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畫自古以來就已經形成自己獨特的評價體系,即“神、逸、妙、能”的品評標準。謝赫的《古畫品錄》之所以用“畫品”二字作自己著作的命名,就是因為中國人看畫首重“畫品”?!捌贰闭?,“氣韻生動第一”,“骨法用筆第二”。而要能得到“氣韻生動”,首要的功夫就是要多讀書,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也,而這個“神”,就是“氣韻生動”。</p><p class="ql-block"> 這次看黃賓虹畫展,給我第一強烈的感受就是讀書第一。第二,黃老講筆墨游離于傳統(tǒng)技法程式的規(guī)范之外,用他的話講就是“錯版”法,它凸顯了筆墨的抽象性因素,同時減弱了傳統(tǒng)技法程式在“象物”功能上的運用,從而實現(xiàn)了中國畫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轉換??梢哉f,黃賓虹之所以偉大,他的美術史價值正好就體現(xiàn)在這里。</p><p class="ql-block"> 看黃賓虹的畫,尤其是“黒賓虹”階段的作品,我們可以欣賞到他筆墨任意馳騁的痛快淋漓,也可以欣賞到他“五筆七墨”變化的神變和美妙。但這種美妙已迥然不同于海派“三吳一馮”以及清代四王筆下所追求的筆精墨妙。我們有理由認為“四王”及“三吳一馮”筆下所追求的筆精墨妙是將筆墨變化與技法程式的運用高度統(tǒng)一起來的,而黃賓虹卻打破了這種統(tǒng)一性。換言之,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筆精墨妙要求看,黃賓虹的很多畫———尤其是“黒賓虹”階段的作品———那簡直就是“胡涂亂抹”。但是換個角度,如果我們從中國畫筆墨現(xiàn)代性轉換的角度來看,黃賓虹正好成了我們所期待的以抽象性價值為標榜的現(xiàn)代性的大師。</p><p class="ql-block"> 黃賓虹的“胡涂亂抹”為何能成為大師?我想這與他作為一名知名的美術史論家的學者身份相表里的,正因為他是位學者,正因為他讀書多,所以他的一筆一劃都極其富有書卷氣(即文人氣)——正是這一點保證了他筆下筆墨的“品”高?!皶須狻彪m然不能直接被注解為“氣韻生動”,但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沒有了“書卷氣”,那也絕對不可能有氣韻生動。</p><p class="ql-block"> 因此說,是“書卷氣”保全了“黒賓虹”不被認為是胡涂亂抹,而相反被認定為是中國畫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轉換的一位大師的根本原因;是“品”高保證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黒賓虹”不被認為是胡涂亂抹,而相反被認定為是中國畫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xiàn)代形態(tài)轉換的一位大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