樓、花旗樓(防空洞)、丹麥樓、菠蘿館、北德國樓、小教堂,宿信陽市柏悅酒店。</b></p> <p class="ql-block"><b>走進河南信陽雞公山</b></p><p class="ql-block">雞公山是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雞公山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帶,四季多雨、多霧、多風,氣候十分涼爽,夏季平均氣溫22.7℃,歷史上與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稱中國四大避暑勝地。</p> <p class="ql-block">進入景區(qū),乘坐景區(qū)交通車進山。</p> <p class="ql-block">沿途山清水秀,綠樹成蔭,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b>報曉峰</b></p><p class="ql-block">報曉峰海拔768米。在群山環(huán)抱中突兀拔起一花崗巖石峰,酷似引頸欲啼的雄雞,古人稱之雞公頭、雞頭石,雞公山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1934年,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在峰頂題刻“報曉峰”三個大字,報曉峰從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我與友友們在雞公山報曉峰嗨皮。??</p> <p class="ql-block">?清朝時的信陽雞公山,堪稱是“中原第一租界”。在一段時期內(nèi),這里曾有美、英、法、德、俄等23個國家的傳教士、商人等建造的近500幢別墅,故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p> <p class="ql-block"><b>南德國樓</b></p><p class="ql-block">原為德國漢口合股蛋廠、商號禮和洋行,1920年所建,石、木、瓦結構,掛鉤特制紅瓦,屋面特陡,排水通暢。</p><p class="ql-block">室內(nèi)有壁爐、火墻。平面矩形,樓梯和門廊設在不同部位,使房體豐富多彩。建筑面積297.3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法國巡捕房別墅(125號)</b></p><p class="ql-block">于美齡舞廳隔路相望,坐北朝南,為3層不等高小樓,全部采用條石砌筑。房前山勢較陡,在底層門口有一庭院。法國1902年在漢口設立租界,同時修建巡捕房,該樓為巡捕官于1906年﹣1910年間所建避暑用房,遂被稱為巡捕房。</p> <p class="ql-block">1938年夏,蔣介石來山主持中原會議,其衛(wèi)隊居住此樓。</p> <p class="ql-block"><b>美齡舞廳</b></p><p class="ql-block">原為英國華昌洋行1918年前所建,建筑面積396平方米。建筑獨特,室內(nèi)寬敞明亮,四周有回廊,1米以上全裝玻璃,又稱“玻璃房”。1937年和1938年夏,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兩次來雞公山,曾在此跳舞,故稱“美齡舞廳”。</p> <p class="ql-block">美齡舞廳,座落在南崗中心地帶,座北朝南,南向有3米寬封閉外廊。</p> <p class="ql-block">此房前后各有一門,與配房緊密相連,原為英華昌洋行1918年前所建,舊號鄂7號(A7),建筑面積324.3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活佛寺</b></p><p class="ql-block">1932年,英國富商潘爾思的西餐廚師湖北漢陽人尹壽賴所建,寺內(nèi)因供奉濟公活佛,故稱活佛寺。相傳濟公云游到此,看到雞公山風光秀麗,不忍離開,在此坐化。是全國唯一一處供奉濟公活佛的寺廟。2000年始,釋心如大師重修該寺。</p><p class="ql-block">時間有限,我們沒有去到寺廟。</p> <p class="ql-block"><b>花旗樓</b></p><p class="ql-block">亦稱中正防空洞,建于1937年秋,為國民政府國防部為蔣介石1938年來山所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分兩層,外層有走廊、天窗、前后門,內(nèi)層有會議室、書房、衛(wèi)生間,總洞長六十三點三米,有暗道與花旗樓相連。</p> <p class="ql-block">花旗樓原為英國匯豐銀行老板潘爾恩1918前所建,建筑面積160平方米,上下兩層。