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惠州奧園席地修行自拍 <p class="ql-block">理學,屬于宋明時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學派,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以天理為核心,具有嚴密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一套道德形而上學的哲學體系。</p><p class="ql-block">理學分為兩派: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派,以及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派,形成截然不同的詮釋路徑,共同構(gòu)成理學的完整圖景。</p> <p class="ql-block">1、理學</p><p class="ql-block">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精致的理論體系,其天理是道德神學。理學之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道理、理論或義理,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與宗教的合一。</p><p class="ql-block">理學的思想體系,吸收“空有合一”的本體論,“頓漸合一”的認識論,“明心見性”的修持觀等,是“三教合一”的新形態(tài)。</p><p class="ql-block">理學的根本特點,是融合倫理道德和個人信仰,構(gòu)成系統(tǒng)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形成理高于勢,道統(tǒng)高于治統(tǒng)的理念,為抑制君權(quán),走向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p> <p class="ql-block">2、朱熹的理本論</p><p class="ql-block">朱熹,是繼孔子後儒學集大成者,將天理提升至本體論高度,宣稱”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將具體的倫理規(guī)范(仁、義、禮、智等),抽象為統(tǒng)攝自然與人文的普遍原理。</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萬物必有一個理,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在朱熹的體系中,理既是萬物存在的依據(jù),又是萬物遵循的規(guī)范,既不依賴人格神的啟示,也不追求出離世間,而是將道德原則本體化,賦予其神圣不可違逆的特性。</p><p class="ql-block">朱熹指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人類社會的君臣父子之倫,不過是天理的具體顯現(xiàn)而已,為儒家倫理提供了合法性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朱熹的理本論,以理為萬事萬物的本源,稱為天理,呈現(xiàn)出鮮明的客觀唯心主義特征。理本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構(gòu)成,理是生物之本,氣是生物之具,萬物生成需理氣結(jié)合,但理優(yōu)先于氣。這種觀點在《朱子語類》比喻為:"如人騎馬,人便是理,馬便是氣。"</p><p class="ql-block">朱熹認為,向外窮理的過程,是道德覺醒的旅程,萬物之理與人心之理,本質(zhì)上是同一個理的不同表現(xiàn),對理學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有特殊貢獻。</p> <p class="ql-block">3、陸九淵的心學</p><p class="ql-block">陸九淵,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派的代表,提出心即理的命題,徹底顛覆了朱熹的外向求理模式,認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而是心之本體的自然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陸九淵將理學的焦點,從宇宙論轉(zhuǎn)向主體性哲學,從對外在規(guī)范的遵從,變?yōu)閷?nèi)在良知的覺醒,主張發(fā)明人之本心,反對著述立說與博取群書。</p><p class="ql-block">陸九淵指出,經(jīng)典權(quán)威的合法性,不在于其外在的規(guī)范性,而在于其與內(nèi)心真理的共鳴。陸九淵并未否定天理的普遍性,而是通過將天理植根于主體,認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個人所見的理必然是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4、理本論與心學的異同</p><p class="ql-block">朱熹和陸九淵都是理學的發(fā)展者,都認同天理的至高無上性,強調(diào)道德實踐的重要性,差異在于通達天理的路徑不同。</p><p class="ql-block">理學的雙重路徑,共同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將倫理思考提升至形而上的高度,這種獨特的哲學智慧值得借鑒。</p><p class="ql-block">理學與心學之爭,構(gòu)成理性主義與主體性哲學的重要對話,對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理學的天理觀念,將道德原則本體化,在不需要人格神預設的情況下,建立具有神圣感的倫理體系,對當代社會的道德建設具有啟發(fā)意義。</p><p class="ql-block">理學的啟示,在于道德參照不必依賴于超自然信仰,而通過對人性與宇宙關(guān)系的思考來實現(xiàn)。理學重義輕利、尊公蔑私、存理去欲,代表了中國倫理思想的主流,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