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雙龍橋是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的一座17孔石拱廊橋,橫跨瀘江河與塌沖河交匯處,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間,因兩河形如雙龍而得名。1965年,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前來考察,將其列為全國大型古橋之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雙龍橋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當(dāng)時只是在瀘江上建石橋三孔,后因瀘江、塌沖河水泛濫,河床逐漸加寬,當(dāng)?shù)毓倜裼钟诘拦馐拍辏?839年)續(xù)建十四孔,與原建的三孔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lián)、合為一體,故又稱“十七孔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橋上原建有樓閣三座,后于咸豐年間毀于戰(zhàn)火,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了三座飛檐式閣樓,后來東端樓亭被毀,現(xiàn)僅存一樓一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間的樓閣蔚為壯觀,其層壘為三,高約20米。方形三重檐歇山頂,琉璃黃瓦,底層為橋面通道,頂層建小樓一楹三間,呈“山”字形排列,頂檐分解為“品’字狀的三個歇山小頂。二層順勢在四角隆起四個小頂。整座樓閣架層疊梁、飛檐交錯、雕梁畫棟、新穎別致。此閣樓樓中有樓、檐外有檐、雕琢精美。橋西端樓亭為二層,重檐攢尖頂,與中間高樓相輝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雙龍橋為典型的廊橋建筑,中間有樓閣及其臺座,臺座下面有一個大橋孔,拱碹(券)是半圓形縱聯(lián)分段并列式結(jié)構(gòu)。橋堍(橋頭與平地相交處)和橋面上鋪砌青石板,兩側(cè)有青石砌成的宇墻式欄桿。側(cè)墻用料石砌筑。西橋臺是燕翅形,東橋臺是凹字形,橋墩上游端為尖形,下游端為方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遠(yuǎn)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雙龍橋承襲了中國橋梁建筑風(fēng)格的特點(diǎn),融橋梁建筑科學(xué)和造型藝術(shù)為一體,凝聚著滇南人民高超的技術(shù)和聰明智慧,其建筑規(guī)模和藝術(shù)價值在國內(nèi)屈指可數(shù),在中國橋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