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文章選自《炎黃縱橫》2025年第三期,總第262期</strong>福州灣閩江口三島考察紀實<h3>唐浩茫</h3></br><h3>閩山蒼蒼,閩水泱泱;</h3></br><h3>山蒼水匯,千里閩江。</h3></br><h3>閩江是福建的母親河,發(fā)源于閩贛邊界的武夷山,蜿蜒于武夷山與戴云山兩大山脈之間,于南平市自西北向東南流至福州市以東,注入東海。閩江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達6.1萬平方公里,是東南沿海諸江河中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閩江干支流通航里程達1940公里,占干支流總長的74.6%,水上交通運輸發(fā)達,且流域物產(chǎn)豐饒。</h3></br><h3>閩江的源頭由沙溪、富屯溪和建溪匯聚而成,在南平合流后始稱閩江。南平至水口段稱為閩江中游,此段兩岸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河道中有河漫灘斷斷續(xù)續(xù)出現(xiàn)。進入福州盆地后,河流流過廣袤的沖積平原,在淮安分成南北兩支。北港仍稱閩江,途經(jīng)福州流向馬尾;南港則稱烏龍江,接納大樟溪后,在馬尾與北港匯合,至亭頭附近,又被瑯岐島分割為南北兩港,注入東海。這里的南北港河道發(fā)育極不平衡,北港狹窄,入海口寬僅300多米,但水深,有利于大船航行;南港河面寬闊,最寬處超3千米,河口、沙灘、邊灘、江心洲串聯(lián)相間,時大時小,上下移動不定,呈現(xiàn)出游蕩性河道特征。</h3></br><h3>閩江下游至入海口區(qū)域被稱為福州灣。依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注釋:“福州灣,東海之海灣。當閩江入海之口,其地舊為福州府境,故稱福州灣。口外群島羅列,近則有黃岐、芭蕉、熨斗等島,遠則有白犬列島。而五虎島(礁)橫塞江口尤為險要。溯閩江而上,金牌門、長門、閩安鎮(zhèn)、羅星塔,各建炮臺,馬尾船政局倚此為外衛(wèi)?!?lt;/h3></br><h3>這本《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的編著者是臧勵和,字伯倫,別號嘯云仙史。他出生于1875年,江蘇武進人,早年畢業(yè)于常州龍城書院,清末舉人,是清末地理教科書《新體中國地理》的編著者。1927年,他編著出版《中國人名大詞典》;1931年,又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其權(quán)威性“至今尚無可取代者”。2015年,上海出版社再次出版該辭典時介紹說:“本書是閱讀中國史地重要的工具書,上至遠古,下迄1930年前后,凡古地名一律詳述其沿革……”也正因如此,我們以這本工具書的詞條為基礎(chǔ),對福州灣閩江口近處古稱黃岐、芭蕉、熨斗的三島展開考察,以察清三島古今地名稱謂的演變和相關(guān)歷史文化遺跡。</h3></br><h3>一、古名芭蕉島現(xiàn)稱川石島,源于自然地形和歷史傳說的交織</h3></br><h3>2023年3月10日,由筆者和福建師范大學施老師、連江公安劉警官組成的三人考察組,在連江琯頭海政碼頭集結(jié)后乘坐汽船,歷經(jīng)約40分鐘抵達川石島。川石島是閩江口第三大島,與馬祖島僅一水之隔。一踏上川石島碼頭,便見路旁黑色花崗巖石碑上鐫刻著川石島又名穿石島的緣由。相傳島上有一巖洞,南北貫通且可行舟,因“穿”字與“川”字諧音,故而得名川石島,又因島的形狀酷似芭蕉,故亦稱芭蕉島。</h3></br> <h3>芭蕉島</h3></br><h3>上島后,我們在碼頭附近分乘兩輛輕騎,沿著山間小道前行,幾十分鐘后抵達芭蕉尾。站在此處俯瞰海面,腳下的芭蕉尾宛如芭蕉尾巴形狀,漂浮在廣闊的海面上。沿途,我們還看到了戰(zhàn)備時期遺留下來的坑道和防空工事遺跡。返程途中,我們對半山腰的元帥宮進行了考察。元帥宮大門兩邊的對聯(lián)寫著“名揚川石外,威震芭蕉山”。宮廟內(nèi)的神龕供奉著威武的元帥,龕旁對聯(lián)為“蕉葉慈航惠,川島佑民安”。在芭蕉山山腳,有一座川石勝境白馬宮,供奉著閩王白馬三郎及其大白馬。</h3></br><h3>芭蕉山森林覆蓋率高達86.5%,居全省海島之首,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譽。島的東部有一片平坦沙灘,沙子細膩柔軟,海水湛藍,是不可多得的海濱浴場,建有海濱度假村。