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早就想去白岳了,你可能會問白岳在哪兒,這是一個自明清之后逐漸被人們淡忘了的地名,但是如果我說齊云山你可能就知道了,它是中國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古代稱其為白岳,因山上常年有云霧繚繞,有“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與碧云齊”的景觀,所以后來嘉靖皇帝改白岳為齊云山。</p><p class="ql-block"> 古時候齊云山與黃山齊名。明《齊云山志》卷一中寫道:“新安多佳山,而齊云巖與黃山為最”;<span style="font-size:18px;">“黃山白岳相對峙,細看從來無厭時”。齊云山因為</span>徐霞客的兩度登臨,因為唐寅尋方問道后的絕世碑銘,因為湯顯祖游黃山白岳不果的文人風(fēng)骨,因為嘉靖帝的敇名,還因為乾隆帝的斐然御評,這個久負盛名的丹霞仙境,讓我魂牽夢繞,<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愿跨越萬水千山也要去完成對其朝圣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 都說煙雨江南最美,而我卻選擇在三月中旬等一場春寒風(fēng)雨過后,在陽光正好惠風(fēng)和暢的晴好天氣里,同我的先生一起駕車前往齊云山,開啟我的圓夢之旅。</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們抵達齊云山鎮(zhèn)時,恰好遇見了一場絕美的晚霞,幾片橙紅色的云朵下是青黑色的山巒、碧水微瀾?的橫江、白墻灰瓦的屋舍、堅固莊重的古橋、還有江岸剛剛長出鵝黃色嫩葉的百年楊柳,天地間的萬物在這一刻已融入夕陽的余輝當(dāng)中,顯得那么柔和而溫暖,美成了一幅濃彩重抹的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 晚上我又反復(fù)閱讀了徐霞客的《游白岳山日記》,想要牢記這位大師記錄的每一個景點,以便實地探秘齊云山的自然與人文景觀。</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我們各吃了一碗筍干肉絲面,飽腹以后就開始爬山。</p><p class="ql-block"> 上齊云山有兩種上山方式,一種是乘坐索道纜車上山,另一種是徒步上山。我們想要重走霞客古道,因此選擇了徒步上山。<b>登封橋</b>是徒步上山的起點,也是上山的必經(jīng)之路。這座古橋橫跨于橫江之上,全長147米,寬7.2米,始建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橋面平坦寬敞,當(dāng)?shù)厝顺弥锰鞖庠跇蛏狭罆窆S干和臘肉,這人間的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腳底的石板光滑圓潤,這是歲月打磨的痕跡,仿佛訴說著一個個久遠的故事。登豐橋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屹立不倒,關(guān)鍵在于橋墩釆用了船形的設(shè)計,它能減少水流的沖擊力,古人的建橋智慧與匠心令人嘆為觀止。</p><p class="ql-block"> 我們欣然走過登封橋,至橋南端的石牌坊下石階進入巖腳村,沿著村中的小路右拐至村子的盡頭,就可以看見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乾隆皇帝的題詞“<b>天下第一名山</b>”。我個人覺得這里可能就是從前的山門吧,然而路邊的標(biāo)識告訴我們這里是齊云山<b>九里十三亭</b>(霞客古道)的起點。</p><p class="ql-block"><b>“過橋,依山麓十里,至巖下已暮。”——徐霞客《游白岳山日記》</b></p><p class="ql-block"><b>?</b></p>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萬歷年間,齊云山道教鼎盛,為了方便游人香客上下山休息,在九里長的上山步道上建有十三座亭子,它們依次是仙關(guān)亭、步云亭、環(huán)峰拱秀亭、登高亭、中和亭、白岳亭、凌風(fēng)亭、瞻敬亭、松月亭、海天一望亭、云水亭、漸入仙關(guān)亭、望仙樓。后因年久失修,這些亭子大都已經(jīng)倒塌,現(xiàn)有的十一座亭子是近現(xiàn)代重建的,每一座亭子上都掛有一塊匾額以及與之相對應(yīng)的楹聯(lián),原創(chuàng)作者以這種獨特的文學(xué)表達形式抒發(fā)其當(dāng)時的胸臆,既陶冶了情操,又起到了點景的作用,和那些已經(jīng)倒塌了的古亭子相比,這些楹聯(lián)更彰顯了文學(xué)作品的不朽。