</p> <p class="ql-block">1938年8月,蔣介石來此避暑并指揮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現(xiàn)為“武漢抗戰(zhàn)紀念館”。</p><p class="ql-block">武漢會戰(zhàn)是抗日戰(zhàn)爭初期發(fā)生在武漢外圍的一次大規(guī)模戰(zhàn)役。</p> <p class="ql-block"><b>菠蘿館</b></p><p class="ql-block">原為英人公共建筑,是昔日的洋商俱樂部,由英國人在1908年建成,稱菠蘿(POLO)。平房,坐西北朝東南,月亮門,原為石、木、鐵皮結構,后改為紅瓦,建筑面積90.8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b>北德國樓</b></p><p class="ql-block">原系駐武漢的德國工程師石克司親自設計,于1918前所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座西南朝東北,三層,料石墻體,紅瓦屋面,屋面陡峭。主樓建筑面積375,02平米。</p> <p class="ql-block"><b>丹麥樓</b></p><p class="ql-block">位于消夏園西側,坐北朝南,為丹麥式風格建筑。該樓為條石墻體,三層,建筑以典雅多變的線條,呈現(xiàn)悅人眼目的建筑形態(tài),融合歐式和現(xiàn)代設計風格于一體,尊貴典雅。</p> <p class="ql-block">1992年復建后,丹麥樓作為高品質(zhì)的別墅型酒店使用。</p> <p class="ql-block"><b>小教堂</b></p><p class="ql-block">又稱信義教堂、小禮拜堂。建于1907年,為當時雞公山基督教活動中心,信義教及其它宗教做禮拜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房體為片石基礎,料石墻體,木屋架、黑色繽鐵皮屋頂,單層大空間,內(nèi)設講經(jīng)臺。平面布局呈十字型。建筑面積214平米。</p> <p class="ql-block">雞公山還建有一些賓館酒店,夏天是避暑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下山沿途,看到許多建筑,應該有酒店,也有辦公區(qū)吧</p> <p class="ql-block">乘景區(qū)交通車下山嘍,再見雞公山。</p> <p class="ql-block"><b>D22、信陽→新縣</b></p><p class="ql-block"><b>返程途中,經(jīng)過香山湖,打卡新縣許世友紀念館,宿大別山民宿。</b></p> <p class="ql-block"><b>香山湖觀景臺</b></p><p class="ql-block">觀景臺拍照超級出片,沿路是大別山旅游公路的三色公路,風景很棒。</p> <p class="ql-block">河南大環(huán)返程途中,經(jīng)過信陽市新縣田鋪鄉(xiāng)許世友將軍故里,走進這片承載著厚重革命歷史的土地,了解布衣將軍跌宕起伏的革命生涯,接受紅色愛國主義教育!</p> <p class="ql-block"><b>許世友將軍故居 </b></p><p class="ql-block">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將軍的出生地和許母的生活地。1958年身為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許世友回家探望母親,依然住在自己的房間,陪伴母親,以盡孝道。</p> <p class="ql-block">故居是典型的豫南民居,青瓦白墻 。1958年,許世友將軍回到家鄉(xiāng),在此幫助母親設宴款待父老鄉(xiāng)親。</p> <p class="ql-block">走進院子,仿佛能看到將軍小時候生活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屋內(nèi)陳列著他用過的農(nóng)具、家具,樸素又真實,讓人感受到將軍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p> <p class="ql-block">戰(zhàn)爭年代,許世友回家探母,遭敵人圍捕時,用掌將前墻打開一洞口,并用輕功從屋頂逃走。后來翻修房子時,保留住了這個洞口,稱為避匪洞。</p> <p class="ql-block">許世友將軍生平事跡展</p> <p class="ql-block">墓地離故居不遠,莊嚴肅穆。周圍青松翠柏環(huán)繞,墓碑上刻著將軍的生平事跡。將軍一生傳奇,去世后選擇魂歸故里,真的很讓人動容。</p> <p class="ql-block"><b>D23、新縣→南京</b></p><p class="ql-block"><b>看看大別山馬鬃嶺的杜鵑花,返程回家咯。