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單純就是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人間草木》中曾提及這樣一件事:</p><p class="ql-block">年輕時,他想去上海謀一份工作。</p><p class="ql-block">一路輾轉(zhuǎn),幾乎用光了身上的錢,到達后又舉目無親,沒有一點著落。</p><p class="ql-block">那時的汪曾祺極為失落,自覺前途渺茫。</p><p class="ql-block">他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閑逛,卻無意間看見了陽臺上的一處奇跡——</p><p class="ql-block">一堆煤塊中,竟然長出了一顆芋頭!</p><p class="ql-block">他幾乎著了迷地觀察。</p><p class="ql-block">那堆煤塊幾乎無法提供任何植物需要的營養(yǎng),只有偶爾的落雨能給芋頭一些滋養(yǎng)。</p><p class="ql-block">而這個路人隨手扔去的芋頭塊,卻機緣巧合地在那里扎了根,還長出了碩大的葉子。</p><p class="ql-block">一顆小小的芋頭,竟讓他獲得了再次面對生活的信心。</p><p class="ql-block">盡管命運不盡寬容,但汪曾祺總能憑借著對美好的感知力,將平凡瑣事從灰暗處打撈出來,在陽光下曬出溫暖香氣。</p><p class="ql-block">不斷汲取力量,也汲取面對生活的勇氣。</p> <p class="ql-block">人生無法掌握生命長度,</p><p class="ql-block">卻能自我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p><p class="ql-block">《活好》這本書的作者日野原被譽為日本國寶級醫(yī)師,從醫(yī)70余年,是全世界執(zhí)業(yè)時間最長的醫(yī)師之一。</p><p class="ql-block">日野原從小體弱多病,卻不顧家人反對,選擇參加馬拉松長跑訓(xùn)練。</p><p class="ql-block">從1千米都無法完成,到成功挑戰(zhàn)半程馬拉松,日野原不僅打破身邊人的固有看法,也找到更有力量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不設(shè)限地嘗試,讓他每天都感覺無比充實,即便百歲之后也依然動力滿滿。</p><p class="ql-block">100歲,為了記錄日常美好,他開始寫緋句。102歲,他出版自己的詩集、童話繪本。103歲,他成功挑戰(zhàn)騎馬。105歲,彌留之際的他仍然表示“哪怕是到生命最后一刻,也要堅持探索未知的自己、發(fā)現(xiàn)新的自我”。</p><p class="ql-block">老先生用他的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人生道路上,改變自己永遠不會晚。</p><p class="ql-block">無論處于什么年齡、遭遇怎樣的逆境,只要心懷目標(biāo),就能生發(fā)希望,只要一步一步勇往直前,就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真正潛力。</p><p class="ql-block">把握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的指南針,勇敢面對生活給出的一個個挑戰(zhàn),每一天都要活得閃閃發(fā)光。</p> <p class="ql-block">家庭是永久的學(xué)校,</p><p class="ql-block">父母是終生的老師。</p><p class="ql-block">“水彩女王”尤琳,曾在采訪中坦言,自己其實平凡又普通,每天按部就班過著隨大流的生活,考大學(xué)、工作、結(jié)婚、生子。</p><p class="ql-block">她心里一直藏著一個繪畫夢,是有了孩子后,她才有了勇氣去做自己,去成為孩子的榜樣。</p><p class="ql-block">她說:“過去我覺得我不那么重要,可當(dāng)我意識到我是孩子在這世間的第一道屏障、第一縷光,我就再也不能容忍自己沒有覺知,沒有力量,沒有方向。</p><p class="ql-block">我要為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樣的母親而活,它提醒我需要什么樣的自己,它讓我有勇氣審視我的人生,有勇氣打破和重建我的生活?!?lt;/p><p class="ql-block">于是,每晚孩子入睡后,她就拿起畫筆,沉浸在創(chuàng)作之中。</p><p class="ql-block">她為兒子畫古意橫流的唐詩集,也畫開闊靜氣的二十四節(jié)氣,畫花鳥蟲鳴,靜美日常。</p><p class="ql-block">三年后,她集結(jié)了自己日復(fù)一日所作的畫,辦了首次個人畫展,還成為星巴克的合作藝術(shù)家。</p><p class="ql-block">后來,她又開創(chuàng)了繪畫工作室,不僅教會許多人畫畫,她還將這種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傳遞給很多人。