如今的這些亭子除了具有它的實用意義以外,它們還是齊云山文化的重要符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清晨的陽光穿過高大茂密的樹林,將斑駁的光影灑在古道的石階上,微風(fēng)送來了淡淡的花香,清脆的鳥鳴聲,潺潺的流水聲,讓這條古道充滿了寧靜與神秘。古道悠長,一步一景,仿佛在向游人訴說著它的經(jīng)年往事,慢步其中,它又總是會給予我們許多的新奇。我們偶爾會遇見幾株高大筆直且開滿白花的玉蘭樹,或者是遇見幾株歪歪扭扭開滿紅花的桃樹;我們遇見了一處充滿綠意的半山茶園,還遇見了幾只被圈養(yǎng)在柵欄里沖著過往游客大喊大叫想要沖出“牢籠”的大鵝;我們看見路邊有信徒用大小不同的石塊堆砌成的尼瑪堆,或者是在石縫間用枯樹枝支撐的支山棍。在瞻敬亭我們還遇見了一群初中一年級的學(xué)生來爬山,到底是渾身充滿活力的孩子們,他們疾足先登,很快就沖到我們的前面去了。山路十八彎,沿途的石階、石欄、亭閣以及亭內(nèi)的坐椅都顯得完整而且干凈。雖說爬山是一件很費體力的事情,但我們爬累了就在亭中歇息一會兒,不急不忙,待體力恢復(fù)之后又繼續(xù)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們走到九里十三亭的最后一個亭子——<b>望仙樓</b><span style="font-size:18px;">時,</span>就意味著我們走完了這段九里長的詩意古道長廊。望仙樓是景區(qū)的檢票口,無論是乘索道上山還是徒步上山都要由此檢票進入景區(qū)。此刻我才意識到我們走了一個半小時的山路卻沒有進入到齊云山景區(qū),游齊云山才剛剛開始。</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望仙樓下臺階,左邊有一石牌坊,上書“桃源”二字,從這里可以去<b>洞天福地</b>。齊云山是道家的“桃源洞天”,道教文化歷史悠久,它與江西的龍虎山、湖北的武當(dāng)山、四川的青城山并稱為中國道教的四大名山,名列五大仙山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們沒有左拐去洞天福地,而是從正面繼續(xù)下行到達<b>夢真橋</b>,夢真橋是嘉靖年間(公園1555年)修建的古橋,橫跨于桃花洞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取夢想成真之意,橋</span>的左邊是一個狀元文化廣場,并立有休寧的十九位狀元雕像,每一尊雕像的胸前都掛著一朵大紅花,橋兩邊的石欄桿上也都掛滿了大紅花,廣場周圍的鐵鏈和千年櫸樹(有一“櫸”成名之意)上也都系滿了游客祈求學(xué)業(yè)有成的紅色絲帶,感覺場面十分的喜慶。休寧是中國狀元之鄉(xiāng),因此有著厚重的狀元歷史文化底蘊。隨我們一同上山的那群學(xué)生們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都聚集在了這里,他們是來此了解狀元文化歷史,弘揚狀元文化精神的。</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夢真橋,在<b>洞天坊</b>的斜對面有一個觀景臺,當(dāng)我們俯瞰山下的田園風(fēng)光時,一幅巨大的葫蘆狀油菜花田畫面映入眼簾。我們不禁贊嘆太美了!這是人文與自然的完美融合,是道法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智慧具像化的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觀景臺稍作停留后又繼續(xù)前行。無意間看見路邊有一塊長方形石碑,紅色的字跡不是很明顯,上面刻著“<b>永樂古道</b>”四個字,原來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永嘉東南部與樂清中西部的商隊必經(jīng)之地,路面的石板光滑圓潤,那是時間留下的痕跡,昔日的繁華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 沿著永樂古道的石板路繼續(xù)前行至<b>棲真巖,</b>這里是唐乾元年棲霞真人的隱居地所。緊鄰棲真巖的崖壁上刻有一個巨大的“壽”字,它出南宋自理學(xué)家朱熹的墨筆,這就是著名的<b>壽字巖</b>。