</b></p> <p class="ql-block"><b>馬鬃嶺</b></p><p class="ql-block">馬鬃嶺地處金寨縣西南部,大別山腹地,距縣城66公里,是華東最后最大最原始的一片森林,是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進馬鬃嶺,正是杜鵑花盛開的季節(jié)。</p> <p class="ql-block">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馬鬃嶺留下許多名勝古跡,也多次更名,先因古木參天盛產(chǎn)靈芝、天麻、石斛等百余種野生中藥材,而得名"百寶山"。</p> <p class="ql-block">后相傳明末清初李自成起義軍威震大別山,李自成率部隊東進時,路過于此,因山高陡峻,影響部隊前進,闖王快馬加鞭,一縱而過,遂得名"馬縱嶺",后取諧音"馬鬃嶺"。</p> <p class="ql-block">飛仙瀑</p><p class="ql-block">飛仙瀑:是天馬大峽谷最上端的一道瀑布,山水從山谷中匯聚而來,奔向深潭,再流向通天瀑。相傳古時候,八仙外出巡游,途經(jīng)百寶山時,正值盛夏熱浪滾滾,何仙姑獨自尋幽,見山間飛瀑掛川,下有深不見底的水潭,涼意撲面而來,便下潭洗浴,不但喝夠了清涼山水,還玩了個盡興。何仙姑洗浴完畢待七仙醒來,恰一道彩虹飛架。于是八仙便踏著這道彩虹飛回天上。所以得名"飛仙瀑"。</p> <p class="ql-block">馬鬃嶺總面積52518畝,森林覆蓋率99.6%,活立木蓄積50萬立方米,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極高,負氧離子高達4萬/cm3。雄奇博大的馬鬃嶺不僅因其云多、霧重、山高、樹密、花紅、水碧從而形成了風光旖旎、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而且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天然植被繁茂,土壤深厚肥沃,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完整,很多珍稀瀕危物種更是蘊育其中,有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共60余種,有"天然植物園、動物王國"等美譽。</p> <p class="ql-block">馬鬃嶺風景區(qū)春有杜鵑紅遍映山紅;夏有林蔭蔽日體陰涼;秋有姹紫嫣紅層林染;冬有銀裝素裹銀蛇舞。主要景點有:大、小天池、迎賓瀑、馬蹬石、通天瀑、森林花海、飛仙瀑等景點。是集旅游、休閑、養(yǎng)生、避暑度假的絕佳圣地。</p> <p class="ql-block">友友們在馬鬃嶺</p> <p class="ql-block">23天的河南行程結束了,但對河南的認識仍在繼續(xù),回顧旅途,在網(wǎng)上認真學習一個個景點的介紹,對河南的認識更加清晰。</p> <p class="ql-block">在踏入河南之前,我曾簡單地以為它不過是眾多景區(qū)中平平無奇的一員,然而當我置身其中,親身感受那撲面而來的文化浪潮時,這份先入為主的觀念瞬間被擊得粉碎,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處建筑,都在訴說著河南的故事,講述著華夏的文明發(fā)展史。</p> <p class="ql-block">“河以中國,豫見華夏”。當我們走過河南的一座座博物館和一個個古寺、古塔、古鎮(zhèn)后,歷史的天空被打開,也打開了我心中對歷史淵源的探索之迫切愿望……,殷墟的甲骨文,讓這里成為中國書法和文字文化的中心;開封的清明上河圖、洛陽的龍門石窟,是古代藝術的巔峰之作,而黃河,則以奔流不息的姿態(tài),連接著河南的過去與未來,成為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中原風骨,華夏之魂”。河南作為華夏文明的搖籃,黃河奔騰,嵩山巍峨,十三朝古都的輝煌,孕育了無數(shù)詩篇。河南的山河古跡,早已化為不朽的意象,訴說著中原的厚重與壯麗。</p><p class="ql-block">河南是天下之中,是祖源之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老家河南,中!????</p> <p class="ql-block">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熱愛旅行,并從旅行中學習歷史,增長見識,豐富自己,使旅行更加有意義。</p><p class="ql-block">記錄一段旅途!?</p><p class="ql-block">留下一篇回憶!?</p><p class="ql-block">分享一份快樂!??</p><p class="ql-block">謝謝美友們的圍觀,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