</p><p class="ql-block">養(yǎng)育孩子,其實是個人的一場重生與激活,讓父母有勇氣走出舒適區(qū),去實現(xiàn)自我成長,去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生命影響生命,父母與孩子相互照亮。</p> <p class="ql-block">北宋時期的蘇軾,雖三番五次被貶,但他從未心生不滿,一直以仁善之心待人。</p><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他到江蘇宜興,被秀美的山川、豐饒的物產(chǎn)、淳樸的民風(fēng)深深吸引,便萌生了“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強烈愿望。</p><p class="ql-block">朋友便推薦了一處價值五百貫的房舍。</p><p class="ql-block">蘇軾拿出了所有的積蓄將房屋買下,準(zhǔn)備挑選一個吉日,接家人過來同住。</p><p class="ql-block">一日傍晚,蘇軾散步經(jīng)過一個村子,聽到有位老婦哭得十分凄慘,擔(dān)心其遇到難事,便上門詢問。</p><p class="ql-block">原來,老婦原有一套祖?zhèn)鞯姆课?,因兒子嗜賭成性,將房屋變賣,用來還債。如今,只能寄居在破敗的村屋里,悲嘆人生無望。</p><p class="ql-block">蘇軾聽后非常難過,便前往查看是何處的房屋。</p><p class="ql-block">意外的是,老婦祖?zhèn)鞯姆课荩翘K軾花五百貫購買的房子。</p><p class="ql-block">蘇軾當(dāng)即安慰老婦:“老人家,您不用傷心,這房子是我買下的,現(xiàn)在我將它還給您?!?lt;/p><p class="ql-block">說罷,蘇軾叫人取來房契,在老婦面前將它燒毀,并喊來老婦的兒子,囑咐他將母親接回家中居住,不必歸還五百貫錢,只要他做正經(jīng)營生,好好侍奉母親便可。</p><p class="ql-block">蘇軾的仁善之心,成全了老婦,也保全了老婦一家的體面。</p><p class="ql-block">擁有仁善之心的人,胸懷大愛,更能推己及人。</p> <p class="ql-block">歡喜心見人,人人是善人;</p><p class="ql-block">輕安心處事,事事皆好事。</p><p class="ql-block">元和十年,劉禹錫寫下著名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p><p class="ql-block">權(quán)臣武元衡本來就不喜歡永貞黨人,看了這詩借機發(fā)難,劉禹錫再次被貶到連州。遷謫朗州十年,他好不容易回到長安想大展宏圖,卻未曾料到再次遭貶。換成常人,早已哀莫大于心死,對仕途不再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但劉禹錫到了連州后一點都不頹廢,他覺得處處都可以當(dāng)官為民。他深入了解地里風(fēng)情,關(guān)心民生疾苦,改善和少數(shù)民族的關(guān)系。身居海隅但心系朝廷,建立起重新審視家國命運的全新格局,發(fā)表了許多鞭辟入里的政論。連州多醫(yī)學(xué)偏方,他把自己搜集到的五十余方,編為《傳信方》二卷行世,還外傳到日本、朝鮮。</p><p class="ql-block">沒有留在廟堂上,反而因為處江湖之遠,讓劉禹錫留下了眾多政績,讓世人傳唱。</p><p class="ql-block">境由心造,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人生的每一次坎坷,是挫折,也是修行。</p><p class="ql-block">達觀的人,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尋得力量。</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tài)度。</p><p class="ql-block">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建筑藝術(shù)學(xué)院院長王澍剛從美國留學(xué)回國時,在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p><p class="ql-block">那時他自持留學(xué)身份,一旦和同事有分歧總會說:“這個問題我在美國遇到過,當(dāng)時我就是這樣處理的,你那樣搞不行?!?lt;/p><p class="ql-block">盛氣凌人的語氣,仿佛除了他,別人的想法都是錯誤落后的。</p><p class="ql-block">后來,每當(dāng)他走進會議室,原本熱烈討論的眾人,就會立刻啞口不言。</p><p class="ql-block">幾個月下來,不僅項目沒有怎么開展,他自己也常感到身心俱疲。</p><p class="ql-block">直到有次外出調(diào)研,見到風(fēng)格各異的樓房,他才發(fā)現(xiàn):</p><p class="ql-block">“世界是多樣的,我所知的也只是其中一樣?!?lt;/p><p class="ql-block">在這之后,他開始關(guān)注周圍同事的意見。</p><p class="ql-block">每當(dāng)有不同觀點,他都讓對方先說完,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提出看法。