俗話說“壽字巖下走一走,活到九十九;壽字巖上摸一摸,活到一百多?!?lt;/p> <p class="ql-block"> 我們繼續(xù)前行至<b>一天門</b>,它是一個如閶闔一樣天然形成的巖洞,穿過這個巖洞可見一巨大的“叵”字形紅色崖壁,這里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是丹霞巖石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摩崖石刻和碑刻最多的地方,高大的崖壁之上最大最醒目的就是“天開神秀”四個大字,再細看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充斥著整個崖壁,數(shù)不勝數(shù)。崖壁的上方向外凸起,下方向內(nèi)凹陷。我們沿著石階下行至崖底,見崖底與崖壁之間形成了深淺不一的大小洞穴,這些洞穴是道家供奉各路神仙塑像的洞府,這里就是<b>真仙洞府</b>。洞府內(nèi)立有許多石碑,這些石牌保存完好,石碑上面所刻的碑文字跡蒼勁,文辭優(yōu)美,皆為歷代文人墨客來此攬勝時觸景生情所作。崖上有清泉順著崖壁苔蘚滴落匯入中央的<b>碧蓮池</b>中,若遇雨天則如水簾傾瀉,這里晴可遮陽,雨可避雨,也難怪早期在此修道之人會把這里選作圣所。當(dāng)我們回頭仰望一天門時,一天門竟然像一個大象的鼻子,這就是<b>象鼻巖</b>。</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在《游白岳山日記》中所述的“<b>至巖下已暮</b>”的巖下大概說的就是這里。</p><p class="ql-block"><b> “返榔梅,循夜來路,下天梯。則石崖三面為圍,上覆下嵌,絕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飛落其外,為珠簾水。嵌之深處,為羅漢洞,外開內(nèi)伏,深且十五里,東南通南渡。崖盡處為天門。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間,高爽飛突,正如閶闔。門外喬楠中峙,蟠青叢翠。門內(nèi)石崖一帶,珠簾飛灑,奇為第一”?!煜伎汀队伟自郎饺沼洝?lt;/b></p> <p class="ql-block"><b> “登山五里,借廟中燈,冒雪躡冰,二里,過天門,里許,入榔梅庵?!薄煜伎汀队伟自郎饺沼洝?lt;/b></p><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是雪夜借著廟中燈光到達榔梅庵的。從他的日記中可知,他從一天門經(jīng)過二天門三天門到月華天街再到榔梅庵大約走了八里路程,而今我們走這段路似乎沒有那么遠,這可能因為是白天加上天氣晴好的原因,又或是齊云山旅游道路優(yōu)化,安全設(shè)施齊全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我們繼續(xù)前行登上車洪嶺,經(jīng)過<b>二天門</b>,便有“一上車洪嶺,奇觀覺更多”的感概。在二天門觀景臺見春暉廣被,視野開闊,遠處的太素宮、香爐峰和月華天街都能盡收眼底。如遇云海,云遮霧罩中的月華天街應(yīng)該是仙氣飄渺,若隱若現(xiàn),妙不可言的人間仙境吧。但是我們并不遺憾在此沒有遇見云海,因為無論天氣如何都會有不同的收獲。</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過<b>三天門</b>,我們來到了<b>月華天街。</b>這是一個建在懸崖上的千年古村落,有30戶村民,大多數(shù)村民都是修行的道士或者是道士的后人。在月華天街我們看見了一種別樣的風(fēng)情,那就是道教建筑與徽派民居交相輝映,道家的香火氣與人間的煙火氣相互交織,宗教與民俗融為了一體。這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道教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 我們在月華天街的古道上邊走邊看,不知不覺就來到了<b>榔梅苑</b>,當(dāng)我們步上臺階進入榔梅苑時,以為院內(nèi)就是徐霞客兩次登臨齊云山借宿榔梅庵的舊所,結(jié)果映入眼簾的是一棟紅色建筑,門楣上掛著一副黑色的匾額,上書三個金色大字——<b>真武殿</b>,原來這殿內(nèi)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我是真的忽略了榔梅庵是400多年前的民宿建筑,應(yīng)該早就不存在了。但是在真武殿的右側(cè)后方卻有一間房屋,是專門紀念徐霞客的那段歷史的,只是房屋的門鎖了,沒有對外開放。</p> <p class="ql-block"> 從榔梅苑出來,我們又繼續(xù)前行,見右前方一峰突起,峰頂有一金色小亭,亭下設(shè)一金色香爐,這里是<b>香爐峰</b>,相傳香爐峰上的亭子和香爐都是鑄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香爐峰四周陡峭,根本沒有登頂?shù)穆窂?,這樣碩大的鐵亭子和鐵香爐是如何弄上山頂并安放妥當(dāng)?shù)?,而且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fēng)霜雪雨不銹不腐依然屹立且光亮如新的。