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五點多,天色尚未完全放亮,我便在熹微中自然轉醒。推開陽臺門,濕潤的空氣裹挾著草木的清冽撲面而來,深吸一口,初夏獨有的鮮活氣息沁入心脾。耳畔鳥鳴啁啾,此起彼伏,宛如天籟般的晨鐘,在無聲地催促著這場與古剎的約定。</p> <p class="ql-block">決意前往西園寺,只為那一碗素面。六點半啟程,車子駛入薄霧輕籠的高速路,天地如一幅暈染開的水墨長卷,在朦朧中徐徐流動。車輪碾過清晨的寂靜,約莫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后,西園寺終于出現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這座始建于元代的古寺,靜立在京杭大運河畔,悠悠七百余年歲月,見證著姑蘇城的滄桑變遷。蘇州名寺眾多,寒山寺因張繼一詩而名動天下,然論及香火之盛,西園寺當仁不讓。雍正皇帝御筆親題的 “宗風真脈” 匾額,高懸于山門正中,盡顯莊嚴。</p> 山門前,光緒年間落成的四柱三樓重檐式石木結構牌坊巍然矗立,橫梁上 “敕賜西園戒幢律寺” 幾個大字蒼勁有力。尤為難得的是,它甘愿舍棄那喧囂的AAAA級光環(huán),只為守護佛門應有的那份清靜與安詳——這份堅守,在今日浮躁的塵世,宛如一泓清泉。 跨過山門,一片開闊的香樟樹林躍入眼簾。參天大樹遮天蔽日,樹下綠草如茵,一條筆直的林蔭大道直通天王殿。西園寺遵循傳統(tǒng)中軸線對稱布局,從南向北,照壁、牌樓、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三寶樓依次排開,兩側觀音殿與羅漢堂相映成趣,處處透著古樸莊重。 這里不僅是佛門圣地,更似一座隱于鬧市的園林秘境。古木參天,梵宇層疊,綠茵環(huán)繞著潺潺曲水,悠悠鐘聲與裊裊梵樂交織,莊嚴中透著寧靜。即便身處繁華鬧市,亦仿佛踏入一方結界,塵囂頓消,心歸澄澈。 抵達齋堂,腹中恰有微鳴。我與太太各自點了一碗如意面和觀音面。如意面的澆頭是軟糯的烤麩、爽滑的木耳與鮮嫩的黃花菜,我還特意加了一塊色澤誘人的 “大排” 素雞;觀音面則搭配了脆嫩的筍片、吸飽湯汁的油面筋和鮮香的香菇。 這幾年,我愈發(fā)偏愛這種質樸的生活方式,沒有奢華的排場,成本低廉卻充滿煙火氣,或許這才是生活至真至純的底色。聽聞這里的香菇青菜包、豆沙包和松糕也別具風味,只可惜胃容量有限,只得留待他日再續(xù)舌尖之緣。 飽餐后,信步寺中。尤愛鐘鼓樓后那條幽深小徑,漫步其上,“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唐詩意境瞬間撲面成真。周遭靜謐得只能聽見自己的腳步聲,時間仿佛也放慢了腳步,心也隨之沉靜下來,自在又愜意。 <p class="ql-block">西園寺前身乃私家園林,在園林藝術登峰造極的姑蘇,它獨辟蹊徑,成就了“寺在園中,園即寺景”的絕妙格局。</p> <p class="ql-block">步入后園,黃石堆疊的假山巍峨聳峙,洞壑幽深,石階參差。循階而上,峰回路轉間,一座玲瓏的六角飛檐亭閣驀然呈現眼前。</p> 穿過假山,便是九曲橋,橋中間的湖心亭重檐四角攢尖頂,造型精巧。亭內供奉著兩座小金佛,底座六面體的裙板上,六幅豐子愷先生以慈悲為懷為主題的畫作,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無盡禪意。 倚靠著亭外南北兩側的美人靠,俯瞰放生池,成群的錦鯉正在水中嬉戲,或追逐打鬧,或悠然擺尾,自在逍遙的模樣讓人好生羨慕。忽憶莊子之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此刻,我雖非魚,卻也能從那粼粼波光與靈動身姿中,真切感知到一份暢游的歡愉。 池中生靈多為信眾放生,魚鱉眾多。唯惜那曾在池中棲居數百年的明代斑黿(yuán),已杳無蹤跡。相傳池中原有兩只嘉靖年間放生的斑鱉,體型如小圓桌面,歷經四百余載風霜,終究化作了傳說,只留后人憑欄追思。 西園寺地理位置絕佳,東鄰雅致留園,西望古意寒山寺,北倚秀逸虎丘,南接潺潺上塘河。這得天獨厚之境,造就了寺內綠蔭環(huán)繞、曲水潺潺、亭臺廊榭相映成趣的美景,無論四時更迭,皆可領略其不同風韻,聆聽別樣清音。 寺中另一道獨特風景,便是悠然自得的“喵星人”。漫步園中,隨處可見它們慵懶的身影。游客們紛紛駐足,鏡頭對準這些靈動的“小沙彌”。它們或親人討食,或旁若無人地酣睡于暖陽之下,那份隨遇而安的自在,倒也與佛寺的隨緣氣息相契。 <p class="ql-block">來得早了些,茶樓尚靜,卻已有三位游客伏案抄經。想象在此聽經參禪,靜坐品茗,必是滌蕩心靈的上佳法門。</p> 我在園中尋了一處石凳坐下,聽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那一刻,忽然明白,這次西園寺之行,不僅是身體的休憩,更是一場心靈的歸鄉(xiāng)之旅。在那一箸箸素面里,在這晨鐘暮鼓的韻律中,生活的本真質感,如溫潤的玉石,重新被掌心所感知。 生活的真諦,或許就藏在清晨那口沁涼的空氣里,在每一次暢快的深呼吸中……說實話,行至人生此境,確已無心亦無力再作無謂的折騰了。那份不甘,那份不服,終將如煙散去。恰似寺中那些慵懶隨性的貓咪,懂得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反倒能活得灑脫。 今日恰逢芒種,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民間有諺 “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農人們在此時爭分奪秒播種,為的是秋天的豐收。這節(jié)氣又何嘗不是在提醒我們,人生路上,也要珍惜時光,把握當下,方能不負這流轉的四季,不負每一次的旅程。 <p class="ql-block">日頭漸熾,暑氣蒸騰而起。我起身揖別這片浸潤了晨鐘與禪韻的清涼境,懷揣滿缽的寧靜與芒種時節(jié)對光陰的感悟,步履從容,向著獅子林的曲水茶寮覓去——那里,當有另一番蘇式園林的清涼,靜待著滌蕩塵囂的旅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