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蒂卡爾第四神廟</b></p><p class="ql-block">蒂卡爾四號神廟是一個位于中美洲危地馬拉的古代瑪雅城市蒂卡爾的金字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在瑪雅世界最高的建筑之一 。金字塔是建立于西元741年,位于蒂卡爾三號神廟的西部。</p> <p class="ql-block">金字塔是建立于西元741年,位于蒂卡爾三號神廟的西部。蒂洲危地馬拉的古代瑪雅城市蒂卡爾的金字塔。這是在瑪雅世界最高的建筑之一。金字塔是建立于西元741年,位于蒂卡爾三號神廟的西部。蒂卡爾四號神廟可能是前哥倫布時期新大陸最高的建筑,雖然特奧蒂瓦坎的金字塔可能曾經超過它。</p> <p class="ql-block">茂密的叢林遮擋不住蒂卡爾高大雄偉的神廟,圖中為蒂卡爾一號,二號和三號神廟遺跡金字塔的興建,是為了紀念去世的國王Yik'in Chan Kawil所統(tǒng)治的蒂卡爾王朝,此建筑可能作為Yik'in Chan Kawil的陵墓。考古學家認為,Yik'in Chan Kawil的墳墓的地方在于未被發(fā)現的太陽穴下方。坐在此建筑的上方時,我們可以看到蒂卡爾一號神廟、蒂卡爾二號神廟、蒂卡爾三號神廟遺址。</p> <p class="ql-block">蒂卡爾是瑪雅文明最大的遺棄都市。約在1696年被發(fā)現、1848年發(fā)掘、1955年起對外開放。蒂卡爾曾坐落于危地馬拉的佩滕省叢林中沼澤環(huán)繞的丘陵之上。蒂卡爾由九組建筑群和大廣場組成且以橋梁和堤道相連。蒂卡爾占地面積約為2.6平方公里。這座巨大的古瑪雅城市則在公元800年~900年謎一般被遺棄。1963年起蒂卡爾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F如今已經成為了游覽勝地。位于危地馬拉北部的蒂卡爾國家公園是一座:浮現在原始森林中的瑪雅文明最早、也是最大的神殿遺跡。蒂卡爾最初的意思為:“能聽到圣靈之聲的地方”。蒂卡爾古城遺跡中最大的杰作是五個巨大的金字塔神殿。當您站在64米高的4號神殿頂端。遠聽野鳥孤鳴、鳥瞰四周原始森林的與此同時。有似身在摩天大樓般非凡感覺享受。蒂卡爾國家公園包括數種地形:例如有丘陵、沼澤、山地等等。另外還有幾處沉積巖保存了從中生代到第三紀的地質資料。并保存著包括沼澤雨林到山地森林的多種叢林模式。蒂卡爾國家公園叢林中也生活著不少珍稀動植物。在叢林的心臟地帶坐落著被繁茂植被所環(huán)繞著的瑪雅文明主要遺跡。1979年蒂卡爾國家公園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p> <p class="ql-block">蒂卡爾的歷史大致可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時期。大約在公元300年~450年間發(fā)展成為古典時代瑪雅最大城市。但在其后約二百五十年間蒂卡爾卻進入了衰落。而后在公元700年~800年間又再度復興崛起。并逐漸發(fā)展成最大規(guī)?!,F如今我們所看到的很多神廟也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筑。到了公元900年左右。蒂卡爾跟其它一些古典時期瑪雅城市一樣。不明原因就被神秘地棄置掉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八、祗陀林佛塔</b></p><p class="ql-block">祗陀林佛塔(Jetavanaramaya)是斯里蘭卡最大佛塔,也是世界最大佛塔之一。又成舍利子塔,在古城阿努拉達普拉。</p> <p class="ql-block">屬上座部佛教。由摩訶舍那王(公元276-303年)在提波南昆耶·帝沙王修建的大寺庭院內的空地上開始建造,后又由摩訶舍那王之子室利彌伽楚納王(公元303-331年)繼續(xù)修建。塔基直徑約112米,塔現雖成為殘塔,其高度仍達70米。塔正面建筑上的雕像,造型柔和,姿態(tài)優(yōu)美,面部表情活潑。佛塔石門柱高近11米。柱上刻有各種花紋圖案的裝飾浮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九、重元寺</b></p><p class="ql-block">重元寺是一座寺廟,初名重玄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北宋初,更名承天寺。北宋末,更名能仁寺。南宋末年鄭思肖將《心史》沉藏于寺井。