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甘肅慶陽,有一處著名的佛教圣地——北石窟寺。在國內(nèi)眾多的石窟遺跡中,北石窟寺的規(guī)模不大,存在感相對不強,但其獨特的風格絕對是獨一檔的存在?,F(xiàn)由敦煌博物院托管,段文杰先生親筆提名,使得北石窟寺的管理、保護、研究等更上層樓。</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建在覆鐘山的崖壁之上,整座山形像一口傾覆的大鐘,故曰覆鐘山。面對碧流(蒲河、茹河),自北魏509年開始開鑿,由北魏涇州刺史奚康生創(chuàng)建,歷經(jīng)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均有開鑿整修,雖隱藏在黃土高原深處,至今仍散發(fā)著迷人的光芒。但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人為因素,石窟的風化、損壞嚴重,目前正在進行修復保護。</p> <p class="ql-block">一般來說,佛教石窟是隨佛教由西向東傳入開鑿而成,但北石窟寺卻是由東面的洛陽向西反過來傳入的,所以這里既有北魏遷都洛陽后形成的褒衣博帶風格,又受到當時胡人風格的影響,形成自成一派的獨特藝術(shù)風格。</p> <p class="ql-block">石窟對面,孤獨地矗立著一座清代戲樓,在廣袤無際的黃土高原襯托下,戲樓顯得格外渺小而倔強,歷經(jīng)風雨,面對著宏大石窟,為佛祖歌唱。</p> <p class="ql-block">北石窟寺的精華是165窟,號稱中國最大的七佛窟。石窟造像風格“秀骨清像”,體現(xiàn)北魏士大夫?qū)徝?。門外兩側(cè)立著兩位胡人裝扮的天王而非力士,天王腳下是雄獅,雖慘遭損壞,但其依然透漏出威武雄壯的氣勢,可謂霸氣外漏。</p> <p class="ql-block">進入165窟,窟內(nèi)一片漆黑,隨著冷光手電的照耀,頓時感到無比震撼。窟內(nèi)七尊主佛造像,高8米,巍然環(huán)伺而立;脅侍菩薩十身,高4米,分立于主佛身邊。整個洞窟窟高14.5米,寬21.7米,深15.7米,遍布雕塑、壁畫等,給人以極大的壓迫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到肅穆莊嚴。</p> <p class="ql-block">置身其中,隨著導游的深入講解,逐漸適應(yīng),慢慢沉浸其中,又感覺到每一尊高大威嚴的佛像都面露慈祥,俯瞰著眾生,呼之欲出,生出許多親切之感。</p> <p class="ql-block">這七尊佛像分別代表佛祖釋迦牟尼和他之前就已經(jīng)成佛的六位圣者,構(gòu)成了壯觀的“七佛”景觀。</p> <p class="ql-block">前壁南北兩側(cè)交腳菩薩各一身,高5.8米。</p> <p class="ql-block">窟門內(nèi)上部浮雕千佛,窟頂四坡浮雕坐佛、伎樂、飛天、弟子、佛塔及“游走四門”、“舍身飼虎”、"蓮花化生”等本生、佛傳、經(jīng)變故事畫面。</p> <p class="ql-block">鎮(zhèn)館之寶是165窟進口南側(cè)的騎象菩薩,高3.05米。這尊護法神的雕像,頭戴玉冠,儀態(tài)優(yōu)雅,氣質(zhì)恬靜。這個造像在北魏時期極為罕見,給人一種古老而神秘的感覺。有人認為這是普賢菩薩,因為普賢菩薩的坐騎是大象,但專家考證后認為是佛教中的護法神——帝釋天。</p> <p class="ql-block">165窟進口北側(cè)的造像是三頭四臂阿修羅天,通高3.1米。</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窟內(nèi)佛像前有一根石柱,刻滿了文字,其中有一句咒語:若有不善男女專心盜油,永墜地獄,托生禽獸。看樣在佛主面前也難免人間世俗啊。</p> <p class="ql-block">另外,還開放了二個石窟,盛唐時期開鑿的32號窟,據(jù)說是以武則天為模本修建的大佛,體現(xiàn)了盛唐的藝術(shù)風格。暢游北石窟寺,領(lǐng)略獨特的石窟藝術(shù)魅力。慶陽寶藏北石窟寺,值得關(guān)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