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出差路過濟南,遇一日本旅華考察團,說是去平度縣云峰山考察摩崖石刻。我一聽頓生興趣,因為當時我剛寫完一篇旅游散文《中國的摩崖石刻》,順道跟著考察團學者們去轉轉,也不失為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p> <p class="ql-block"> 未能想到一次偶遇,卻帶給了我一生離不開的學習與研究。此后,我收藏了云峰山石刻《鄭文公上碑》整拓本、清拓本《天柱山八種》以及日本與內地出版的各類研究資料、拓片等。這里我將日本學者對山東云峰山鄭道昭摩崖石刻的關注和研究,作一簡要介紹:</p> <p class="ql-block"> 云峰山摩崖石刻主要為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及其子鄭述祖所刻,如《鄭文公上碑》(511年)、《天柱山銘》(565年)等,但刻成后數(shù)百年間未被廣泛關注。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魏至北宋,長期一直湮沒無聞。</span></p><p class="ql-block"> 直到北宋末年,著名金石學家趙明誠才在《金石錄》中首次收錄《鄭文公上碑》,這是該碑最早的文獻記載。然而,當時也并未引起書法界的廣泛重視。</p><p class="ql-block"> 趙明誠在《金石錄》中對《鄭文公上碑》的記載主要包括以下幾點:</p><p class="ql-block">①碑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趙明誠記載《鄭文公上碑》位于“直南二十里天柱山之陽”(即山東平度天柱山南側)。</p><p class="ql-block">②與下碑的關系</p><p class="ql-block"> 他指出《鄭文公下碑》位于萊州云峰山,并提到“上碑在南直四十里天柱山之陽,此下碑也”,說明兩碑內容相近,但上碑字跡較小且風化更嚴重。</p><p class="ql-block">③碑文內容</p><p class="ql-block"> 趙明誠未詳細記錄碑文,但提到碑文記述鄭羲生平及鄭氏家族事跡,并考證了碑主及書碑者可能為鄭道昭。</p> <p class="ql-block"> 云峰山摩崖石刻直至清代,由于碑學復興的推動,才被人們重新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 清代中后期,書法家包世臣、葉昌熾等因反對“館閣體”的僵化風格,倡導學習魏碑,埋沒千年的《鄭文公上碑》才逐漸被書法界重視。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盛贊該碑“集篆情、分味、草韻之大成”,進一步提升了其學術地位。</p> <p class="ql-block"> 日本學者對山東云峰山鄭道昭摩崖石刻的關注和研究,始于20世紀初,并在拓本收藏、學術研究及出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p> <p class="ql-block">1. 日本學者的早期關注與研究</p><p class="ql-block"> 日本對云峰山石刻的研究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受中國清代碑學影響,日本書法界和漢學界開始重視北魏石刻藝術。云峰山石刻因其獨特的“圓筆”風格(康有為稱“云峰為圓筆之極軌”)備受關注。 </p><p class="ql-block"> 早期考察:20世紀30-40年代,日本學者如關野貞、水野清一等在山東進行實地考察,記錄云峰山、大基山等地的摩崖石刻,并帶回部分拓本。 </p><p class="ql-block"> 學術研究:日本京都大學等機構的研究者將云峰石刻與龍門造像、岡山摩崖并列,視作魏碑三大體系之一,并探討其書法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云峰山摩崖石刻(尤其是《鄭文公碑》)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魏碑風格“承漢隸之余韻,啟唐楷之先聲”,受到清代以來金石學家和書法家的推崇。尤其是日本書法界對魏碑書法有著更深入研究,云峰山石刻作為北魏書法的代表作,對日本書道(尤其是楷書和隸書演變研究)產(chǎn)生過影響。清代碑學大家包世臣、康有為對《鄭文公碑》的高度評價,也直影響了日本學者的關注。</p> <p class="ql-block">2. 日本藏鄭道昭摩崖拓本</p><p class="ql-block"> 日本收藏的云峰山拓本主要來自戰(zhàn)前考察及私人收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 </p><p class="ql-block"> 堀越喜博藏《置仙壇詩》拓本:現(xiàn)藏于哈佛燕京圖書館,為鄭道昭在大基山所書五言詩,拓本字口清晰,展現(xiàn)了北魏摩崖書法的自然韻致。 </p><p class="ql-block"> 三井文庫藏《鄭文公碑》拓本:日本三井家族收藏的早期未剔本,被用于書法研究及出版比對。 </p><p class="ql-block"> 京都大學藏《論經(jīng)書詩》拓本:與二玄社出版的版本相比,日本藏本更早,字跡保存較好。</p> <p class="ql-block">3. 日本的出版與研究著作</p><p class="ql-block"> 自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更加促進了日本學界對云峰石刻的研究,即不僅限于拓本的收藏,還涉及系統(tǒng)性出版和學術論述: </p><p class="ql-block"> 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收錄《鄭文公下碑》《論經(jīng)書詩》等,采用高清印刷技術,成為書法臨摹的重要范本。 </p><p class="ql-block"> 京都大學《云峰刻石研究》:20世紀中后期,日本學者結合考古學與藝術史方法,分析云峰石刻的書法風格及歷史背景,部分成果發(fā)表于《東洋文化研究》等期刊。 </p><p class="ql-block"> 水野清一與長廣敏雄的對比研究:盡管其代表作《云岡石窟》聚焦佛教藝術,但他們在山東考察時亦記錄云峰石刻,并與龍門、岡山摩崖進行風格比較。</p> <p class="ql-block">4. 日本書法團體的持續(xù)關注</p><p class="ql-block"> 云峰山石刻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仍是日本書法界的研究熱點: </p><p class="ql-block"> 書法旅游專線:自1998年云峰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后,日本書法團體每年約600人次前往考察,尤以《鄭文公碑》和《置仙壇詩》為研習重點。 </p><p class="ql-block"> 學術交流:日本書道聯(lián)盟與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合作,舉辦云峰石刻專題研討會,并推動拓本數(shù)字化。</p> <p class="ql-block"> 日本對云峰山石刻的研究以拓本收藏、學術出版和實地考察為核心,其成果不僅豐富了魏碑研究,也促進了中日書法文化交流。未來,隨著數(shù)字技術的發(fā)展,日本學界可能進一步深化對云峰石刻的跨學科研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