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畫道從來意趣先,形神兼?zhèn)漤嵪噙B。</p><p class="ql-block">筆端悟得天然理,紙上乾坤別有天。</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5日星期四,雞西市文化藝術中心東北雪公益大講堂,有幸請到了王英南老師,為畫友們講演了一堂生動的“畫理與畫論”公益課。</p> <p class="ql-block">王英南簡介:王英南,男,1989年生于黑龍江省密山市,2009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國畫系,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系吉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2017至2023年先后游學、任教北京、上海等地。2022年通過黑龍江省“人才引進計劃”回到雞西市,現(xiàn)任黑龍江省雞西市文化藝術中心美術輔導員。書畫作品多次入展獲獎。2013年作品《桃源仙境》入選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yè)創(chuàng)作展獲一等獎并留校收藏。2016年作品《山亭聽雨》入選“吉林省中國夢·家鄉(xiāng)美一龍寶齋杯書畫展” 三等獎。2020年作品《泛?!啡脒x“上海市第七屆教師書法大賽”優(yōu)秀獎。2024年作品《歲歲安瀾》獲第二屆黑龍江省“于志學杯”冰雪畫作品雙年展金獎。</p> <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tǒng)畫的畫理畫論:筆墨間的哲學與美學交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tǒng)畫,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哲學表達、一種精神寄托。在傳統(tǒng)畫的創(chuàng)作與品鑒中,畫理畫論猶如基石與脈絡,貫穿始終,指導著畫家的創(chuàng)作實踐,也為觀者開啟理解畫作內(nèi)涵的大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傳統(tǒng)畫的哲學根基:天人合一與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源遠流長,深刻影響著傳統(tǒng)畫的創(chuàng)作理念。道家主張“道法自然”,認為自然是最高的法則與審美標準,畫家應師法自然,從自然中汲取靈感與力量,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山水畫中,畫家通過描繪山川、河流、樹木等自然元素,展現(xiàn)大自然的雄渾壯闊、寧靜祥和,傳遞出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巨峰巍峨聳立,瀑布飛瀉而下,商旅在山間穿行,整幅畫作氣勢磅礴,生動展現(xiàn)出自然的偉大與人類在自然中的渺小,體現(xiàn)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則強調(diào)人的品德修養(yǎng)與社會責任,這種觀念也融入到傳統(tǒng)畫中。畫家通過描繪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和服飾,展現(xiàn)人物的品德、氣質(zhì)與精神風貌,以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目的。例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僅展現(xiàn)了人物的美貌與情感,更傳達出儒家所倡導的情感節(jié)制與道德規(guī)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核心理論:氣韻生動與以形寫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tǒng)畫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由南齊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并列為“六法”之首。它強調(diào)畫作要展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與氣息,使觀者能感受到畫中形象的生命力與精神內(nèi)涵。氣韻不僅體現(xiàn)在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上,也體現(xiàn)在山水、花鳥等題材中。一幅氣韻生動的畫作,即使描繪的是靜止的物體,也能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生機與活力。如八大山人的花鳥畫,寥寥數(shù)筆,卻能將魚、鳥等動物的神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獨特的筆墨和構(gòu)圖,傳達出一種空靈、孤寂的氣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形寫神”由東晉顧愷之提出,主張通過對物體外形的描繪來傳達其內(nèi)在的精神氣質(zhì)。形是神的載體,神是形的靈魂,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要注重捕捉對象的神韻,不能僅僅追求形似。在人物畫中,畫家通過描繪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細節(jié),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內(nèi)心世界。如閻立本的《步輦圖》,通過對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祿東贊的形象刻畫,生動展現(xiàn)出唐太宗的威嚴與祿東贊的恭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zhèn)洹?lt;/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筆墨語言:獨特的藝術表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筆墨是中國傳統(tǒng)畫獨特的藝術語言,也是體現(xiàn)畫理畫論的重要載體。筆,包括用筆的力度、速度、節(jié)奏和變化;墨,包括墨色的濃淡、干濕、焦?jié)櫟茸兓?。筆墨不僅用于描繪物體的形狀和質(zhì)感,更能傳達畫家的情感和個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法用筆”是筆墨運用的重要原則,強調(diào)用筆要有力度和骨氣,如同書法中的用筆一樣,講究線條的挺拔、剛勁和富有韻律感。畫家通過運用不同的筆法,如中鋒、側(cè)鋒、逆鋒等,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樣的線條效果,表現(xiàn)物體的形態(tài)和質(zhì)感。如吳昌碩的花鳥畫,用筆雄渾有力,線條蒼勁古樸,展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風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墨法的運用也極為關鍵,“墨分五色”,即通過水與墨的調(diào)和,產(chǎn)生焦、濃、重、淡、清五種不同的墨色變化,營造出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畫家通過巧妙運用墨法,表現(xiàn)出山水的遠近、虛實,花鳥的生動、細膩。如黃賓虹的山水畫,以積墨法為主,層層疊加,墨色渾厚華滋,展現(xiàn)出山川的深邃與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意境營造:心靈的詩意棲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意境是中國傳統(tǒng)畫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是畫家通過筆墨和構(gòu)圖所營造出的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氛圍,能讓觀者在欣賞畫作時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共鳴,感受到畫家所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意境的營造需要畫家對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對自然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高超的藝術技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山水畫中,畫家常常通過描繪山水的清幽、寧靜,表達自己對自然的向往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在花鳥畫中,畫家通過描繪花卉的嬌艷、靈動,傳達出對生命的熱愛和贊美。如王維的山水畫,以簡潔的筆墨描繪出空靈的山水意境,傳達出一種超脫塵世的禪意;宋徽宗趙佶的花鳥畫,細膩入微,意境優(yōu)美,展現(xiàn)出皇家的富貴與典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國傳統(tǒng)畫的畫理畫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它融合了哲學、美學、文學等多方面的元素,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觀念和精神追求。從哲學根基到核心理論,從筆墨語言到意境營造,每一個方面都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畫獨特的藝術魅力。在當代社會,深入研究和傳承中國傳統(tǒng)畫的畫理畫論,對于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p> <p class="ql-block">主講:王英南</p><p class="ql-block">編輯攝影:裴曉川</p><p class="ql-block">初審:郭永斌、侯廣春</p><p class="ql-block">定稿:張兆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