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來過色達的人可能都聽說過兩句話:色達,一個缺氧卻不缺信仰的地方。色達,一個看一眼就忘不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色達,藏語是金馬的意思,據傳色達縣是藏族史詩英雄格薩爾騫馬的地方。縣上的廣場就叫金馬廣場。</p> <p class="ql-block"> 色達縣有個洛若鎮(zhèn),平均海拔3900米,群山環(huán)繞,高寒缺氧。鎮(zhèn)域有一個喇榮溝,溝里有一個舉世聞名的紅色佛國――“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該佛學院即“色達佛學院”,又稱"五明佛學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傳佛教學院,屬藏傳佛教寧瑪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院以雪山腳下密集的絳紅色木屋群而聞名,眾多僧舍依山而建,密密麻麻的布滿山坡,形如蜂巢,與僧袍同色,匯成壯觀的紅色海洋,陣勢蔚為壯觀。這些"紅房子"是喇嘛和覺姆的修行居所,據稱擁有數萬名僧侶和覺姆在修行。當陽光灑在紅色的房子上,整個佛學院仿佛籠罩在一片神圣的光輝之中。</p> <p class="ql-block"> 學院前身為喇榮寺五明佛學院。上世紀80年代,寧瑪派高僧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擴建修行點,創(chuàng)建小規(guī)模講經院和禪修院各一座,時有32名學員,晉美彭措任堪布。1985年5月,形成喇榮學經點,至1993年,學經點學員增加至2千多人,經師54人。1997年,成立喇榮寺五明佛學院。90年代以后學院規(guī)模愈發(fā)壯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明”是宗教用語,五明可分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是指工巧明、醫(y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小五明是指修辭學、辭藻學、韻律學、戲劇學、星系學。實際上,五明是將宇宙之萬有歸納為五個方面,稱之為五明、五暗,宇宙間一切美好的、利益眾生的概之為明,迷在昏沉、不祥的概之為暗,這才是佛陀的五明真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院的課程設置分顯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顯教又設有戒律、因明、俱舍、中觀和般若。密教又設有續(xù)部經典、各類加行、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和竅訣等。共同文化課設有聲明、醫(yī)方明、藏文、漢文、計算機、歷史等內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院的生源來自全國各地,主要包括四川 、青海 、甘肅 、云南 、西藏等地以及海外的佛教愛好者和信徒。可見其影響力不僅局限于國內,還擴展到了國際范圍。</p> <p class="ql-block"> 學院學制6年,成績優(yōu)異者通過更長時間學習(13年)可獲堪布學位,相當于寺院的主持或方丈。大部分學員畢業(yè)后回原推薦寺院或留任知名寺院,或繼續(xù)學術深造或在佛教機構任職,也有人參與文化傳播與新媒體工作。</p> <p class="ql-block"> 該地核心宗教建筑“壇城”矗立于山坡的制高點,是轉經祈福的圣地。不遠處的山巔有一處天葬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所有僧侶須嚴守戒律,男女僧舍嚴格分設隔開,日常以誦經、辯經和禪修為主,冬季進行“百日閉關”等嚴苛修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院的僧人生活是自理的。僧人們自己解決物質供應、建筑規(guī)劃、交通、供水、供電和排污等問題。他們自己建造的棚屋通常是單層獨居,使用木材和煤炭作為燃料,供電時間有限,生活用水需要自己去取。僧人們還自己處理垃圾和排污問題,生活垃圾量很小,主要依靠自然降解和定期帶走處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僧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較為簡陋,棚屋區(qū)是典型的藏房結構,使用石質地基和木材建造,屋頂有煙囪用于排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院區(qū)域通有公交車,學員可以使用手機,餐食由學院統(tǒng)一配給,也通過信眾供養(yǎng),學員需向學院繳供養(yǎng)金。</p> <p class="ql-block"> 對于普羅大眾而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就是一道風景靚麗的紅色佛國人間凈土,是一次近距離感受信仰的場所。實際上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凈土和道場從根本上講都在心中。而對于信徒來說,神秘靜逸的修行將是他們信仰的培植和升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學院已經被納入洛若鎮(zhèn)整體規(guī)劃,曾經實施拆違改造,電網升級等措施,改善了學修環(huán)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里不是旅游景點,只是一個傳經修行的地方,目前實行預約制,限流參觀,每天參觀人數為2000人。在“壇城”路口有專人值守,不得進入僧人生活區(qū),總體逗留時間不得超過90分鐘,禁止拍攝天葬和僧人生活。</p> <p class="ql-block"> 能適應缺氧的高反狀態(tài),就可相信真誠的信仰力量。</p><p class="ql-block"> 當夕陽西下時,下山的班車載著我們又回到了縣城。據說佛學院的夜景特別漂亮。</p> <p class="ql-block"> 部分內容摘自網絡,感謝您的欣賞和鼓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