蒙元時期,易名為承天能仁寺。天佑三年(1356年)張士誠攻克蘇州后,改寺為宮,明朝復為寺。滿清時期因避愛新覺羅·玄燁的名諱,改“玄”為“元”,為重元寺,重元寺名就一直沿用。后重元寺在文革中完全損毀。2003年11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恢復重建重元寺,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兼任住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蘇州重元寺主動退出4A級景區(qū),經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復核檢查,已做出同意其退出的決定。</p> <p class="ql-block">重元寺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時期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與同時代興建的寒山寺僅隔一年,已經有1504年的歷史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史上重元寺作為禪宗的佛教場所,香火極盛。重建后的重元寺,地處風景秀麗的陽澄湖半島之中,最大的特色要屬水上觀音院內高達33米的觀音圣像了,是體現重元寺蓮花佛國、觀音道場獨特風貌的一處景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廟的建筑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大雄寶殿建筑面積達2100平方米,是國內寺廟中最大的單體建筑。寺廟前的觀音島上供奉著目前中國室內最大的高33米的觀音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陽澄湖上遠眺重元寺,雄偉的大雄寶殿氣勢恢弘,飛檐翹角的觀音閣偉岸壯觀,加上寺院層層推進的主體建筑和堪稱海內巨制的觀音像、銅腔皮革鼓、海島觀音壁以及能發(fā)出唐朝第一律第一聲的銅鐘等等,再現了當年重元寺的風采。</p> <p class="ql-block">重元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監(jiān)二年(公元503年),與寒山寺、靈巖寺、保圣寺同時代。梁武帝蕭衍以佛化治國。一時上行下效,全國崇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日傍晚,住在長洲縣衙西北二里處的官員陸僧瓚,見官宅上空祥云重疊,便突發(fā)奇想,立即奏請梁武帝,主動建議舍棄自家官宅,在原地改建一座寺廟,并為寺廟取名“重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據記載,梁武帝欣然同意,并賜匾表示嘉許,匾額題為“大梁廣德重玄寺”?!爸卦啤北徽`為“重玄”,是奏章轉抄上遞過程中的差錯。</p> <p class="ql-block">重元寺一直興盛到中唐時代。270多年后,時任蘇州刺使的唐代大詩人韋應物曾有一首《登重元寺閣》寫重元寺:“時暇陟云構,晨霽澄景光。始見吳郡大,十里郁蒼蒼。山川表明麗,湖海吞大荒。合沓臻水陸,驕闐會四方。俗繁節(jié)又喧,雨順物亦康。禽魚各翔泳,草木遍芬芳。于茲省甿俗,一用勸耕?!薄L拼娙死罴斡?、皮日休、陸龜蒙等也有描寫重元寺的詩作。公元842年,唐后期武宗會昌二年,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滅佛”運動突然爆發(fā)。朝廷對僧人展開了殘酷的迫害和殺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蘇州城里的寺廟大量被毀,僧人紛紛遷出城外,有的在別處另建新寺。離蘇州城三十里的唯亭鎮(zhèn)便出現了一座新的重元寺。原名重元寺的上海靜安寺,建于唐會昌三年,很可能和唯亭重元寺是同一時期、同一背景下的產物。吳越錢镠時代(公元908-932年),曾對重元寺進行過大規(guī)模的修葺。重修后的重元寺,仍是一座“巨剎”,規(guī)模宏大,殿閣崇麗,寺前有兩座土山,兩塊異石立于庭前,一尊高丈余的無量壽佛銅像屹立于中央,十六尊羅漢環(huán)立兩側。另有別院五座。</p> <p class="ql-block">重元寺還有一座圣姑廟,所謂圣姑,就是梁武帝時舍宅建寺的陸僧瓚的女兒。當地人供奉圣姑是為求子。重元寺在宋朝改名為承天寺。