島上歷史遺跡眾多,早在19世紀,英、美、日、法等國便在此建有別墅群,并有一座大東電報局。1887年,建成一條長達117海里、直通臺灣淡水的海底電纜,電纜穿越臺灣海峽海底,實現(xiàn)了兩岸直通電報,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自營海底電纜。這也有力地證明了近代祖國大陸與臺灣的緊密聯(lián)系。</h3></br><h3>在沙灘盡頭的芭蕉山山腳,有一處萬人坑遺跡。1939年,日寇占領(lǐng)川石島并將其作為據(jù)點,為保住其水路運輸線,禁止閩江口一帶漁民出海,一旦發(fā)現(xiàn)便捕殺,尸體或被拋入萬人坑,或被海水沖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福州作為福建的日軍受降點之一,就選址在受日軍殘害嚴重的川石島,當時島上還駐有日軍兩棲部隊200多人。日軍投降后,島上居民收斂遇害漁民遺骸,建墓立碑,設(shè)立萬人坑遺址碑和日軍受降遺址碑,以此銘記侵華日軍的暴行,警示后人勿忘國恥。</h3></br><h3>二、粗蘆島古名熨斗島,起名一據(jù)特色物產(chǎn),一據(jù)山形地貌</h3></br><h3>中午在川石島餐館就餐后,我們搭乘島民的小船前往北面的粗蘆島。小船行駛在閩江入??谕獾暮C嫔?,我們近距離目睹了五虎礁,它們?nèi)缤逯幻突⒁蛔峙砰_,雄踞海面,正視著浩瀚的太平洋。很快,小船就靠岸粗蘆島。據(jù)《連江縣志》記載,古時候該島岸邊蘆葦叢生,且粗大茂密,故而得名粗蘆島。島上荻草與蘆葦并生,故又名荻蘆島。由于詩人作詩吟頌留下詩句,又得一個雅稱叫蘆花洲。</h3></br><h3>登島后,我們驅(qū)車前往定岐村福斗寺,福斗寺即媽祖廟。據(jù)《明史》記載,明永樂三年(1405)七月,鄭和率領(lǐng)龐大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出發(fā),開啟七下西洋的首航,曾停泊在福斗山和黃霞山之間的港灣避風,候時出發(fā)。鄭和還在福斗寺前筑壇祭海,留下遺跡。粗蘆島形狀猶如古時的熨斗,古名熨斗島,因福州方言中“熨斗”與“福斗”諧音,當?shù)厝藞D吉利,改稱為福斗島。此島面積約14.4平方公里,是閩江口第二大島,位于閩江入???,是絕佳的避風良港,正如俗話所說:“海濤狂似虎,不到蘆花洲”。</h3></br><h3>在福斗寺寺墻上嵌有兩塊石碑:一塊是《福斗寺碑記》,記載福斗寺坐落于粗蘆島熨斗山,歷史悠久,建于北宋嘉祐年間,至今已近千年;另一塊是《興建福斗寺地藏殿碑記》,記曰定岐鄉(xiāng)福斗山南麓,因山形似熨斗,諧音而得名,遂有福斗寺。且此處地勢扼閩江要塞,與諸島互為犄角,抵御風浪,聲名遠揚。</h3></br><h3>三、黃岐島即今瑯岐島,唐朝時其山號黃岐</h3></br><h3>結(jié)束了對川石島、粗蘆島的考察后,我們將目標鎖定在瑯岐島。因為辭典所述閩江口三島中的黃岐島,如今只有瑯岐島與之相對應,也就是說古時的黃岐島就是現(xiàn)在的瑯岐島?,樶獚u是閩江口最大島嶼,當閩江入???,分割閩江入??诘乃?,形成北港和南港。這里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與閩江的水運發(fā)展緊密相連。</h3></br><h3>2023年12月15日,筆者與著名考古專家歐潭生及福建省外大學校友聯(lián)合會專家考察團20余人,踏上了對瑯岐島的考察之旅,旨在證實古時的黃岐島即為現(xiàn)在的瑯岐島,唐末王審知開辟的古航道——甘棠港的位置在今瑯岐島一帶。</h3></br><h3>考察團首站抵達鳳窩村,在瑯岐經(jīng)濟區(qū)文旅中心主任翁捷靈的引導下展開考察。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金牌山下的金牌石,以及附近100多米長的火燒水澆法破石遺跡。彼時正值漲潮,潮水拍打著金牌石,仿佛在訴說著千年前的故事。從這里到江對岸的長門,閩江出??隗E然收窄至僅387米,水流湍急,驚濤駭浪,一千多年前曾是閩江航道中最為危險的地段。唐末王審知深知這一鬼門關(guān)阻礙了內(nèi)外貿(mào)易發(fā)展,毅然下令開鑿,拓寬并疏通了出海航道,保障了千萬艘航船的安全。唐皇為嘉獎其功績,賜此水為甘棠港。此后,江海航道暢通無阻,海內(nèi)外貿(mào)易迎來了蓬勃發(fā)展。</h3></br><h3>站在遺跡前,能清晰看到千年前經(jīng)高溫火燒的石頭呈現(xiàn)出暗紅色,與附近未受火燒的白色石頭形成鮮明對比。