</p><p class="ql-block"><b> “前臨香爐峰。峰突起數(shù)十丈,如覆鐘,未游臺、宕者或奇之”?!煜伎汀队伟自郎饺沼洝?lt;/b></p> <p class="ql-block"> 與香爐峰相對的是中國道教正一派宮觀——<b>玄天太素宮,</b>它是齊云山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當(dāng)我們剛剛走進殿門正要準備參觀時,突然聽見里面?zhèn)鱽砗芮f嚴的聲音,我們尋著聲音往里走,見里面是一個寬敞的庭院,院內(nèi)已經(jīng)聚集了一些人,幾個道士還有一些香客游客正圍在香案和被熏得黧黑的香爐前聽另一位道士大聲宣讀疏文,這是在舉行一場道教的法事活動,<span style="font-size:18px;">場面顯得神圣而且莊嚴。我們</span>對于道教是一無所知,出于對宗教活動的尊重和敬畏,我們沒有圍觀,而是直接走開繼續(xù)游覽。</p><p class="ql-block"> 相傳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張?zhí)鞄熢邶R云山為嘉靖皇帝建醮祈嗣靈驗后,嘉靖皇帝深信不疑,于是將白岳改名為齊云山,并敕修真武祠改名為玄天太素宮,使其成為江南第一皇家道場?,并給予免征香火稅優(yōu)惠政策,并派兵駐防,從此齊云山香火鼎盛。文革期間太素宮古建筑被毀,至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保護文化遺產(chǎn)和開發(fā)旅游事業(yè),經(jīng)三代人的努力重新擴建太素宮。</p><p class="ql-block"><b> “太素宮北向,傳說玄帝的塑像乃是百鳥銜來泥土所塑成,臉色黛黑。塑像完成于宋代,大殿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新建而成,庭院中的碑文,是明世宗皇帝親自下令制作的。左右兩邊是祀祭王靈官、趙公元帥的殿堂,都很雄偉壯麗。太素宮背倚玉屏似的齊云巖,前臨香爐峰”?!煜伎汀队伟自郎饺沼洝?lt;/b></p> <p class="ql-block"> 我們出太素宮,再往玉虛宮方向走,有一個岔路口,向前上行可去玉虛宮,向右下行可達<b>小壺天</b>。我們先去的小壺天,它是一個壺狀的巖洞,洞前有明代所立的石坊,石坊下方的坊門為葫蘆狀,奇妙的是從洞內(nèi)向外看去,藍天下的樹木房屋和石欄桿仿佛是畫在了葫蘆上,美輪美奐。小壺天洞內(nèi)有一線泉,洞頂有恐龍足跡石化三十余處,這對于齊云山地質(zhì)學(xué)研究和古生物學(xué)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巖洞內(nèi)<span style="font-size:18px;">曾是品茗消暑之所,因此這里又稱為“清涼石室”。</span>洞外是舍身崖,當(dāng)年徐霞客曾與道士汪伯化飲酒賞雪于此,是一個休閑品茗觀景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 “出廟左,至舍身崖,轉(zhuǎn)而上為紫玉屏”?!叭?,雪甚,兼霧濃,咫尺不辨。伯化攜酒至舍身崖,飲睇邊飲邊看元閣”。</b>——<b>徐霞客《游白岳山日記》</b></p> <p class="ql-block"> 從小壺天再返回到岔路口,我們右拐上行來到了紫霄崖——<b>玉虛宮。</b></p><p class="ql-block"><b> “再西為紫霄崖,俱危聳杰起”?!煜伎汀队伟自郎饺沼洝?</b></p> <p class="ql-block"> 玉虛宮<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祀真武大帝,是</span>明代正德年間的道人汪泰元創(chuàng)建的,這個道教宮殿雖然也是利用巖下的洞穴而建的洞府,但與真仙洞府相比,所不同的是玉虛宮升級成為了宮殿,它是在巖下的洞穴前筑有玉虛坊、治世仁威坊、天乙真慶坊三個門坊,就像是把一個宏偉的建筑鑲嵌在懸崖之下,與崖壁融為一體,這是人類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體現(xiàn)。這種獨特的歷史背景和建筑風(fēng)格,使它成為安微省的重點保護文物。</p> <p class="ql-block"> 我們前行至玉虛宮的左側(cè),見有一塊<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7.6米,寬1.4米</span>的朱砂石碑矗立于赑屃之上,碑的正面刻有《紫霄宮玄帝碑銘》,背面是《紫霄崖興建記》。