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天是周四,北山里正是草長鶯飛的時節(jié)。我們和楊凌的兩位朋友又去了一趟麟游,這次自駕路線是經(jīng)過永壽云集生態(tài)園北行至永壽梁上的311省道。然后向西到麟游崔木鎮(zhèn),再從巖嶺向西,十多公里后就來到一個很高的山梁上,這里路邊有個涼亭和觀景臺,我們便在這里停車游覽。</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觀景臺下是一個垂直落差有四五百米的大深溝,溝里還有一個很大的村落。向下俯視,房屋依地勢而建,前后兩排,屋面紅藍二色,形狀整齊劃一,形成一個很大的C型村莊。再看一些文字介紹,原來下面的村莊叫洪泉村,還是一個陜西百名示范村之一,也是一個旅游景點呢!如此就不能不去參觀一下,于是便順著一條新的柏油路把車開下去。</p> <p class="ql-block">村口修了一個很別致的門樓,上書“洪泉新街”四個字。村委會門前長著兩棵大樹,樹身高聳,枝葉繁茂,蓊郁恢宏。到街道中間,才看到一個大廣場和一座挺氣派的戲樓,周圍有一些建筑及以孝為主要內(nèi)容的宣傳牌。廣場一角,還有一個老農(nóng)趕牛犁地的雕塑,形態(tài)逼真,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一個宣傳牌上的文字,為我們介紹了洪泉村的來歷。原來村里還有這么一段典故:在元代(1328年),濠州遭遇天災(zāi),發(fā)生嚴(yán)重饑荒,為求生計,一個叫朱世珍的人攜妻向西沿路乞討,來到這杜水北山的溝壑之處。由于妻子陳氏懷有身孕,行走不便,他們便于一座破廟中暫且安身。一日朱世珍出門乞討,天將黑返回時,但見頭頂電閃雷鳴,及至進廟發(fā)現(xiàn)妻子已經(jīng)臨盆。環(huán)顧周圍卻連水也沒有。只有破廟一角地面濕潤。用手一抱便滲出一股清流,他用這水為妻子接生,生下一個男兒,起名重八。幾天后朱世珍用扁擔(dān)一頭挑起兒子,一頭挑著行李,扶著妻子離開破廟,繼續(xù)開始行乞之路。上坡時不小心,拌了一跤,竟將兒子從筐里甩出,幸虧并無大礙。</p><p class="ql-block">這朱重八便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他二十五歲參加了郭子興領(lǐng)導(dǎo)的紅巾軍,反抗元朝。其后十多年,勢力壯大,剪滅陳友涼、張士誠等割據(jù)勢力,并自稱吳王。1368年即皇帝位于應(yīng)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村人感念大明皇帝這段傳奇,后來將村名改叫洪泉村,將朱皇帝當(dāng)初從筐中甩出之地稱為“滾龍坡”,就連他母親隨手丟于破廟旁的那枝松木拐杖,也生根發(fā)芽,經(jīng)歷六百多年風(fēng)雨,早成參天大樹,現(xiàn)在仍然郁郁蔥蔥。</p> <p class="ql-block">這段文字書寫的故事,讓人半信半疑。在這古代偏僻閉塞,交通不便的崇山峻嶺中,大明皇帝發(fā)跡前的還有這樣一段傳奇。我們姑且不論真?zhèn)?,就這里美麗的溝壑峁梁風(fēng)景,滿山遍野的綠色植被,也足以讓人覺得新奇神秘,更使人心曠神怡,今天到此一游,真是不虛此行!</p> <p class="ql-block">而更讓人感覺新穎神奇的還在前行的路上。當(dāng)我們順著一條通往縣城九成宮的公路繼續(xù)前進時,途中在一個叫鐵爐溝的村里,看到一顆巨大的核桃樹。這是一棵樹身粗壯,五六個人牽手也抱不攏的古樹,樹齡估計在上千年以上;這樹枝繁葉茂,濃蔭遍地,雖然赤日在天,樹下卻覺得清涼無比。樹上掛滿了綠色的青果。一根鼓起露出地面的樹根延伸到十幾米外。這樣大的核桃樹,是我在北山里第一次見到。老伴說坐在樹根下乘涼,也是不錯的享受,都不想回去啦!</p><p class="ql-block">繼續(xù)前行,想不到公路從九成宮景區(qū)后面出來了。九成宮以前來過多次,也早知道這條路,以前聽人說里面只是個煤礦,沒想到這條路上還有這么多景盛呢!</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自駕游,想不到有這樣意外的收獲。出山后在蒲鎮(zhèn)一家面館吃了岐山鍘面,味道不錯,還和老板諞了一會西府的風(fēng)土人情,便順著關(guān)中大環(huán)線返回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