</p><p class="ql-block">他漸漸發(fā)現(xiàn),同事和自己之間的合作越來越頻繁,原本難以推進的項目也慢慢有了起色。</p><p class="ql-block">強勢的語言只會讓別人避而遠之。</p><p class="ql-block">與其爭論,不如真誠尋求溝通方法。</p><p class="ql-block">跟人溝通,別把話語權(quán)牢牢地攥在手里,也要給別人留出發(fā)揮的空間。</p><p class="ql-block">正所謂:“水低為海,人低為王?!卑炎藨B(tài)放低,人緣自然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凡事不急于表達,用虛心請教代替自以為是,用耐心聆聽代替“你聽我說”。</p><p class="ql-block">這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人生層次不斷提升的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人生要恒持當(dāng)下這一刻,</p><p class="ql-block">不要空談、妄想。</p><p class="ql-block">電影《和平戰(zhàn)士》的主人公丹米爾曼,是他人眼中的“天之驕子”。</p><p class="ql-block">他不僅是大學(xué)的體操冠軍,還拿著全A的成績。</p><p class="ql-block">同時,他還有著優(yōu)渥的家境、英俊的樣貌和漂亮的女友。</p><p class="ql-block">可就是這么一個看似“成功”的年輕人,卻深陷幻想的折磨。</p><p class="ql-block">丹米爾曼在每個晚上都會因夢魘驚醒。</p><p class="ql-block">他總夢到自己在下一次體操表演中,出現(xiàn)失誤,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丹米爾曼害怕著未來的一切,他總感覺災(zāi)難馬上就要到來。</p><p class="ql-block">他的精神似乎永遠是緊繃的,做任何事情他都難以專注。</p><p class="ql-block">后來,丹米爾曼在加油站無意間結(jié)識了一位名叫蘇格拉底的智者。</p><p class="ql-block">在與智者的一次次交談后,丹米爾曼成長為了一名內(nèi)心強大的戰(zhàn)士。</p><p class="ql-block">而智者教會丹米爾曼的道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拋開幻想中的恐懼與焦慮,全然地活在此時、此地、此刻?!?lt;/p> <p class="ql-block">事不做,才困難;</p><p class="ql-block">路不走,才遙遠。</p><p class="ql-block">前蘇聯(lián)科學(xué)家柳比歇夫,曾定下一個規(guī)矩:為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計時。</p><p class="ql-block">每當(dāng)計時開始,計時器都像是在提醒他,時間正在拼命流逝,而你還什么都沒有做。</p><p class="ql-block">于是,柳比歇夫不得不逼著自己,摒棄所有雜念,立刻采取行動。</p><p class="ql-block">在他記錄了56年的“時間日記本”里,哪怕是用在發(fā)呆上的時間,也有明確記錄。</p><p class="ql-block">唯獨“猶豫”這件事,從來沒有出現(xiàn)。</p><p class="ql-block">看似困難無比的事情,柳比歇夫總是先做起來,然后在行動中遇到難題,解決難題。</p><p class="ql-block">憑借這樣的執(zhí)行力,柳比歇夫在數(shù)學(xué)、生物學(xué)、哲學(xué)等多個領(lǐng)域內(nèi)都獲得巨大成就,一生出版專著70余本,累計字?jǐn)?shù)超千萬。</p><p class="ql-block">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里,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p><p class="ql-block">“太多對生活失望的人,都不敢走出第一步。”</p><p class="ql-block">求而不得的背后,往往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對開始的猶疑,對結(jié)局的憂慮。</p><p class="ql-block">斯坦福大學(xué)曾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類大腦喜歡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p><p class="ql-block">當(dāng)事態(tài)變得不確定時,大腦會刻意放大行動的風(fēng)險,阻止我們做出改變。</p><p class="ql-block">但只要走出第一步,就會發(fā)現(xiàn)原本難如登天的事,其實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p> <p class="ql-block">要提起,即要完全提起;</p><p class="ql-block">要放下,則要全心放下。