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月中旬,我們結束了今冬廣東陽江一個多月的避寒旅居,踏上了九百多公里的回歸行程。為了避免我在高速上疲勞駕駛,夫人提前做好旅游攻略,計劃邊走邊玩!在廣東境內(nèi),我們每200-300公里就選擇一個名勝古跡玩上一至二天。在江西境內(nèi)選擇了??南關西新圍和贛州古城兩個名勝古跡。</p> <p class="ql-block"> 清晨,我們從廣東出發(fā)。沿濟廣高速行駛,進入廣東梅州路段車載導航指引我們離開高速,進入535國道,“豐田”在大山中左右盤旋,轉(zhuǎn)得我分不清東西南北。傍晚,我們終于進入江西境內(nèi),大家立即選擇在贛州的南端定南休息一晚。按旅游計劃: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就直奔第一個目的地——龍南關西新圍。</p> <p class="ql-block"> 記得十年前的2015年,新鋼攝協(xié)組織到贛州圍屋群采風時,我曾經(jīng)到過龍南關西圍屋。自以為曾經(jīng)光顧此地,輕車熟路。可是,當雙腳落地,放眼四顧,卻分不清東西南北,這里今非昔比了。</p> <p class="ql-block"> 厚實的大門、堅固的圍墻以及威嚴的碉堡樓,給人一種神密莫測的感覺。這不是我見到過的關西新圍?。。?lt;/p> <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內(nèi)為增強游覽趣味性新增的亨普迷宮,轉(zhuǎn)得游客找不著“北”。</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設計靈感源自客家圍屋的防御智慧,墻體采用傳統(tǒng)三合土夯筑技藝,與圍屋外墻工藝一致,既呼應歷史,又賦予現(xiàn)代游玩功能。</p> <p class="ql-block"> 巨型打谷機吸引著游客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戲臺子早已搭好,就等您來唱戲呢!</p> <p class="ql-block"> 從鵬皋圍飄出的臘肉香氣散發(fā)在空氣當中。</p> <p class="ql-block"> 左顧右盼之間,我眼里突然重合了久違的影像:關西新圍!</p><p class="ql-block"> 這里,簡要向您介紹一下。關西新圍位于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關西鎮(zhèn),是贛南客家圍屋的杰出代表。關西新圍被譽為“東方的古羅馬城堡”,以其宏大的規(guī)模、規(guī)整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吸引了眾多游客,成為當?shù)芈糜蔚闹匾?lt;/p> <p class="ql-block"> 在建筑規(guī)模上,它的平面呈“國”字形,坐西南朝東北,面闊92.2米,進深83.5米,占地面積7426平方米,建筑面積1147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在功能布局上,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體,圍屋中間套建一幢前后三進、五組并列、十四大天井的豪華大宅,配套有花園、土屋、邊房、戲臺、書院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關西新圍始建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竣工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歷時近30年,由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據(jù)傳說,徐名鈞因子女增多,原客家圍屋日顯擁擠,他耗資百萬,延請名匠設計建造了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圍屋。</p> <p class="ql-block"> 從它的建筑特色方面來講,圍墻高約8米,墻厚1米,四角各建有一座10米高的炮樓,墻體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墻上有許多炮孔和梅花槍眼,座座炮樓連通,防御構造嚴密。</p> <p class="ql-block"> 在內(nèi)部結構上,圍屋主體建筑五組并列,前后三進,共有11個天井、大小房屋124間,分為下廳、前廳、中廳和上廳,百余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采光、通風、排污等都考慮得十分周到。</p><p class="ql-block"> 圍內(nèi)有大量木雕石刻,廳堂偏院以及廂房都鑲嵌有許多龍、虎、麒麟、鳳凰等動物木雕,造型生動,雕刻精美,房梁雕飾多利用諧音造型和形象寓意手法,表達多子、多福、富貴等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 從歷史文化價值方面來講,關西新圍見證了客家人在贛南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生活狀況,對于研究客家歷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實物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 在科學價值上,它的建筑結構和防御體系體現(xiàn)了古代客家人的智慧和建筑技藝水平,對研究古代建筑工程技術和防御策略具有重要意義。