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又因朝廷禁止寺觀橋梁以“天、圣、皇、王”等字命名,而改名為“能仁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大中元(公元1008年),一個叫男師貞的人與宗族里的人們商量后,買下一塊地,將已被廢棄了的重元寺里的一座石幢重新豎立了起來。成書于清道光年間(公元1848年左右)的《元和唯亭志》說:“(重元寺)今遺跡俱湮,唯寺前石幢一軀,猶唐時建。”石幢是寺廟的紀念性標志物,韓崇等清代詩人都有感于歷史的滄桑,為這座石幢寫過詩。</p><p class="ql-block">元代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3年),重元寺曾毀于火。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由悅南楚和尚重建,再次恢復一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把重元寺在宋代的兩個名字合二為一,稱“承天能仁寺”。又有人叫它“雙峨寺”,這很可能是因為寺前有兩座土山,也可能是因為寺內兩塊異石的緣故。</p><p class="ql-block">這時的重元寺,寺內除有無量壽佛銅像外,還有盤溝大圣祠,靈佑廟和萬佛閣。文化大革命期間,重元寺被毀,石幢被砸碎。唯亭陵南小學校建于寺基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10月25日,針對蘇州重元寺主動退出4A級景區(qū)一事引發(fā)關注,重元寺工作人員表示,是依據重元寺今后的發(fā)展規(guī)劃做出了主動退出的決定。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資源開發(fā)處一工作人員證實,經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復核檢查,已做出同意其退出的決定。</p> <p class="ql-block">寺廟的建筑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等。大雄寶殿建筑面積達2100平方米,是國內寺廟中最大的單體建筑。寺廟前的觀音島上供奉著中國室內最大的高33米的觀音主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十、斯里蘭甘神廟</b></p><p class="ql-block">斯里蘭甘神廟(Srirangam Temple),位于印度南部科弗里河中的一座島嶼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廟群。被視為毗濕奴神廟中的重要圣地,每年年底吸引上百萬信徒朝圣。雨季時還會舉行毗濕奴“沉睡”四個月的慶典,強調其與季節(jié)、農業(yè)及日常生活的關聯(lián)。</p> <p class="ql-block">斯里蘭甘神廟,每年都要主持毗濕奴的全套節(jié)慶儀式。到雨季,還要舉行慶典,讓大神沉睡四個月。這強調了毗濕奴作為宇宙之神,與季節(jié)、農業(yè)生產以及日常生活年復一年的循環(huán)密切相關。</p> <p class="ql-block">在當地,毗濕奴被稱作蘭伽那他或者“舞臺之主”。此處之舞臺當指創(chuàng)造之舞臺,在智者眼中,創(chuàng)造最終不過是舞臺上的一幕表演,其本質虛幻無常。自公元10世紀起,蘭伽那他備受南印度朱羅王朝重視。神廟的墻上刻寫了超過六百條的饋贈記錄,此外,在舉行慶典時,毗濕奴派圣徒還撰寫了許多頌歌(根據傳統(tǒng)的計數方法,共有247首)。早期,這座神廟由隱者派婆羅門掌控,羅摩奴閣對宗教儀式和神廟日常管理進行改革之后,吉祥毗濕奴派占據了主導地位,并把這里發(fā)展成該派的總部。</p> <p class="ql-block">此畫上半部分與前述雕塑頗為一致,但下半部分(在空間上,實際代表前部,這在亞洲藝術中十分常見)則繪有毗濕奴像和他的兩個神妃吉祥天女和辯才天女。這是蘭伽那他的外在顯現。</p> <p class="ql-block">最大的印度教寺廟建筑群:斯里蘭甘神廟位于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寺廟。 該寺廟建筑群面積為63.1公頃(156英畝),周長為9,934米(32,592英尺),是獻給印度神毗濕奴的。(吉尼斯世界記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