這<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是傳說中的</span><b style="font-size:18px;">齊云山碑王</b><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是明代才子唐寅唯一的碑文遺作,也是江南最大的道教碑刻。</p><p class="ql-block"> 相傳明代才子唐寅因科場案受牽連被廢黜淪為浙江小吏,境遇冷落,郁郁寡歡,<span style="font-size:18px;">窮困潦倒,</span>為了逃避現(xiàn)實和尋求精神寄托,他背起畫囊踏上了云游之路,寄情于山水之間。他一個人踽踽獨行來到恩師程敏政生前鐘愛的齊云山尋方問道,尋找靈魂歸所。結(jié)果在紫霄崖下遇見道人汪泰元,他們談玄論道,儒家與道家兩種思想在此相互碰撞,讓唐寅對人生的進退產(chǎn)生了新的哲學(xué)思考<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當(dāng)?shù)弥籼┰胍谘孪禄I建玉虛宮時,唐寅揮毫寫下了1028字的駢體古文《紫霄宮玄帝碑銘》,該文對仗工整,聲律鏗鏘,文辭優(yōu)美。后來工匠花了兩年時間將唐寅的這一真跡虔心篆刻于石碑之上,并在石碑的背面還刻了《紫霄崖興建記》,詳細地介紹了玉虛宮的建筑歷史。因此這塊碑成為融建筑、文學(xué)、書法于一體的文化地標(biāo)。</p> <p class="ql-block"> 緊鄰紫霄崖的是<b>插劍峰</b>,向上仰望,紫霄崖與插劍峰形成了一道狹小的縫隙,這就是“<b>一線天</b>”。從崖壁的石階登上一線天道路雖然狹窄,但不是很陡,我們很快就順利通關(guān)。再右轉(zhuǎn)繼續(xù)登頂插劍峰時,道路更加狹窄而且十分陡峭,多處只能容納一個人側(cè)身通過,而且越向上越窄,握緊鐵鏈向上攀爬才是最有效的防護與省力的攀爬方式,老年人、患有恐高癥的或是腿腳不太方便的游客不建議登頂插劍峰。</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我們登上插劍峰頂時,一種強烈的爭服山岳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我不禁大喊:“山高我為峰!”。興奮之余再俯瞰山下,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整個齊云山鎮(zhèn)一覽無余,橫江如游龍般蜿蜒其間,登封橋橫跨于碧江之上,那是我們登山的起點,目之所及感覺又是那么的遙不可及。據(jù)說這里是觀五老峰日落的絕佳地點,只可惜時值正午,艷陽高照,我們不可能在此等上幾個小時看日落了。</p> <p class="ql-block"> 從插劍峰下山繞至<b>毓秀亭,</b>再<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望插劍峰,見巖壁上</span>題有“<b>奇峰獨拔</b>”四個大字,發(fā)出這種感概的剛好同我們觀此景的感覺不謀而合了。</p> <p class="ql-block"> 毓秀亭左前方是<b>百步云梯,</b>我們從百步云梯下山,感覺臺階依然很陡,要扶著鐵鏈側(cè)身而下。下山后左拐過云龍關(guān),沿文昌正路繼續(xù)下行至文昌閣遺址,可見<b>五老峰</b>立于前方,五峰并峙,中間高東西兩側(cè)低。如徐霞客所說,五老峰的五個山峰植被茂密,如五位老者躬身揖讓,并肩而立,山勢陡峭如刀削一般,又很像是一個筆架橫于眼前。值得一提的是,大自然的造化太神奇了,當(dāng)我們前行至五老峰再向西望它時,那五峰只剩下三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它又叫它三姑峰。</p><p class="ql-block"><b> “再西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閣據(jù)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頗似筆架”。——徐霞客《游白岳山日記》</b></p> <p class="ql-block"> 從云龍關(guān)到五老峰皆為下行山路,行至山坳有一個岔路口,這里有兩條路可以到達<b>方臘寨</b>,要么順時針方向走紫云關(guān)再到方臘寨,要么反時針方向直接去方臘寨。我們<span style="font-size:18px;">沒有查看線路圖,全憑直覺選擇了</span>反時針方向走。走著走著,我們發(fā)現(xiàn)這條路的游客只剩下我們倆了,人少更覺山路幽深僻靜,我們沿著臺階一直在向上行,道路兩旁是高大陡峭的朱砂巖壁,置身于峽谷之中頓生一種強烈的壓抑之感。