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蔡建國/文</h3> 今年清明,偷閑在家整理舊書,隨手翻到了在職期間司老送我的幾本書,不禁為去年老先生仙逝,學龍兄未通知諸友前往吊唁,感到遺憾。<br>司老是我的長輩,又是同行。2011年我調入市地方志辦公室,主持完成阜陽市二輪修志工作,其間經(jīng)歷許多人和事,所遇艱難困苦難以名狀,不少雖已漸漸淡去,但司老給我留下的印象難以抹去。<br>司老先生早年一直從事教育工作,1982年調到原阜陽縣地方志辦公室。走上修志崗位后,帶領一班人全身心投入,主持編修完成了90萬字的《阜陽縣志》。該志不僅獲得了全省縣市區(qū)志一等獎,還榮獲了國家二等獎,可見老先生的工作能力和業(yè)務水平。正因此,離休后又被地區(qū)志辦聘請,參與了《阜陽地區(qū)志》和《阜南縣志》的編纂。阜陽撤地設市后又馬不停蹄地編寫了《阜陽年鑒》1-4卷、《潁州區(qū)年鑒》1-4卷。老先生敬業(yè)精神和工作態(tài)度超乎一般修志工作者。<br>中國自古重視地方志編纂。近代以來,由于戰(zhàn)爭頻繁、歷史變遷,地方志編修出現(xiàn)斷層。新中國成立后,一度組織編修志書,但因人手、經(jīng)費等種種因素,未能形成體系,直到1982年,國家才正式著手新中國第一輪志書編纂出版工作,而作為法規(guī)條例《中國地方志工作條例》國務院2006年才予以頒發(fā)。因此說,80年代的一輪志書編修工作是在一無新志范例、二無修志經(jīng)驗、三無專業(yè)人手的狀態(tài)下開展的,任務之重、工作之難,可想而知。記得我剛到市地方志辦上任,去看望市志辦負責市志一輪編修老主任時,聽說他們任務完成后,積勞成疾,雙雙頸椎都做了次大手術。面對當時遲遲未能鋪開的二輪志編修工作,自己心中不禁黯然發(fā)怵。待到數(shù)年后完成二輪志的編纂出版,更深深體味到這項工作的艱辛,同時也更加敬佩司老先生對方志工作的熱愛和堅守。<br>令人贊嘆不已的是,司老先生1991年離休后直到去年99歲高齡仙逝前,一直筆耕不輟,先后成就了80余部的涉及國事、家事,以及養(yǎng)生等方面著述,這在全國方志界來說,實屬罕見!.<br>我在市地方志辦公室工作期間,參加了不少全國、全省地方志會議,聽說和見證了不少作為方志人的故事和傳說,但像老先生這樣,把工作做成了興趣,把興趣上升到信念,并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貫穿始終,這無論是在全國方志系統(tǒng),還是在其他行業(yè)都是令人驚嘆的。<br>在中國老齡化社會日趨嚴重的情況下,老年生活成為一個繞不開的社會話題。縱觀退休老人眾生相,出現(xiàn)了牌友、棋友、釣友、驢友、舞友、歌友、攝影友等等,各有所取,各得其樂,生命狀態(tài)千姿百態(tài),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但也不時聽到看到身邊及網(wǎng)絡上退休不久或60、70剛過,即染上重疾,不幸而終,讓人唏吁不已。<br>其實,人生是一個過程,不管是青年、中年或老年,這是一個賡續(xù)不斷的延伸,因果也自在其中。當人們經(jīng)歷過不同的歲月、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艱難困苦,如何超越過去,尋找到自己的目標,并轉化為信念一路前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不少老人,退休之后參與不少社會活動,但往深處細思,除了一時的情緒快樂,并沒形成清晰的方向,當群聚群散,留下獨處時,總難免產(chǎn)生幾分茫然失措、渙散失序。而司老無論古稀之年、耄耋之年、乃至期頤之年,一直專注堅持,讀史修志,癡心不改??芍^信念融入了生命,生命充實飽滿;信念超越了生命,生命長盛不衰。<br>清明時節(jié),撫書思人,有感而發(fā)。既是對司老的紀念,也算對心中遺憾的撫慰,更是對自己的啟迪吧。<br>乙巳清明記。<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