歐老介紹,他們曾將樣本送至科學院物構(gòu)所鑒定,證實這些石頭是經(jīng)幾百度高溫燒成的,這無疑為當年的開鑿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實物證據(jù)。</h3></br><h3>隨后,考察團來到古王埔道。一條寬闊的舊河道雖被水草、蘆葦覆蓋,但依然能看出它朝著出海口和“雙龜”方向敞開的輪廓。河道反向矗立著一座“頭門道殿”祭祀頭門道神祇。這個“道”是“道頭”的簡稱,在當?shù)匾鉃榇堪兜牡胤?。“頭道”即“首道”,是船出入福州灣的第一個道頭。之后,考察團登上金牌山最顯眼處,一座2米多高的“甘棠港”地名碑靜靜佇立,向世人宣告著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h3></br><h3>離開鳳窩村,考察團前往第二站——南兜村的瑯岐海絲文化長廊。這個文化長廊坐落在瑯岐九龍山麓南兜村南山公園內(nèi),村前流淌著甘棠港入??诘拈}江水,王審知砸礁拓港的重點地段金牌山抬眼可及。南山公園面積約十畝,園內(nèi)綠樹成蔭,繁花似錦,半畝方塘點綴園頭,亭閣宮宇在林木間若隱若現(xiàn),宛如仙境。其中“唐舍境白馬王宮”祭祀著閩王王審知及其部將。部將唐綺隨王審知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因功勛卓著被封為“開閩昭義大元帥”,是村里唐氏村民的入閩始祖,村民建宮塑像祭祀于此。歐老到宮里仔細考察后確認,這座白馬王宮確實是供奉閩王的。</h3></br><h3>在閩王宮旁的海絲文化長廊里,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仿制的《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此碑是唐皇褒獎王審知治閩功績的重要物證,原碑在福州市內(nèi)慶城路上。王審知于897年主政福建,為發(fā)展海內(nèi)外貿(mào)易,下令開鑿甘棠港,疏通福州灣出海航道,歷經(jīng)六年艱苦努力,終于“碎巨石于洪波,化暗流于碧?!保_辟出安全的出海通道,極大地促進了商業(yè)和外貿(mào)的繁榮。碑文兩千言,現(xiàn)被完整鐫刻在兩米五高的青石碑上,原碑破損模糊的文字在這里均能找到。碑文詳細記載了甘棠港開辟的過程,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開鑿的艱險與王審知的功績。</h3></br><h3>海絲文化長廊展示的內(nèi)容豐富。第一部分展示的古地圖,清晰描繪了從福州城到閩江入海口一帶的形勢,圖中在閩江入??趽踔狞S岐山,位置正是今天的瑯岐島,有力地證明了《德政碑》中所說的“途經(jīng)巨浸,山號黃岐,怪石驚濤,覆舟害物”之處就在此地,即鑿石拓港最為艱險的地方就在瑯岐島的金牌門一帶。第二部分展示了王審知開鑿治理福州灣出??诤降拦こ痰闹攸c部位和留下的千年古跡,其中瑯岐島的金牌門作為福州灣出海航道咽喉,曾是船舶出海的“鬼門關(guān)”,采用火燒水澆法排除巨石暗礁后,留下了金牌石和100多米火燒石的遺跡。第三部分展出了《福州百科全書》對“甘棠港”詞條的見解,明確指出甘棠港是閩江出海古航道之一,位于今瑯岐島一帶。</h3></br><h3>通過對閩江口三島——川石島(芭蕉島)、粗蘆島(熨斗島)、瑯岐島(黃岐島)的考察,我們清晰地了解到三島名稱的古今變遷以及各島深厚的歷史文化。通過考察,確定了瑯岐島曾名黃岐島,按中國起名習慣,島名黃岐島,島上山名為黃岐山,符合慣例。所以《德政碑》上所記“途經(jīng)巨浸,山號黃岐”,這“山”是瑯岐山,“山”所在的島是瑯岐島。我們弄清了這個問題,也就弄清了甘棠港的位置,對于我們研究福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促進“一帶一路”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有很重大的意義。</h3></br><h3>(作者為福州市史志專家?guī)鞂<?,資深法官、檢察官)</h3></br> <strong>↓↓點下面閱讀原文,關(guān)注琯頭新鮮事公眾號</strong>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23ehcLtqTE9vE8s7uqi9c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zhuǎn)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