突然有鳥兒從樹梢驚起掠過山頂,我的心有點發(fā)怵,想打退堂鼓,打算半路折返回到原來的岔路口,再順時針方向去方臘寨,可是又不想多走這一段回頭路,于是鬼使神差的硬著頭皮繼續(xù)往上沖,<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為之后多走更多的回頭路,還錯過了最高峰和丹霞長廊兩個精華景點埋下了伏筆。</span>聽聞前方有人說話,我們就加快了腳步,很快就來到了<b>獨聳峰</b>下,從五老峰到獨聳峰我們花了近半個小時的時間。</p><p class="ql-block"> 方臘寨方臘洞都在獨聳峰上,要繼續(xù)右行,而<b style="font-size:18px;">最高峰</b><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span><b style="font-size:18px;">丹霞長廊</b><span style="font-size:18px;">要向左走,兩個方向是完全相背的。至此</span>我們才知道自己走的方向的確是錯了。受限于體力,我們只好放棄了向左去的幾個景點,稍作休息后繼續(xù)向右登頂獨聳峰。</p><p class="ql-block"><b> “五老之東為獨聳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門”?!煜伎汀队伟自郎饺沼洝?lt;/b></p> <p class="ql-block"> 登頂獨聳峰的路雖說不算長,但似天梯一般,高、陡、窄、險,因為三面皆為陡峭的懸崖,而且有的臺階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風(fēng)化腐蝕的現(xiàn)象。當(dāng)我爬累了扶著欄桿休息時,轉(zhuǎn)頭向左極目遠眺,突然被眼前景象震撼到了,那是一幅寫實的《千里江山圖》啊。遠處是綿延起伏的山巒,天地雄渾壯美,氣勢磅礴,令人陶醉,此刻,我只覺得天地之大,置己于蒼茫之間頓感寸身之微。</p> <p class="ql-block"> 登頂方臘寨,見一白色小屋,我們稱其為寨門,經(jīng)過寨門,便得一方平坦之地,此處只一面依巨巖,巨巖之上矗立著三尊塑像,他們分別是北宋義軍首領(lǐng)方臘、方百花、汪公老佛雕像,巖下刻有“方臘寨”三個字,字跡已經(jīng)模糊難辨。我們在此休息片刻后開始下行,沿崖壁棧道下行不遠就是一處效大的天然的洞穴——<b>方臘洞</b>,這里曾經(jīng)是方臘抗擊官兵的指揮部所在地,后來成為休寧學(xué)子的讀書備科考之所——<b>獨聳書院</b>,洞內(nèi)還有一個小小的洗硯池,并設(shè)有桌椅板凳。此處面向群山,視野開闊,下面是則是懸崖峭壁,實為一處清靜秀美之所。</p> <p class="ql-block"> 從方臘洞下山,我們走的是一個懸空棧道,大約要走十幾分鐘的路程才能到達<b>紫云關(guān)</b>。若沿霞客古道繼續(xù)西行的話,可前往南山游覽區(qū)和云巖湖游覽區(qū)。但一日游玩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需在月華天街住宿一晚方可繼續(xù)游覽。于是我們過紫云關(guān)又回到了五老峰開始原路下山返回到齊云山鎮(zhèn)。</p><p class="ql-block"><b> “五老峰正對閣而起,五老之東為獨聳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門,五老之西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橋”——徐霞客《游白岳山日記》。</b></p> <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雖然因為走的方向錯誤,導(dǎo)致沒有去到丹霞長廊,沒有登頂最高峰,有一點遺憾,但卻從中收獲了一點感悟,那就是無論方向?qū)﹀e都是一種體驗。如果正確就是完美的話,那么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犯錯又不斷去糾錯的過程。所以,不必糾結(jié)過去所犯的錯,如果實在想彌補過錯的話,大不了再體驗一次好了。</p> <p class="ql-block"> 此次齊云山之行,我們重走了霞客古道,細品了齊云山的人文歷史,欣賞了沿途的自然風(fēng)光,全程用時八個小時,相當(dāng)于徒步完成一次齊云山大環(huán)線。每一次旅行都會有收獲,也會有遺憾,這可能就是讓人心心念念想要二刷三刷去往故地的原因吧。皖南之美我以湯顯祖的詩句"多從黃白游”強烈推薦給各位友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