</p> <p class="ql-block"> 在藝術價值上,精美的木雕、石刻等裝飾藝術,展示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對于研究民間藝術和傳統(tǒng)手工藝的發(fā)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p> <p class="ql-block"> 當您暢游其中,發(fā)現(xiàn)它的空間布局與構建巧妙!</p><p class="ql-block"> 一是中軸線對稱布局。以祠堂為中軸線,將圍內(nèi)建筑對稱布局,體現(xiàn)了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二是復雜交通網(wǎng)絡。圍內(nèi)以廊、墻、甬道相連,交通復雜但序列分明,空間、院落組織豐富,宛如迷宮,既增加了生活的趣味性,又在防御上起到了迷惑敵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三是“三進六開”結構。主房結構在客家民居“三進三開”特征基礎上擴大為“三進六開”,形成九幢十八廳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間,功能齊全,滿足了家族聚居的各種需求。</p> <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清嘉慶三年到道光七年,當時的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有條件建造大規(guī)模、布局規(guī)整、防御完善的圍屋。</p><p class="ql-block"> 名紳徐名鈞十分注重家族的團聚和整體規(guī)劃,按照“九井(幢)十八廳”的大型民居典范設計,功能比較齊全。</p> <p class="ql-block"> 那時候講究地形與風水。關西新圍背靠青山,面臨關西河,地勢較為平坦。建造時遵循傳統(tǒng)風水觀念,整體呈長方形,以祠堂為中軸線對稱布局,體現(xiàn)了客家人對秩序和對稱美的追求。再加上徐名鈞經(jīng)營木材生意等,家累萬金,有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支持大規(guī)模、高質(zhì)量的建筑工程,能夠采用精湛的建筑技藝和精美的裝飾。</p> <p class="ql-block"> 關西新圍對家族文化有什么影響呢?據(jù)當?shù)厝酥v,關西圍屋呈長方形,以祠堂為中軸線對稱布局,它體現(xiàn)了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強調(diào)家族的統(tǒng)一和秩序。這種布局也反映了當時家族中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等級觀念,強化了家族的宗法制度。</p><p class="ql-block"> 此外,它對民俗文化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關西新圍集“家、祠、堡”三功能于一體,在舉行家族祭祀、婚喪嫁娶等民俗活動時,宏大規(guī)整的建筑空間為這些活動提供了莊嚴、隆重的場所,強化了民俗活動的儀式感。</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來到關西新圍的后院,舉目四望,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個十年前未曾涉足的新景點,此時夫人已經(jīng)在那個圍屋的大門口向我招手了。</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西昌圍始建于明末清初。它是關西新圍創(chuàng)建人徐名鈞的祖居地,是他的祖輩、父輩及其兄弟們逐漸建起來的一座不規(guī)則形圍屋。最初由徐名鈞曾祖父三兄弟之瑜、之瑯、之璋共同建造,后歷經(jīng)徐氏家族多代人修建而成。因徐氏家族經(jīng)營木材生意時,船號和木頭的烙印標記均為“西昌號”,故得名“西昌圍”。</p> <p class="ql-block"> 西昌圍與關西新圍最大的區(qū)別是不規(guī)則形圍屋。相傳因它是建在蛤蟆形風水寶地上,形狀如同蛤??;圍內(nèi)建筑各成獨體,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布局,以祠堂為中心,周圍共建有6幢廳堂和1幢觀音廳,各廳互不相連,因山就勢,自成一體。</p> <p class="ql-block"> 西昌圍呢,占地面積約5257.6平方米,建筑面積小于關西新圍,圍內(nèi)建筑相對較少且分散。住房主體為二層石木結構,二層青磚到頂,建筑風格較為古樸,因建造時間跨度大,不同時期的建筑結構略有差異。</p> <p class="ql-block"> 從防御設施來看相對簡單,外墻的上端設有炮眼,底層為三合土夾卵石筑成,設有乾、坤二門進出,建有4座碉樓。</p><p class="ql-block"> 進入圍內(nèi)發(fā)現(xiàn),天花板彩繪和穎環(huán)板雕刻是龍南圍屋中的精品,窗扇、門頁、門柱、天花上的彩繪雕刻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相傳西昌圍建在蛤蟆形風水寶地上,因山就勢而建,體現(xiàn)了徐氏對自然地形和風水的尊重與順應。這種布局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家族發(fā)展的自然生長性,各房分支相對獨立,在家族整體的框架下,各有自己的發(fā)展空間,家族文化中既有整體的認同感,也有各分支的獨特性。</p> <p class="ql-block"> 結束了西昌圍的探訪,我的總體感覺是它保存了明代建筑的結構特點,是贛南圍屋中不規(guī)則型圍屋的代表,為專業(yè)人員研究明代建筑風格以及圍屋從早期形態(tài)向成熟形態(tài)演變提供了實物例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