</p><p class="ql-block">有個發(fā)生在寺院里的小故事:</p><p class="ql-block">寺院里有兩株梔子花,每到盛開之時,花香四溢,沁人心脾。</p><p class="ql-block">然而,今年有一株梔子花只開了一半,葉子也悄悄地開始泛黃,呈現(xiàn)出枯萎的跡象。</p><p class="ql-block">小和尚發(fā)現(xiàn)后,十分焦急。</p><p class="ql-block">師父卻安慰他說:“沒事的,可以救活,去拿一把剪刀過來?!?lt;/p><p class="ql-block">但是,小和尚一聽要拿剪刀,十分不情愿。</p><p class="ql-block">這梔子花可是他花了很多心血的寶貝,他不舍得剪掉它的枝椏。</p><p class="ql-block">見他執(zhí)迷不悟,師父便和他解釋了其中的緣由。</p><p class="ql-block">原來開花的時候,需要足夠的營養(yǎng),而多余的枝條會吸收部分的營養(yǎng)。</p><p class="ql-block">這時候,如果不把多余的枝條剪掉,過不了幾天,花就會因為營養(yǎng)跟不上而枯萎死掉。</p><p class="ql-block">師父彎下腰,撥弄著枝條,對小和尚說:“你看,這些都是多余的,剪掉便是?!?lt;/p><p class="ql-block">果然,幾天后,泛黃的葉子又開始慢慢變綠,僅存的幾根枝條上,花朵也相繼綻放了。</p><p class="ql-block">《人生沒什么不可放下》里有句話說:</p><p class="ql-block">“人最強大的時候,不是堅持的時候,而是放下的時候?!?lt;/p> <p class="ql-block">能付出愛心就是福,</p><p class="ql-block">能消除煩惱就是慧。</p><p class="ql-block">世界首位比較心理咨詢師露西·謝里丹,曾經(jīng)被無邊的痛苦所困擾:</p><p class="ql-block">她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生活節(jié)奏,并將他人作為自己生活的參照。</p><p class="ql-block">讀書的時候,她看到朋友寫單詞比自己快,就感到焦慮;</p><p class="ql-block">放學(xué)之后,她看到小伙伴比自己游泳更棒,就開始自卑;</p><p class="ql-block">到了30歲,她看見誰曬了健身照,就會立馬去照著鏡子,把自己身上每一塊肌肉線條與別人比較;</p><p class="ql-block">要是別人發(fā)的朋友圈比自己的更光鮮,她也會默默提醒自己“不能比對方落后”。</p><p class="ql-block">為了追上別人,她為自己制定了嚴(yán)格的生活計劃,每天花大量時間窺探別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可即便如此,她也始終追不上別人的腳步。</p><p class="ql-block">直到某天,她連續(xù)三小時,都在臉書上刷某人的動態(tài),看完后整個人不安到心率失常。</p><p class="ql-block">她才突然意識到,這種比較心理已經(jīng)讓她變得十分扭曲。</p><p class="ql-block">從此她逼迫自己關(guān)掉一切社交軟件,不再去追趕別人的節(jié)奏,生活才終于慢慢回歸了寧靜。</p><p class="ql-block">過度關(guān)心別人的節(jié)奏,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內(nèi)心來活,生活就會在悄無聲息間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將注意力回歸到自身,才能一步步提升,讓自己變得豐富而強大。</p> <p class="ql-block">很喜歡這段話:</p><p class="ql-block">城里的孩子見過高樓,鄉(xiāng)下的孩子見過滿天繁星。所謂世面,只不過是世界的一面,向上看叫見世面,向下看也叫見世面。見過世面更多的是一種修養(yǎng),認(rèn)同自己的世界的同時,也能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內(nèi)卷是一種無聲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們的聰明才智和青春年華,磨平了個人的銳氣。陷入內(nèi)卷之后,對個人而言,是一種無聲無息不知不覺的虛度。對社會或機構(gòu)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無用功,白白浪費了資源,降低了整體效率,削弱了對外的競爭力。內(nèi)卷告訴我們,表面的精細、復(fù)雜、講究不等于高級,更不等于先進,那只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種黑暗中無知的消耗,一種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層次上的不斷向外突破、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才能不讓那種精致的、繁復(fù)的、看起來特別敬業(yè)的內(nèi)卷化狀態(tài)困擾我們,才能回歸到向上勃發(fā)的新常態(tài)上來。</p>