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長江兩岸》特約稿</p> <p class="ql-block">作家余秋雨說:“長江是詩歌之江?!遍L江哺育了我們家鄉(xiāng)的詩人、文化巨匠林散之。</p><p class="ql-block"> 林散之于1898年出生在長江之濱,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烏江即駐馬河,長江的支流。林散之的祖輩們是打魚出身,林散之從小在江邊戲水弄潮長大,與長江唇齒相依,對這條母親河有著濃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在他12歲那年夏天,長江破圩,江水淹到他家江家畈大宅門口。大人們?yōu)閲乐氐乃疄亩找箛@息。林散之卻興奮異常,在門外捉魚摸蝦,好不痛快!他的父親正在患病。他母親吳氏叫他去鎮(zhèn)上抓藥,本來后山有旱路去烏江鎮(zhèn),但林散之卻異想天開,決定從水上行,這樣既近些,可快點把藥取回,同時又可以借此歷險一番。他找到一個小漁盆和一把傘,一根竹竿兒。人仰臥盆中,張開傘,以傘代帆,以竿代舵,適逢順風,漁盆搖搖晃晃,江水載著他,直向烏江鎮(zhèn)駛去。鄰人見了大驚,忙去告訴他母親。母親吳氏聽了,如雷轟頂,急忙請人駕船去追。一直追到鎮(zhèn)上,最后在藥鋪才找到。吳氏見到林散之平安回來,又驚又喜。再也不敢讓林散之一人去抓藥了。</p><p class="ql-block"> 在烏江到處流傳著林散之正直清廉,大公無私,帶領群眾修圩堤,抗洪救災的故事。1931年33歲的林散之從上海師從黃賓虹回到家鄉(xiāng),當年初秋,家鄉(xiāng)發(fā)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災。江堤倒塌,洪流排山倒海般地向圩區(qū)撲來。只一兩個小時,整個圩區(qū)變成一片汪洋。圩民哭喊連天,小漁船、木盆、門板、竹木,一切能漂水面的東西都被用來載人、裝糧、逃命。有的人來不及跑,就爬上屋頂、樹梢,來不及爬的就被淹死。也有的爬上樹后被毒蛇咬死。悲慘之狀,慘不忍睹。林散之在家鄉(xiāng)群眾中有較高威望,因他"能文能武",為人正直,樂于助人。當?shù)厝罕娕龅绞裁匆呻y大事,總喜歡來和林散之商量。災情發(fā)生后,五個圩長和當?shù)乩限r都跑來,要求林散之出來擔任抗洪救災重任。"長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艱!"屈原的詩激勵著林散之,他感到此時是應該站出來為家鄉(xiāng)出力了!大家一致推舉林散之為"圩董",統(tǒng)管全圩。他帶領群眾與國民黨貪官斗爭,把賑災物資分毫不少地發(fā)到群眾手中,修復了圩堤,取得了抗洪救災的勝利。他人生的這段經歷,為他解放后在江浦縣擔任副縣長,分管水利積累積了寶貴的經驗。1954年發(fā)大水,1955年春黨和人民政府狠抓水利興修。林散之根據其切身經歷,飽含熱情、酣暢淋漓地創(chuàng)作了巨幅國畫《江浦春修圖》長卷,反映了新社會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偉大氣魄!這幅畫永載史冊!現(xiàn)在在南京浦口區(qū)的一段江堤就被命名為”林公堤“,碑上刻著散老的手跡集字,并有散老風塵仆仆在江堤上治水的塑像。</p><p class="ql-block">長江不僅給予林散之生命,而且還孕育了他的文人氣質。 他的江上草堂與唐朝大詩人張籍的早年寢饋其中,絕俗往來的讀書處—— 白衣庵僅一水之隔。據林散之《游白衣庵記》記載:“ 白衣庵距烏江右隴之原,為唐張司業(yè)先生籍讀書故處。山不甚高,河水透通經其下。登之可望牛渚江,江南翠螺、馬鞍諸山起伏隱現(xiàn),皆置其前?!辈懙溃骸按呵锛讶?,江山明媚,花木清妍,而高坐一庵,焚香掃地,從容以先圣訓故典籍之遺,發(fā)奮以忘食,愉快以忘憂,不知天地更有何事?” 林散之少年時代就以家鄉(xiāng)詩人張籍為榜樣,散老有詩為證:“我家江上一水隔,亦有茅堂竹間立。左圖右史樂所適,漁獵古今忘朝夕。私心雅欲學古人,步趨未肯讓寸尺?!鄙蟼€世紀初,在文化淵源流長的烏江,有一群以林散之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酷愛祖國詩文書畫傳統(tǒng)文化,學習古代的林泉高士,潔身自好,以梅蘭竹菊自謂,志向高遠。這群當時不為人知的民間文學藝術家,他們大多從事教育工作,嘯傲山林,談詩論文、切磋藝術,寫詩作畫。他們視富貴如糞土,視名利如蒼狗。結為金蘭、君子交,被譽為烏江“松竹梅三友”,”晥東九君子“等?!笆恐鶚淞⒂幸援愑谌苏咭印!?lt;/p><p class="ql-block">烏江之水日夜流兮!訴說不盡長江邊世世代代發(fā)生的傳奇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