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黎川縣,隸屬于江西省撫州市,位于江西東部,贛閩兩省交界處,戶籍人口24.5萬人。</p> <p class="ql-block"> 黎灘河,風(fēng)光秀美,凝聚天地靈氣,從古至今,一直是黎川最靚麗的風(fēng)景。</p> <p class="ql-block"> 新豐橋,黎川古城的標(biāo)志性古建筑,始建于宋代。</p> <p class="ql-block"> 黎川古城,始建于南宋,繁盛于明清,古城是明清廳堂建筑與民國騎樓建筑匯聚的歷史街區(qū)。</p> <p class="ql-block"> 黎川張恨水舊居,坐落于黎川古城南津渡口,新豐橋邊,為清代中晚期建筑,距今有200多年歷史。</p> <p class="ql-block"> 張恨水(1895.5.18-1967.2.15),安徽省安慶市潛山人,原名張心遠,筆名張恨水。張恨水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報人、作家,被尊稱為“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xué)大師”。1905年,年僅十歲的張恨水隨父母在這里生活了一年。</p> <p class="ql-block"> 舊居依河而建,面朝新豐橋,為磚混與木樓結(jié)構(gòu),占地380平方米,樓下是生活與工作接待場所,中間有一方天井,樓上設(shè)有古色古香的臥室、學(xué)堂和書房。少年張恨水在這里接受了古代文學(xué)啟蒙并喜歡上了小說和詩詞,學(xué)業(yè)上有了不少進步。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舊時政府厘卡也設(shè)在這里。1905年,張恨水的父親張聯(lián)鈺于此辦公,負責(zé)輔助當(dāng)?shù)卣魇绽褰?。?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還做過染坊、紙行、貨棧,但一直保存完好。黎川張恨水舊居,是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張<span style="font-size:18px;">恨水生活遺跡。</span></p> <p class="ql-block">側(cè)廳堂</p> <p class="ql-block">主廳堂</p> <p class="ql-block">廚房、餐廳</p> <p class="ql-block">磨房</p> <p class="ql-block">庭院古井</p> <p class="ql-block">二樓廳堂</p> <p class="ql-block">二樓私塾</p> <p class="ql-block">厘卡柜臺</p> <p class="ql-block">“杖朝德望”額匾</p> <p class="ql-block">上世紀(jì)30-60年代張恨水</p> <p class="ql-block">張恨水生平成就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張恨水(1895-1967),原名張心遠,祖籍安徽潛山,江西出生?,F(xiàn)代著名報人、作家。</p><p class="ql-block"> 張恨水天資聰穎,以少年才子聞名鄉(xiāng)里。二十三歲正式步入報界,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勤于筆耕,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在近五十年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生涯中,堅持大眾化、通俗化方向,創(chuàng)作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八十一夢》《巴山夜雨》等中長篇小說一百二十余部和大量的散文、詩詞、言論等,共計三千余萬字。其作品新舊交融、雅俗共賞,對中國二十世紀(jì)上半葉的社會進行了百科全書式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他堅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匯古今,吸納中西,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章回小說大家”和“通俗文學(xué)大師”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黎明山川,黎水悠長,文華黎川孕育了少年張恨水的文學(xué)夢想,黎川山水成為一代小說大家張恨水筆下永遠的“夢里江南”。</p> <p class="ql-block">恨水在江西</p> <p class="ql-block">少年于黎川</p> <p class="ql-block">黎川對張恨水文學(xué)生涯的獨特影響</p><p class="ql-block"> 在黎川第一次接觸小說。10歲時少年張恨水隨父母來到黎川,在一條烏蓬船上,第一次接觸到了通俗小說《殘?zhí)蒲萘x》,從此張恨水對小說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世事難料,黎川之行的一次偶然發(fā)現(xiàn),引領(lǐng)了張恨水的一生,并造就了一位杰出的作家,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的偉大奇觀</p><p class="ql-block"> 在黎川第一次對文言虛詞有了了解。少年恨水在黎川開始接受古代文學(xué)的啟蒙教育。在私塾先生的影響下,張恨水購買閱讀了大量的古典小說,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這一年,傳統(tǒng)文化在他腦海里扎下了根,為后來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在黎川第一次愛上了詩詞。少年恨水在黎川喜歡上了《千家詩》,并要求先生領(lǐng)讀,雖然不能領(lǐng)會其中的含義,但他念得很有味,莫名其妙的有味。因此張恨水后來成了愛弄詞章的人</p><p class="ql-block"> 在黎川留存了張恨水唯一的舊居。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張恨水輾轉(zhuǎn)生活過許多城市,百年過后,只有在黎川的舊居仍然保存完好,這是全國唯一幸存的張恨水生活硬件遺跡,因而具有特殊的文化與歷史價值。</p><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張恨水的兒子張伍先生,黎川之行中非常感慨地說:“黎川是父親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啟蒙圣地,是黎川的山水蘊育了張恨水,是黎川的人文山水賦予了張恨水的才華與靈氣”。</p> <p class="ql-block">求學(xué)漂泊路</p> <p class="ql-block">報人求真知</p> <p class="ql-block">創(chuàng)作成就碩</p> <p class="ql-block">三代黎川情</p> <p class="ql-block">結(jié)束語</p><p class="ql-block"> 張恨水從事新聞工作三十年、文學(xué)創(chuàng)作五十年,勤奮筆耕、淡泊自守,銳意創(chuàng)新、砥礪前行,他留給我們的文學(xué)遺產(chǎn)與精神財富,如黎河之水悠遠綿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