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具特色的一個。 碑亭的外墻裝飾著經(jīng)輪, 以琉璃牌樓為界,下一程的樓群便都是藏傳佛教的樣式了。 普陀宗乘之廟占地22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筑大紅臺位于山巔,通高43米,臺中央萬法歸一殿是主殿,殿頂部高出群樓,殿頂都用鎏金魚鱗銅瓦覆蓋。60余座(現(xiàn)存40余座)平頂?shù)锓渴桨着_和梵塔白臺隨山勢呈縱深式自由布局,無明顯軸線。普陀宗乘之廟是清政府舉行重大宗教儀式和進行政治活動的場所,是清王朝鼎盛時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漢藏建筑融合再創(chuàng)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和社會價值。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時期遺留下來的具有民族、歷史、藝術(shù)、科學(xué)價值的建筑遺存,從不同的側(cè)面反映了該時期的社會活動、社會關(guān)系、意識形態(tài)以及利用自然的狀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廟在內(nèi)的“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遺產(chǎn)。 大紅臺下部為白臺,二者形成色彩對比。大白臺寬約150米,高約18米,占地面積約萬余平方米,容積18萬余立方米,實心,下部用花崗巖條石砌筑,上部砌磚,白灰抹面。大白臺外立面設(shè)有三至五層紅灰抹成的藏式梯形盲窗,其中正立面設(shè)有三層梯形盲窗。從大白臺前的東西兩側(cè),沿著石階登道可來到第一個平面——大白臺頂,大白臺頂上置有四個大鑄鐵水缸、四個大石雕幢竿座。大白臺頂巨大,視野開闊。 大紅臺南面正中嵌飾垂直琉璃佛龕六個,黃綠相間,漢式手法,一是標記軸線,二起裝飾作用,三是表示乾隆60歲生日。紅臺頂部砌女兒墻,墻下三面(東、西、南)裝飾黃琉璃佛龕共80個,表示乾隆母親80歲壽辰。拔檐石下置排水長槽。紅臺內(nèi)里五至七層為三層閣樓,每層44間,四面合圍,亦稱群樓。 萬法歸一殿在大紅臺群樓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進間大殿,也是普陀宗乘之廟的主殿。四角稍間收進一半,重檐四角攢尖頂,上覆鎏金魚鱗銅瓦,四條屋脊飾有波狀鎏金瓦,藏式法鈴寶頂,殿頂使用頭等金葉14000多兩。該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數(shù)民族領(lǐng)袖禮拜之所。迎門是銅琺瑯菩提塔,塔中央的紫檀反花佛龕內(nèi)供奉彌勒佛。東西兩側(cè)是紫檀壽字塔。塔前的供桌上有五供、八寶、珊瑚樹等物,均為該殿內(nèi)的原物。靠北擺放的屏風上,原來有一幅高10米、寬3米的巨幅緙絲緞繡佛掛像,民國時期被軍閥盜走。屏風前原供奉釋迦牟尼像,再前供奉宗喀巴像,大殿兩側(cè)供奉達賴和宗喀巴像,都是紫銅質(zhì)地?,F(xiàn)在屏風前的無量壽佛以及兩側(cè)的八大菩薩、宗喀巴等銅像均是從群樓內(nèi)移來,并非該殿內(nèi)的原物,這些銅像每尊重約半噸。 殿內(nèi)的金龍藻頂華貴莊正 爬三層樓的樓梯來到大紅臺的頂部,可以真切地感受萬法歸一殿的金頂。 從這里再登一個臺階,就到了大紅臺的最頂端——慈航普度殿,圓了“普陀宗乘之廟”的本意。從這里四下遠眺,視野開闊,美景盡收眼底。 然后一層一層往下走 大紅臺內(nèi)、萬法歸一殿前,有兩座木雕寶塔直通臺頂 侵華日軍在白臺上亂刻的字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